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每周5張新增訂單,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生意是怎麼賺錢的?

每周5張新增訂單,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生意是怎麼賺錢的?

當iPhone X推出刷臉解鎖。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商:賺錢的時機到了。

文 |孫然

關注商湯這類公司,是因為人臉識別技術,終於在今年摸到了普及和的關鍵點。而當一項新技術開始釋放商業化的潛力,最先感知到的角色,往往是為應用層面、包括做設備端的廠商提供技術的服務商。

以往,在人工智慧領域,儘管從事計算機視覺的創業者並不比語音少,但語音技術的商業化似乎比視覺更進一步。因為大量創業者不遺餘力的推動人工智慧語音助手這類產品的爆發,其中切中關鍵的是消費端產品智能印象Echo的走熱。

如今,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人臉識別領域——即蘋果新發布的手機搭載了刷臉解鎖功能。

iPhone X推出刷臉解鎖的意義,遠不止是手機上新增了一項有點炫的功能這麼簡單。重要的是,這事讓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業化有了期待。在每一波新技術被C端接受的伊始,總離不開巨頭入局的引爆。就像從智能手機觸摸屏到手機指紋識別,背後都是同一個身影,就是蘋果。在那之後我們才看到手機廠商大規模跟進。直到如今,這些功能都成了一種標配的常規。

因此如今的iPhone X的人臉解鎖,等同於全球最爆款的消費電子產品,和最高頻場景的結合。這意味著普及人臉識別的客觀條件成熟了,這門生意將開始規模化的賺錢。

「商湯科技將會和眾多手機廠商合作,提供刷臉服務。」商湯科技CEO徐立對36氪透露,今年下半年將陸續有合作的消息放出。

手機是商湯最接近消費端的應用領域,在蘋果撕開這個口子前,商湯的大部分業務集中為金融、商業、安防及互聯網+等垂直行業提供人臉識別技術。

今年4月宣布獲得6000萬美元融資後,時隔三個月,商湯又宣布拿下4.1億美金B輪融資,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大的單輪融資記錄。

資本在追逐這家公司創業公司,不過徐立如今擔憂的是,如何讓大眾認識人工智慧技術,心甘情願地為技術買單。這是一道有待邁過去的門檻。

36氪同其他媒體,與徐立聊了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落地、以及商湯科技的未來戰略和商業化:

(以下為談話部分,經36氪編輯略有刪節)

「人臉生意」的爆發

問:就手機解鎖而言,人臉識別技術早就成熟了,但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才看到蘋果、小米等手機廠商推出這項功能?

徐立:蘋果在手機行業總有領先的創舉,不是在於它技術領先,而是在它之前別人不太敢去做大規模的嘗試,因為大家還不知道客戶的需求和體驗。人臉識別技術如果做解鎖,其實技術在一年前就已經成熟了,但再早之前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活體檢測,比如我可以用你的照片冒充你的臉。而現在經過多方面測試,包括感測器的提升,有紅外的、有結構光的,還有對這樣活體技術整體的考量,應可以做到一個比較好的檢測。

另外我覺得跟全面屏有關,之前還沒發展到這麼大屏幕的情況,而且現在從美觀角度講,有這麼大一個屏幕,把指紋移到後面是比較麻煩的,這就讓人臉解鎖成了一個自然的選擇。商湯在這塊進行了長期儲備,最早是做互聯網金融方面的解鎖,在原理上跟手機解鎖一樣。

但任何一個新技術上台,都有一個階段必須接受大量攻擊,做金融行業時我們每天100萬次調用里有20萬次是攻擊。甚至發現當時在淘寶上有賣攻擊工具的,比如某P2P網站攻擊工具多少錢,打包銷售。但以往這些攻擊戰讓我們在活體檢測上有更多準備和優勢。

問:人臉識別技術開始在蘋果這類爆款產品最高頻的解鎖功能上推動,這會給人臉識別帶來應用爆發嗎?

徐立:一方面我們跟很多主流手機廠商都有解鎖的合作,有一些現在不能宣傳。另外這可以帶來一些行業標準的發展,用的人對多了,才會形成標準。之前大家都沒有刷臉的習慣,除了公安部身份證存儲了一套人臉數據,其實很多數據都是沒有的,這就導致不能(在刷臉認證時)形成兩兩對比。

未來可能住戶給小區存個碼,以後刷臉就可以進門禁,陌生人來才會有人攔你。以及蘇寧無人店,未來手機里存了這個碼,掃進去就完成註冊,然後就直接購物付款了,這是一種新的便利,真正提升效率。

問:市面上有很多創業公司從臉識別技術服務商的角度切入市場,先通過攝像頭等感測器積累數據,等待日後能用在營銷這類垂直領域變現。但這種數據積累比較分散,所以布局的感測器的規模是否是一個門檻,小公司現在切這個領域還有機會嗎?

徐立:我認為不太有了。現在AI有幾大類,一類是核心模塊的提供者,第二是做垂直的,第三類是真正賦能的,比如說海康,大華,都是我們客戶,這其實是賦能的點。垂直場景有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特別在手機應用層面,創業公司還有很多可做的事情,比如人臉拍照加好友,人臉遊戲等等。但是在智能家居場景,可能會限制於Sensor,和硬體比較強相關的,你用3D的、適用於暗光的Sense就完全不一樣。那一部分標準化比較弱的情況下,其實Sensor那一段會有一定的把控。

問:有沒有好的辦法解決收集數據過於分散的問題?

徐立:這個行業太分散了,所以在細分行業的打法,是找這個行業里最大的集成商和提供商,只要把我的東西包在你的解決方案里就行,比如說一百多家銀行,地方都不一樣,跑到這些地方是很難服務的,你通過集成商,1+1+X,X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為什麼我們有一些行業不會進去,原因有可能是它太細分了。要求你用人海戰術,31個省必須每個地方都得有人支持,這就只能找最好的合作夥伴來做。

問:商湯跟蘇寧無人店合作的「智慧商業」業務,目前可以識別年齡性別,分析顧客路徑和流量特徵,日後會不會能精確識別到個人身份,有更大的營銷空間?

我們一直在考慮這個,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很豐富的ID,在零售和各個領域。現在的問題是,像零售這些行業太細分,每個店操作不一樣。比如說手機行業,總共十家手機,零售要每一家去談。還有餐飲,飯店的結構都不一樣,都有特製化的需求,這裡面漸漸要把共性抽出來,在推廣當中面臨到非標化的問題比較重。假設我有一個客戶,角度不一樣,光線不一樣,路徑不一樣,就會有一定的難度。當有些東西是標準化的時候,背後比較相對容易推廣。

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業化

問:商湯科技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有沒有走過彎路?

徐立:你嘗試了一些行業之後,你會發現這些行業的距離還很遠,沒有達到。比如說之前會用情感分析去做一些場景,後來發現工業線要比人准,可能目前還沒有達到工業的使用。我們在定義和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發現目前的技術不足以支撐產品化的過程,然後我們就會再往後延。其實在試錯經常會有,有了這樣的探索,你才能摸清楚哪些行業技術真的能夠過線,哪就能夠帶來很大的長期爆發。可能三五年之內你看不到行業發展方向,那麼這個行業就應該給放棄了,或者說是未來再來看。

問:人工智慧領域的大規模商業化,可能最先發生在哪些領域?

徐立:未來我們看好幾塊,一塊是視頻,可以和搜索結合,搜索會帶來廣告。另一塊是電商。第三是社交遊戲,這些都很賺錢。這些完全都可以被視頻顛覆,如果視頻整個識別理解做得很好,未來谷歌可以新做一個視頻領域的谷歌。視頻都可以連接到背後的電商,你就是淘寶。

另外交互也值得關注。從傳統PC到移動互聯網,整個互聯網的發展路徑核心的點是交互模式發生了核心的變化。像今日頭條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客戶端,並不見得頭條比傳統新聞客戶端更精準,而是你適應了新的交互模式的過程,這帶來了變化。未來手勢、肢體,可能就會帶來新的入口。人工智慧已經賦能了交互,誰把這些交互變成真正的產品入口,就會引領下一步的變化。我覺得可能五年之後,手機裡面的APP,要麼被顛覆,要麼被轉型。

問:在人工智慧領域,未來商湯科技的卡位是什麼,跟競品有哪些差異化的商業路徑?

徐立:人工智慧未來的空間很大,行業裡面有很多的玩家,因為我們不太可能把所有的場景走完,所以我們的定位是1+1+X的模式。1+1是產和研,+X就是當我

本身不具備完全要去把垂直行業做穿的能力,我一定是要跟我的合作夥伴快速的結合。

商湯科技的定位是賣底層人工智慧模塊,AI賦能,成為軟的AI平台的提供者。這就像是賣人工智慧的樂高玩具,我要針對這個場景,去搭建一個樂高的車,才能賣給這個行業的甲方,甲方根據我搭了這個車,可以直接用,也可以改造一下,用這個東西去搭其他的東西。

我們接下來會把研究轉化為技術產品,研和產的結合特別重要。有的人並看不到基礎研究的價值,覺得基礎研究浪費錢,是在做公益。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只有技術研究的突破,才能帶來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快速發展技術公司的一個窗口期。如果技術平穩發展,BAT的優勢就很明顯,它們有錢有資源,用三年前的技術,也可以照樣做得差不太多。

為什麼這樣一個賦能未來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力?第一是模塊越來越多的時候,會形成聚集優勢,你的平台上可能有更多的流量,數據和場景,你用這些場景搭的這個模塊,別人不具備。第二,這些模塊和應用系統是有強耦合關係的。

問:商湯科技目前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徐立:每個創業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階段的挑戰,我們最早從30人,到今天700人,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更有效的利用好資源是第一個挑戰。第二,這個行業共性的挑戰是你可以該改變的東西非常多,但怎樣選擇能有效帶來最大商業價值的垂直領域,同時帶來最大化的社會價值是一個挑戰。比如用現在的演算法完全可以解決尋找失蹤兒童的問題,關鍵是誰出錢把這個事情幹了。

整個行業的困惑點,是怎樣讓普羅大眾真正給技術買單。比如人工智慧+手機,加上人臉解鎖多收50元,這個錢向誰收?當大眾對帶來的價值有足夠的認可度,這個行業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好。否則中國的創業環境,鏈條傳遞下來,會漸漸變窄。

問:現在商業化的情況如何?

徐立:to B的公司商業化,要先由項目驅動,然後推出標準化的產品才能賺錢。商湯完成這個轉型花了很長時間。起初一段時間都是不停拿需求,然後做產品,發現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再迭代。到2015年9月開始真正做商業化,在金融場景大規模試點,簽千萬級別的合同。 當時主要是跟銀行和P2P公司,之後才有安防領域的業務。我們從做商業化的第一天到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簽一個合同,這個其實還是蠻少見的,所以我們的發展還比較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這個可以幫助食品保鮮的「黑科技」,竟然是可以吃的溫度感測器
沃爾瑪新推兩大服務:30秒極速退+退款不必退貨
摩拜要做電動單車,共享單車戰事升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茁壯,全球半導體業舵手張忠謀將功成身退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的「假期實驗報告」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