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對聯
對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是語句對仗,平仄工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在對聯上能形象的體現出對稱之美。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對聯的藝術體系,體現出了古代文人墨客對於對稱美的一種追求,字數相同,平仄互補,雅俗共賞,語句凝練,言簡意深這也是對學者文化的一種考驗。對聯文化源於漢字文化的多向性、複雜性、靈動性。也正是因為對聯這種獨有的文化體系,也衍生出了古代眾多的「對聯趣事」。
「缺一少十」暗含深意
傳說清代鄭板橋當縣令時,常到民間暗訪,休察民情。有一年春節,他看到一戶人家貼了一幅稀奇古怪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鄭板橋看後心裡猛地一震,馬上回家拿了物品送給這戶人家。這家主人叩首謝恩。原來這是一個缺字聯,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橫批「沒有東西」,即過年「缺衣少食,沒有東西」。
秦少游巧對蘇小妹
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將秦拒之門外並出對曰:閉門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廓。蘇東坡風狀,雖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聽到「卟通」一聲,頓時領悟,脫口而出:投石衝天水底天。蘇小妹聞聲大喜,急忙迎進新郎。
葉向高智對翁正春
明朝天啟元年,宰相葉向高路過福州,留宿新科狀元翁正春家中,翁即興出對曰: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葉向高見聯中全是寶蓋頭的字,先是一驚,接著和道: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次日翁送葉上路,經過池塘時,葉說:翁公昨夜講窮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翁正春不意被將了一軍,尋視池塘,眉頭一皺,當即應道: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說完,二人相視大笑。
解縉妙對氣富豪
明人解縉,門對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富豪見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富豪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富豪氣得目瞪口呆。


TAG:易嶺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