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關節炎治療,醫生都有哪些招兒?
每次骨科門診都會遇到很多膝關節退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病情較重者往往久病成疾,一般比較容易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更多的人是初次發病或第一次出現明顯癥狀(疼痛、活動受限、關節彈響、關節間隙壓痛)並且第一次來到骨科門診。
骨科醫生通常會進行簡單的體格檢查,然後讓你去拍膝蓋、骨盆、脊柱的X光片,有時可能會加拍核磁共振片(MRI),最後你得到一個甚至幾個診斷結論:「膝關節退行性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骨質增生」「髕骨軟化」「滑膜炎」……然後告訴你:「哦,你這個病最好的治療就是~開~刀~!!!」
我想,此時你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
非也,非也~
事實上在臨床實踐中,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採用的是「階梯療法」,那麼這個階梯療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且聽我慢慢分析給你聽。。。
(先放大招,看圖 !!!)
5...4...3...2...1...開始做筆記 !!!
GIF/2K
一、對於癥狀輕、膝關節退變早期的你,應該首選「改善生活習慣」+「康復理療」
一般初次就診的患者,年齡≤45歲,主訴「膝蓋偶爾痛、休息後緩解、走路多了加重」,這樣的病人拍X光片基本看不出明顯的膝關節退變,體格檢查可能有關節間隙壓痛但多數不明顯,大多數人關節活動度滿意,膝關節屈伸不受限制。
此時我會建議你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比如減肥、少吃、控制好血糖、血壓,冬天注意戴護膝保暖,夏天避免冷氣直吹;同時,應該輔助康復理療,可以多做做膝關節保健操、到醫院做發散式體外衝擊波理療(《衝擊波在骨科的臨床應用》)、也可以讓醫生幫你在膝蓋周圍貼「肌內效貼」加固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
二、對於伴隨疼痛的中等程度的膝關節退變,應該使用藥物,必要時考慮保膝手術
病人年齡通常在45歲~60歲之間,有明確的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癥狀,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拍攝X光片課件關節間隙變窄、半月板鈣化、關節線軟骨硬化影、骨質增生(「骨刺」),MRI平掃片可伴有半月板I°~III°損傷信號、關節積液、滑膜炎、軟骨磨損、遊離體形成的影像學表現。
在門診,醫生通常會考慮藥物治療,藥物包括口服藥、外用藥、關節腔注射藥物。
口服藥常用的有:1.消炎鎮痛類,如:塞來昔布膠囊(西樂葆)、洛索洛芬鈉片(樂松);2.軟骨營養類,如:硫酸/鹽酸氨基葡萄糖。有些國外的朋友可能會海外代購「Move Free」這樣的所謂進口葯,其實有效成分就是氨基葡萄糖,可以起到營養關節軟骨、減緩軟骨退變的效果,一個療程2月,一年1~2療程,多吃無益。
外用藥分為貼劑和膏藥類,可以配合口服藥間歇性使用。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是貼劑,一次性使用不要超過3天,舊貼撕下來之後應該停幾天後再繼續貼下一張,不可一直貼在皮膚上!!!
(這些外用藥,總有一款適合你)
關節腔注射藥物主要是玻璃酸鈉,一般一周打一針,一個療程4~5針,有時配合激素類針劑使用,如復方倍他米松。詳見本公眾號往期文章「《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小貼士》」
關節腔注射時一定注意要消毒!消毒!消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糖尿病的病人尤其要注意,一旦關節感染將是災難
如果以上的保守方法+藥物治療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年齡<60歲,又不想做大手術,此時可以考慮關節鏡下探查清理術或者脛骨高位截骨術(HTO)。
關節鏡手術的作用是修復損傷半月板、清理骨贅及增生滑膜、修整關節面及軟骨面,類似於「大掃除」,讓膝關節這座「大房子」清理乾淨,有不少患者在做過微創的關節鏡清理術後恢復良好的關節功能;HTO手術是一種保留原有的關節,通過矯正膝關節負重力線、阻止軟骨的進一步磨損、增加關節穩定性、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從而避免或儘可能的推遲關節置換的一種「保膝」手術(如圖:上圖為HTO脛骨高位截骨術、下圖為膝關節鏡探查清理術)
三、對於疼痛、活動受限嚴重、關節畸形的重度的膝關節退變,那就別折騰了,直接手術換人工關節才是正道!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單髁置換和全膝置換,所謂單髁置換僅僅針對內側股脛關節退變嚴重的病例,外側關節間隙及交叉韌帶等結構必須功能良好,原理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相同;全膝關節置換是終末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唯一的有效根治方法,詳見本公眾號往期文章「《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秋冬裙子照樣穿,配一雙過膝靴美麗又防寒,還不怕關節炎哦
※把它磨成粉治痛風、關節炎、一治一個準,試過的人都說「神」
※為什麼說骨性關節炎「殺傷力」極大?
※類風濕關節炎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為什麼不管啥病都偏愛胖子?連膝關節炎都不放過?
TAG: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