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敗國日本的二戰紀念館是什麼樣的?裡面的什麼鋪陳讓亞洲諸國氣憤不已?

戰敗國日本的二戰紀念館是什麼樣的?裡面的什麼鋪陳讓亞洲諸國氣憤不已?

軍官團系國內軍事歷史名家、青年學者集群,以普及中國近代史知識為己任。

遍布日本各地的二戰相關紀念館、資料館是日本人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日本人的歷史觀。歷史記憶是人們對曾經的活動、感受、經驗等的印象累積。歷史觀則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記憶是歷史觀的來源之一,歷史觀則是對歷史記憶的概況和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為了掩蓋戰爭罪行,有計劃地銷毀大量檔案資料,造成還原歷史實態、清算其戰爭責任的困難。同時,日本從政府到民間又非常重視自身作為戰爭「受害者」史料的發掘、保存和利用、遍布日本各地的戰爭紀念館、資料館等紀念設施,在收集、保存、整理「被害」資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紀念設施通過圖片、音像、實物等,表達著日本人的戰爭記憶,反映著日本人的歷史觀

一、日本戰爭紀念設施的興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各大城市在規劃戰後重建時,都注意留下戰爭遺迹存續空間,以警示後人不忘戰爭災難,珍惜和平生活。

日本的二戰紀念設施中,以廣島和平資料館和長崎原爆資料館最為著名。1949年8月,廣島市以90%以上的支持率,通過了《廣島和平紀念都市建設法》,提出:「不僅要恢復廣島昔日舊貌,還要把廣島建成象徵紀念永久和平的城市」。1949年9月,廣島市中央公民會館設立「原爆參考資料陳列室」。1952年3月,廣島市政府根據《廣島和平紀念都市建設法》,決定在和平公園裡建設和平紀念館、和平紀念資料館、公會堂、原爆慰靈碑等永久設施。1955年8月,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開館,1991年完成了本館的改造工程。1994年6月,改造後的本館和東館開館,展示原爆前後廣島的歷史沿革、「軍都」地位,指出廣島在日本近代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料館工作人員收集了大量原爆實物、照片、聲像等資料,在傳達歷史事件的同時,揭示和平的珍貴。

1949年長崎通過了《長崎國際文化都市建設法》,把保留、利用原爆遺址作為重建內容之一。1955年8月,長崎國際文化會館成立「原爆資料室」,並在原爆中心地北側的丘陵上建設了和平祈禱雕像。隨著原爆資料徵集日漸增多,展室空間狹小、建築物老化問題凸顯。1996年,在原會館地點又重新建立「長崎原爆資料館」。

此外,日本各地有許多二戰紀念設施和紀念館,鄉土博物館中有許多二戰相關內容。至於二戰的紀念館的具體數字,目前還沒有精確的專門統計,有關專家估計在200個左右。

戰爭紀念設施所傳達的歷史記憶與歷史觀

首先,所有戰爭紀念館、資料館都明確地打出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的旗幟,展示戰爭的殘酷,呼籲人們珍惜和平生活。日本的二戰紀念設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館名多冠以「和平」二字,很少用「戰爭」作為館名。這既表明日本人經歷過慘重的戰爭災難,對和平的渴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日本文化曖昧的特點,即盡量迴避不好的東西,給人以日本最嚮往和平的印象。如: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長崎的原爆和平資料館、沖繩縣和平祈念資料館、知覽的特攻和平會館、東京的和平祈念展示資料館,等等。各個紀念館、資料館所展示的內容各有側重,看待歷史的視角、立場差異明顯,但是,都無一例外地在序言中強調,向年輕一代講述戰爭的殘酷,反對戰爭,構築永久和平。

日本一些專題性紀念展覽,開始反思戰爭責任和性質。神戶的「戰歿船與海員資料館」的顯著位置上寫著「海員誓不再戰」,昭示著海員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決心。

日本戰爭紀念館存在著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即籠統談反對一切戰爭,認為現在和平、幸福生活是勇士用生命換來的。比如:知覽特攻和平會館。1944年10月20日,日本建立了特別攻擊隊,以以「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有去無回自殺式手段,去撞擊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機群目標。神風特攻隊共有4000人戰死,其中1036人是從知覽基地出發而戰死的。知覽特攻和平會館認為:「我們應該感謝特攻隊員以及在各個戰場上犧牲的人給今天日本帶來的和平,追思特攻隊員的遺德,絕不能重演戰鬥機上裝滿炸彈沖向敵機那樣無視生命、無視尊嚴的戰法了。不要讓這些悲劇重演」。知覽特攻和平會館前廣場是的和平碑上書:「超越國家、超越民族,宣誓和平」。

其次,日本的戰爭紀念館、資料館,多強調日本人是戰爭的「受害者」,缺乏對「加害」責任的認識。在很多紀念館、展覽館以大量的圖片、實物展示日本人經歷的災難、痛苦和掙扎,如:糧食匱乏、城市遭大轟炸、學童疏散等,訴說著戰爭的殘酷。廣島、長崎雖然在反思戰爭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但是,其和平資料館的展覽中,對戰爭責任的認識還很不到位,且近年有倒退的趨勢。長崎的原爆紀念館曾舉行過一次「加害展覽」,但遭到了不少非難,以致不得不刪除部分展覽照片,將解說詞中的部分「侵略」字眼改為中性的「擴大勢力範圍」和「軍事行動」。

很多專題紀念館、資料館以日本人遭受戰爭災難為主題,如:「和平祈念展示資料館」展出的是「在大戰時期,包括日本士兵在內的沒有享受『恩給』人、戰後被強制留在蘇聯、蒙古寒冷地區從事繁重勞動的人、戰敗後返回日本等三類人的痛苦,通過他們的經歷、實物資料,向沒有經歷戰爭的一代講述他們的痛苦,祈禱世界和平」,日本人確實遭受了戰爭痛苦和災難,是戰爭受害者,但是,如果僅停留於表面的控訴不幸,不深究造成災難的原因,就無法真正吸取教訓。這種對戰爭災難的展示是必要的,更有必要去探究「被害」的根本原因。

再次,關注當今世界形勢的變化,以最大戰爭「受害者」的身份,呼籲和平,潛移默化地傳達其價值觀。日本文化有就事論事的特點,如:對日本人戰爭「被害」狀況的展示,就很少涉及原因。然而,日本所有的二戰紀念館都會在最後部分,將曾經的戰爭與現今世界各地發生的武裝衝突、恐怖襲擊、核實驗等聯繫起來,有選擇地譴責當今世界的軍事衝突和恐怖襲擊。

最後,主題突出,將館內展覽與館外活動有機結合,擴大紀念館的影響力。日本的戰爭紀念館、資料館都下了大功夫,增強展覽的吸引力、感染力。廣島、長崎還把保存戰爭遺迹、建立紀念設施與整個城市的恢復、發展聯繫起來。許多綜合性的大紀念館,數十年來不斷改造、擴建,設施日益完善,展覽手段日益現代化、多樣化。

日本戰爭紀念館引發的思考

戰爭期間,日本實行嚴格的新聞管控,普通百姓只能通過報紙、收音機等媒體了解戰爭的相關信息,無從了解戰爭真相,甚至充當軍國主義的炮灰,他們也是戰爭受害者。真因為如此,中國政府一再強調發動侵略戰爭的是少數軍國主義分子,中日關係要「向前看」,希望中日兩國能夠超越歷史,體現了中國人的寬廣的胸懷。然而,中國人的大度不能成為日本政府不反省,民眾不反思戰爭責任的理由,更不能成為紀念館打著「和平」的旗號,以「受害」的身份美化侵略戰爭。對以「和平」為擋箭牌,片面強調日本人「被害」、迴避「加害」責任的展覽,必須保持警惕。

令人欣慰的是,日本一些有良知的學者,開始從學術上探求如何吸取歷史教訓,調停國際紛爭、構築世界和平。現在日本東京、京都、大阪等地的著名大學設立了「和平學」專業,開設「和平學」課程,培養和平學專業方向的碩士。廣島、長崎是和平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兩市合作開設了「廣島長崎講座」,從學術角度系統整理原爆受害者的資料,向年輕一代傳達普遍性經驗。該講座已經列入日本國內46所、國外17所大學的正式課程計劃,還有一些著名教授定期到廣島、長崎等紀念館舉行演講。這裡,學術研究與資料發掘、日常展覽協同共進,形成了良性互動關係。這種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無可否認,日本的戰爭紀念館、資料館,在挖掘資料、反思戰爭、呼籲和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日本戰爭紀念館所反映的歷史記憶是有選擇的,即有選擇性的記憶和遺忘。選擇的是日本作為「受害者」的記憶,遺忘的是戰爭給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失和災難,「加害意識」淡薄。甚至以和平為幌子,故意模糊戰爭性質,不去追究日本人遭受戰爭「被害」的原因,避而不談日本政府的戰爭責任,更沒有對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基本同情,缺乏必要的反思和自省。

總之,「和平」不是紀念館迴避戰爭責任的標籤,我們反對以文化不同為名,故意模糊戰爭性質,甚至對戰爭罪犯頂禮膜拜。只有正確認識戰爭性質,才能真正吸取教訓,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15級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獨家照片解密:曾令侵華日軍聞風喪膽的神器「巴祖卡」究竟是什麼?
這幾部紀錄片和片子中的主角多年後受到社會關注,卻再次揭開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疤
抗日神劇太逆天 獨家照片帶你回顧真實殘酷的抗戰一線場景
這個幾乎癱瘓的日本人,曾是侵華戰爭罪魁禍首,卻不在甲級戰犯之列
這個奇怪的東西打撈出水,終於解開甲午戰爭大清戰敗的終極原因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