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的紀錄片 憑什麼申報奧斯卡?
國慶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有媒體報道——郭柯導演為紀錄片《二十二》申報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單元。長假還沒過完,就有最終的消息傳來,今年在國內院線創造了紀錄片票房奇蹟的《二十二》,攜手另外一部票房傳奇《戰狼2》,一起走向了奧斯卡。
對於此次申報奧斯卡,郭柯介紹,申報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包括「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的指定影院以商業形式放映一定的場次,影院出具證明給組委會,還要在《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刊登廣告」,而《二十二》滿足了這些條件,擁有了申報資格,「所以我們就試試」。
而在此之前,《二十二》也終於在海外發行上映成功。《二十二》在國內上映後,口碑上佳,也創造了票房奇蹟,很多海外華人留言表示希望看到《二十二》,所以郭柯才考慮海外發行。「這次海外上映比較倉促,甚至連英文版物料都沒有時間做,但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當地的華人、留學生都非常支持。」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海豚灣》《O.J.:美國製造》《離巨星二十英尺》《尋找小糖人》《走鋼絲的人》等等這些最終捧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作品,都有著極為鮮明的特點,無論是選題,還是剪輯等各方面,都讓人感到震撼。
那麼,《二十二》這部如此平實記錄,貌似就是一杯白水的紀錄片,憑什麼得以申報奧斯卡?
其實,我們如果靜下心來思考就會發現,郭柯敢於讓《二十二》走進奧斯卡,絕不是這位年輕導演的一時衝動之舉。
首先,《二十二》中飽含著對「人性」的關注,蘊藏著對「人本主義」的深切關懷,切合了奧斯卡評選的本質內核。
儘管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由於「人本主義」「人文主義」時常在大場面、炫特技的畫面之外迷失,使得很多大製作的國產電影往往無法真正在國際性影視節展中綻放光芒。
而《二十二》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一缺憾。影片沒有將老人們簡單地定義為「慰安婦倖存者」、「受害者」,而是將她們還原為一個個真實鮮活的「人」。這一點,讓曾經我們觀念中痛哭流涕、聲嘶力竭地揭批侵略者暴行的「受害者」,成為了我們的「自家人」。而正是這種「自家人」的記錄狀態,才讓聲嘶力竭的痛斥,轉變成為一種更加深沉、更加具有爆發力和感情張力的真實記錄。有人說,這部片子就像是流水賬。但是,就像是攝影,《二十二》這張平淡的「黑白照片」,卻蘊藏著很多充斥著宏大場面、酷炫特效的「彩色照片」根本不具備的獨特震撼力。
在《二十二》的相關圖片中,有這樣一張照片——
年輕的女子,輕撫著老人那滄桑的面頰。老人的臉上,沒有淚水,卻有著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而這一場面,恰恰印證了《二十二》這張「黑白照片」帶給人心靈上的超級震撼。
很多媒體都曾經報道過,郭柯在拍攝這些老人的時候發現,「最難的地方不是沒有資金,是怎麼處理和這些奶奶們的關係,什麼時候舉起機子,問問題問到什麼樣的程度不會傷害。」而這也恰恰是我們以往的作品中常常被忽視的問題。拍攝她們的生活,不是為了讓她們反覆揭開已經結痂的傷疤,而是讓我們看到,作為曾經的受害者,作為一個普通的女性,她們是如何在受到侵害之後,在遭遇冷眼嘲諷之後,依舊頑強地生活著。
我們常說,中國婦女是勤勞、勇敢、善良、堅強、偉大的代表。《二十二》就用最真實的鏡頭,將中國婦女的「善良」「堅強」等特性,具象化地表現了出來。
「深情凝視」,是《二十二》的一個關鍵詞。這四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怎樣做才能真正地「深情」?怎樣做才能真正地「凝視」?
若無長久的關注,「深情」從何而來?以往,我們都將這些老人單純地當做是受害者,但是卻多少有著隔閡。而當郭柯多年來一直把老人們當做自己的奶奶時常陪伴,當《二十二》將老人們還原為鮮活的老奶奶時,我們終於可以將她們與我們的親人相聯通。於是,這「深情」才能在「自家人」的身上得以呈現。
若無「平視」,又怎來「凝視」?當我們僅僅將她們視為受害者的時候,我們對她們僅僅是同情。而當《二十二》將她們還原為鮮活的生命個體時,我們才不會繼續帶著有色眼鏡,或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俯視她們,而是可以和她們平等地坐在一起,凝視著她們那蒼老的面孔。
所以,將老人們從單純受害者還原為鮮活生命個體的《二十二》,彌補了中國影視作品中常常缺位的人本主義關懷,令觀者能夠從悲慘的過往和平靜的現實中,汲取到溫暖的力量。
所謂「真水無香」,當最純凈的水擺在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心靠近它,等待它,理解它,感受它。當我們透過種種表象達到返璞歸真,由內心深處激發的力量,就更加真實與偉大。而這,也恰恰是《二十二》這部看似平淡如水的紀錄片帶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從平淡的日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本真,更是一種無言的吶喊。
其次,對於西方社會而言,「慰安婦」似乎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二十二》則將讓「慰安婦」這個話題直接走進西方人的視野,讓他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慰安婦」這一沉重的歷史議題。
儘管——
由中國大陸、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團體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慰安婦」史料,預計將審查通過,正式成為「世界記憶遺產」;
這個中秋節的時候,韓國的5座「慰安婦」少女像踏上「返鄉」之路;
還是在這個中國人民歡度雙節的時候,美國舊金山市市長為了「慰安婦」的少女像,把大阪市長的信函懟了回去;
但是——
日本卻一直以種種緣由,阻撓著「慰安婦」問題進入國際社會的視野。
舊金山高等法院退休法官、「慰安婦」正義聯盟聯合主席郭麗蓮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正是因為他們想抹去歷史,所以才害怕「慰安婦」塑像被豎立起來,因為『慰安婦』塑像將永遠提醒人們牢記歷史。
而舊金山市聖瑪麗廣場上的「慰安婦」雕像的創作者——史蒂文·懷特認為,二戰期間日本所犯「慰安婦」罪行屬於事實,日本應該正視自身錯誤。
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國會眾議員羅·康納表示,每個國家都需牢記自己的歷史,特別是牢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因為忘記歷史就有可能重犯。德國牢記自己的二戰罪行,因此才能穩步前行。「無可否認,二戰期間,日本也犯下了大錯。世人都知道『慰安婦』問題,都知道南京大屠殺,都知道軍國主義的殘暴。對這些,今天的日本必須予以承認,並做出真誠道歉。唯有承認歷史,日本才能迎來和平的21世紀。」
——《人民日報》 10月8日 第3版
此前,《二十二》已經在海外院線公映,並得到海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在以彙集影評總結著稱的美國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紀錄片《二十二》的專業好評度和觀眾好評度均達到100%。
不僅在社交網站上,美國的多家媒體也相繼報道了《二十二》上映的消息。《人民日報》曾於9月23日刊文報道了美國部分媒體對於《二十二》的報道。
《洛杉磯時報》網站發表題為《中國紀錄片關注二戰中的倖存「慰安婦」生活》的文章。報道認為,二戰的恐怖陰影中,侵華日軍對中國婦女的暴行常常被忽視。二戰期間,日軍將中國、韓國和菲律賓的數十萬婦女變成了性奴隸,建立的「慰安所」跨越了中國多個省份。紀錄片《二十二》記錄了這些倖存下來的「慰安婦」的聲音。片中,這些倖存者述說著相似的經歷,戕害所帶來的陰影揮之不去。這部紀錄片沒有炫技,導演只是一個接一個講述了這些女性的生活。倖存者數量不斷減少,也讓導演郭柯有著使命感和緊迫感。「影片節奏緩慢,氛圍哀傷,絕不是一部能輕鬆觀看的電影」。
《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的文章指出,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強姦、折磨和監禁「慰安婦」,影片出於對遭受痛苦的倖存者的尊重,採取了一種沉靜而審慎的方式來展現她們的經歷。「對於不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說,《二十二》普及了這樣一段史實:據統計有20萬女性在日軍佔領中國期間被迫淪為『慰安婦』,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中國人,也包括韓國人和日本人」。
《波士頓先驅報》網站刊發題為《「二十二」講述「慰安婦」倖存者的故事》的文章,其中寫道:《二十二》講述了二戰期間大約20萬名女性被日軍蹂躪,充當「慰安婦」的歷史,片中記錄了當中22名中國「慰安婦」倖存者的生活現狀。這些女性都已八九十歲高齡,面對鏡頭,其中一些人不願再提及當初遭遇的不幸經歷,但臉上的淚水卻在告訴觀眾,傷痛難以抹去,這段歷史不容忘記。
這一次,《二十二》進軍奧斯卡,或許將成為全世界對「慰安婦」問題重新審視、更加重視的重要轉折點。這部平淡卻又沉重,深情而又震撼的紀錄片,能否在明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奪得佳績,我們將拭目以待。
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可以相信,走進奧斯卡,將使《二十二》成為紀錄片歷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因為,她將讓全世界所有深愛和平的人們,都記住一段不可忘卻的記憶。這一次,《二十二》能夠代表中國、代表那些曾經飽受摧殘的「慰安婦」們,向著世界電影最高的奧斯卡獎進軍,不僅將有利於「慰安婦」歷史的「申遺」,更能促進世界和平的發展。
紀錄片《二十二》


TAG:良友紀錄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