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只要肯拿出1萬兩黃金給這個人,最後上吊的就是李自成
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攻克京師,堅守到最後一刻的崇禎皇帝抱定玉碎之心,弔死在萬壽山,用生命給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大明王朝殉葬。明朝覆滅,總能讓人感覺到無盡的惋惜與同情。崇禎雖是末代明朝皇帝,面對祖宗留下的幾乎不可收拾的局面,硬是和覆滅的宿命頑強抗爭了十七年。
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對普通人來說是無上的榮耀與享受,但對認真做事的崇禎而言,無異於一場長達17年的苦役。別說聲色犬馬、醇酒婦人都與他無緣,甚至連每個皇帝最在意的身後陵寢,他都無暇顧及,一鍬土都沒有動。他爺爺萬曆皇帝,營建定陵耗銀800萬兩,崇禎的思陵只花了223兩銀子,還都是老百姓捐的款。
崇禎如此努力,如此拚命,最後大明依然亡國。原因何在?眾說紛紜,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就是明朝長期陷於兩線作戰的泥沼不能自拔,西北要打李自成,東北要打皇太極,給明朝的財力儲備和兵力儲備都構成了巨大的壓力,結果民窮財盡,還一個也沒打好。崇禎時代的明朝國力,僅單獨面對李自成或皇太極,都已很吃力,何況內憂外患里外夾攻。
不過明朝人並不傻。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看出了癥結所在。明朝重臣楊嗣昌最先提出了「必先安內,然後攘外」的方針,提議與滿清議和,求得關外戰場的暫時休戰,讓明朝利用節省出來的大批兵力和軍費,集中力量先把李自成打趴下。內患已除,大局立刻扭轉。然而這種意見剛剛冒了個頭,朝中自命清高的無腦文臣們,馬上集中火力給予迎頭痛擊,「喪權辱國」「賣國偷安」的大帽子一頂接一頂,嚇得楊嗣昌立即閉嘴,死要面子的崇禎也不好再說什麼。
到了1642年,局面敗壞日甚一日,崇禎終於下定決心,「策遼事者,不宜戰而宜和也」,鼓起勇氣要和清朝議和了。他秘密安排兵部尚書陳新甲籌劃此事。此時才談議和雖然有點晚,但還不失為亡羊補牢之策。好在清朝皇太極此時胃口還沒那麼大,只想著偏安關外,每年再從明朝那兒弄個百八十萬兩金銀,小日子也挺不錯。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但是皇太極聰明的很,看出崇禎的真實用意,知道對方此時別無選擇,開的談判價碼也著實不低:每年明朝給付清朝黃金1萬兩,白銀100萬兩,清朝回贈人蔘千斤,貂皮千張。同時劃定邊界,停戰休兵。崇禎只要拿出這1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就能換來關外的停戰,集中全部火力打擊李自成。到那時,李自成恐怕也就只有上吊的份兒了。
可惜,老天爺都和崇禎作對,該死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竟然一時疏忽,導致談判計劃泄密,一時朝廷大亂,文臣清流們群起而攻之,最後一次議和就此夭折,崇禎想出銀子也沒機會了。可恨的是,滿口仁義道德、阻止和議的是這幫文臣,李自成、多爾袞進軍京師後,跪在敵軍馬前搖尾乞憐的,還是這幫文臣。崇禎死前說的「文臣個個可殺」真不是沒有道理。


※韓國否認曾是中國附屬國,請日本幫忙篡改歷史,日本卻怒甩3證據
※明清帝王聖旨對比,比刻上去的都好看,看這些簡直是一種享受
※歷史上替主子動手弒君的人,結局都怎樣了,他們好嗎?
※同為太監專權,東漢和明朝卻大不同,誰還敢說明朝無明君?
※如果袁崇煥不死,那麼大明王朝還能持續多久?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