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細思極恐的星座分析(下)-外太空?內子宮?人類的天賦從何而來?

細思極恐的星座分析(下)-外太空?內子宮?人類的天賦從何而來?

在看完本文上半部分後,大家應該對星座與人類天賦之間的關係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在本文下半部分中,我將通過星座來猜測天賦的成因。與「高精尖」的上半部分不同,本文下半部分不涉及高深的數學知識,所以請大家放心閱讀。溫馨提示:本文下半部分提出的有些觀點可能太過離徑叛道,所以懇請大家用萬分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畢竟,想像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與源泉。而且,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想像力將比知識來得更重要。請大家把腦洞打開,聽我一本正經天馬行空地"奇葩說"一回吧,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本文由 wwqqer 投稿至36大數據,並經由36大數據編輯發布,轉載必須獲得原作者和36大數據許可。

首先,我把本文上半部分最重要的結果-「星座行業得分表」在這裡重新展示一下。

表二:十二星座行業得分表

基於「表二」,我可以計算其中每個星座(即每一行)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並以此來構建類似投資組合中的有效邊界(efficient frontier),當我把這些平均值與標準差放在一起觀察時,我驚呆了!(圖四)。

圖四:十二星座行業平均得分vs. 行業得分標準差

如圖四所示,十二星座被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大陣營:左上角的星座得分都偏低且波動大。而右下角的星座得分則偏高且波動小。但就各自陣營內部來說,平均得分與標準差成正相關,得分越高,波動越大。另外,雙子座和獅子座可以勉強構成一個左上星座陣營的有效邊界。而白羊座和天秤座可以構成一個右下星座陣營的有效邊界。

當看到圖四時,我腦中立刻浮現出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創世紀-創造亞當(見圖五):這兩大星座陣營遙遙相望,中間似乎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左上的陣營猶如亞當,他將手臂自然地舒展開,似乎在等待著右下角的天神的拯救。當雙方的手指接觸的那一剎那,智慧的火花照亮了周圍的一切。頃刻間,所有的黑暗,愚昧,貪婪,包括那條鴻溝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光明與祥和。。。

圖五:十二星座之創世紀

人的天賦從何而來?

言歸正傳,我們先把行業得分標準差放一邊,而來重點觀察一下十二星座行業平均得分(見圖六)。仔細觀察圖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規律。

圖六:十二星座行業平均得分(北半球)

首先,圖中得分最高的兩個星座是白羊座和天秤座(正好是圖四中的有效邊界),而且兩者正好相差6個宮。其次,在白羊座和天秤座之間的5個星座的平均得分(0.06)明顯要比天秤座之後的5個星座的得分(-0.06)要高(圖中黑色虛線所示),兩者之差異於零的顯著性超過90%(t 檢驗)。另外,白羊座,巨蟹座,天秤座,和摩羯座的分數都比其相鄰兩個星座的要高。

有同學可能會對圖六的平均分產生疑問,因為判斷顯著差別的計分法則中的分值是我定的,改變分值的大小是否會對結論產生影響?經過驗證,使用不受人為因素干擾的標準分數(z-score)所得結果與圖六相差無幾。這個情況是符合預期的,因為目前使用的分值(+-0.5,+-1,+-2)接近標準分數。而使用的原因是因為更直觀,更容易被讀者理解。(註:標準分數= [真實人數-平均人數]/人數標準差,它回答了「一個給定分數距離平均數多少個標準差」的問題)。

圖六中的行業平均得分代表著十二星座在這27個行業中的總體表現。造成這些分數高低不同的原因,就是本文下半部分要討論的重點,即人類的天賦從何而來?

通常人們面對這個問題時,總回答說「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但為什麼我們幾乎很少看到有父子同為天才(即使是不同領域)的情況呢?特例是有但很少,比如,大小仲馬,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兒,施特勞斯家族等。大多數情況是如同本文上半部分提到的伊朗女數學家米爾扎哈尼。她的父母都不是科學家,但她卻有超高的數學天賦。另外,如果有隔代(顯性)遺傳存在,那麼爺孫同為天才的情況也應該很常見,可惜事實是幾乎沒有。有人會說這可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我不否認遺傳對天賦的重要性。但如果追根溯源,那麼最初的那個人類又是誰遺傳天賦給他(她)的呢?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已經觸及到了 「我從哪裡來?」 這個經典的哲學問題。為了讓本文的境界不要太快地上升到「人類終極關懷」的高度,我們先暫時把遺傳這個因素放一邊,而換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波」的猜想

我們知道由於十二星座(黃道十二宮)描述了太陽相對於地球的運行位置,它和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是非常類似的。所以,重點來了:我們知道白羊宮與天秤宮正好對應著 「春分點」 和 「秋分點」 ,再結合圖六中白羊宮與天秤宮的平均分最高。所以,我不得不猜想:人的天賦(本性)與太陽(相對於地球的運行)有關!至於如何影響,讓我們繼續往下看。(我好像無意中為「太陽星座」這種提法找到了一些依據?!關於「太陽星座」以及由此引發的更大的猜想,下文會提及)。

我們從中學地理課上學到:當日光在「春分點」直射赤道時,白晝與黑夜長度相等。之後,日光逐漸北移,並在「夏至點」時達到北回歸線,此時日光與北回歸線的地球表面成90 度角,而且,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之後日光調頭,於「秋分點」時返回赤道,然後一直往南,並在「冬至點」時抵達南回歸線。這時,南半球的白天最長(見圖七)。

圖七:日光與四季

由圖六得知星座的行業平均分在白羊宮和天秤宮最高,而不是巨蟹宮最高與摩羯宮最低(這裡的數據都是北半球的信息),所以我可以認為平均分(天賦)與日照長度無關,而且也與氣候溫度無關。但另一方面,由於上半年的分數確實比下半年高,所以分數的高低又似乎真的是與太陽的運行有關。

於是,借著「日光直射北回歸線(90 度角)時,北半球日照最長」的思路(參考圖七),大家不妨打開腦洞跟著我一起大膽地猜測一下:從太陽發出的某種波(暫時稱作X波)被媽媽肚子里的胎兒收到了。而且,在春分(白羊宮)及秋分點(天秤宮)時,對北半球的影響最大。原因可能是因為胎兒(的腦部)在發育時有一定傾斜,而此時與波正好成90度角(或接近90度角,因為歐美等國以及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在北回歸線上,而是在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然而,在夏至點(巨蟹宮)時,雖然日光直射北回歸線。但由於胎兒的傾斜,它與波反而不成90度角,所以影響小一些。在冬至點(摩羯宮)時,日光直射南回歸線,在北回歸線以北的胎兒與波的夾角就更小了,遠遠小於90度,那麼影響就更小了。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秤宮前5個宮的分數比後5個要高。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巨蟹宮的分數沒有白羊宮和天秤宮高。由此推斷,南半球的情況應該正好與北半球相反,即天秤宮前5個宮的分數比後5個要低。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如前文所述,為什麼白羊宮,巨蟹宮,天秤宮,和摩羯宮的分數都比相鄰兩個星座的高呢?我想可能還有另一種波(暫時稱作W波)存在,使得在「二分二至」點上對胎兒的影響最大。

綜上所述,星座得分的高低有可能是受到了這兩種波疊加的影響(暫時統稱為「宇宙波」,如圖八所示)。我把兩種波添加到了圖六。W波(紅線)有規律性地傳遞,使得波峰出現在「二分二至」點上。而X波(黑線)比較特殊,它的強弱與到達地球的角度有關。這個特點無法用簡單的曲線表示,所以圖八中的X波只是示意圖。圖八是本文下半部分最重要的結果,因為它很可能記錄了宇宙在我們人類身上留下的印記!

圖八:星座與波的猜想(北半球)

順便提一下,我試過不用星座而用12個月份來做同樣的計算,但是統計出來的結果比用星座差很多。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月份與太陽的運行的關係不緊密吧。正因為此,我更感嘆「圖八」的美妙!

我們可以把影響胎兒的波比作wifi信號。假設房間里有wifi信號,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的智能手機接收到了它,所以才能在手機瀏覽器里看到花花綠綠的網頁。同樣道理,來自太陽或宇宙的輻射波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看到了圖六的結果後反向思考。很有可能是因為媽媽肚子里的胎兒接收到了這幾個波的信號,激發了大腦的潛能。等到胎兒出世,長大成才後,這些潛能被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所反映了出來。波的信號強時,潛能被激發得更活躍些,更全面些。信號弱時,就抑制些,就如同接收到的有些wifi信號只能瀏覽區域網一樣。

這個關於「波」的猜想的靈感來自於「引力波」的發現。想像一下,這個宇宙就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們的地球就像懸浮在大海中的一粒沙子,每時每刻經歷來自宇宙的各種波浪。前一波剛走,後一波又來了。這些波浪前赴後繼地穿過地球,然後又義無反顧地向更遠處盪開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不要被圖八中各個星座的得分高低所困擾。本文討論星座與天賦的關係並不是要突出宿命論。恰恰相反,本文所揭示的正好可以幫助人類進行更有效地後天完善。天賦就如同上天撒播在人類大腦深處的種子,藏在人們的意識里,被帶來到了人間。從種子生根發芽到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中間需要充足的陽光和水,還要沒有火災不挨雷劈,等等。同樣的,從個人的潛能天賦被挖掘到他(她)取得巨大成就之間,還需要後天努力,前輩提攜,名師指點,再加上機遇和一點點運氣,等等。某些星座得分低,只是統計的結果,不代表個人。同樣的,某些星座可能有許多天賦(得分較高),但就個人而言,一般只可能在某一個而不是全部領域取得較高成就。

來自量子力學的啟示

本文從研究星座與天賦的關係引出了「宇宙波」對胎兒大腦影響的猜測。如果放在以前,這個猜想肯定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但如今量子力學在眾多科學領域(尤其是量子生物學)的廣泛應用使得這個猜測似乎有理可循。

美國的《科學》雜誌在其2005年的125周年特刊上列出了125個科學難題。這些難題在今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內將受到科學家們的重點關注。而其中排名頭兩位的是:宇宙由什麼構成?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向外探索,一個是向內深究。如今12年過去了,當我們在了解這些問題的研究進展時,處處可以看到量子力學的身影。

比如,在"宇宙的構成(起源)"方面,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教授引用了美國著名天文學家Lawrence Krauss的研究成果,並做了很好的介紹。他介紹說:「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早期宇宙存在過一個非常快速膨脹的時期,即「暴漲」。。。在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里大體有一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後面跟80個0)個基本粒子。它們從何而來?答案是,在量子理論中,粒子可以從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由能量中創生出來。但能量從何而來?答案是,無中生有,宇宙的總能量剛好是零。。。大爆炸後的100萬年左右,宇宙僅僅只是繼續膨脹,開始形成原子,然後原子凝聚成星系,星系被分割成更小的星雲,形成恆星和行星。」

而在"人類意識的起因"方面,科學家們很早就認為我們的人腦是一部量子計算機,而且,最近又有了新進展。美國加州大學(UCSB)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Matthew Fisher教授於2015年提出了關於腦部神經的量子效應的可能的理論基礎。具體的理論太高深,此處就不詳細展開了。清華大學生物學著名教授施一公曾介紹過它,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簡單地說,Fisher教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神經量子信息體系,包括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的產生、量子傳輸與存儲等等。而且,他還指出量子糾纏產生機制所發生的載體與生命體能量存儲運輸的基本單元ATP直接相關。總之,用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釋意識的產生(大腦的工作原理)似乎是可行的。

另外,量子力學對遺傳也具有基礎性作用。2016年暢銷書《神秘的量子生命》(Life on the Edge)的作者卡利里(理論物理學家)和麥克法登(生物學家)認為基因太小了,不可能不受到量子規則的影響。正是量子粒子寫成了我們的遺傳密碼,使得我們的祖先得以在幾百萬年甚至從地球上有生命誕生以來的幾十億年中複製自己的基因。從而使生命存活下來並不斷進化。另一方面,作者也認為基因突變,即遺傳信息複製過程中的錯誤,對進化極其重要,而量子力學是否在基因突變中扮演了重要而直接的角色,還有待進一步考察。更重要的是,作者們認為量子力學就是合成真正生命的關鍵。量子力學的介入不僅提供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同時也為那個古老問題(生命是什麼)提供了新的洞見。

綜上所述,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用量子力學來試圖解決「人類終極關懷」的三大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但是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各個學科各自為營,遠未涉及到宇宙對大腦(意識)的影響這個領域。而本文的猜想屬於這個領域的一部分:即人在未出生時,胎兒腦部(量子計算機)與來自太陽的「波」可能發生了量子糾纏,而且發育的程度與波的強度(即太陽的運行)有關,並因此影響天賦的高低。將來,當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宇宙如何影響人類」時,我希望本文所討論的 「星座與人類天賦的關係」 可以為其提供一些佐證!

當然,我本身不是科學家,本文的猜想可能全是錯的。即使猜想是對的,按目前的科學水平,也不可能被馬上證實。不管怎樣,我想既然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是宇宙中的(很微小的)一部分,那麼宇宙的構成/起源和人類的起源,以及和人類大腦意識/天賦的形成一定存在某種聯繫。而且不光是太陽,可能月球和地球本身,以及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再加上遺傳因素也都參與到影響人類的行列中,使得人類性格和天賦呈現多樣性和多面性。這已經遠遠超出本文所能概括的範圍,假如僅考慮「太陽星座」,「月亮星座」和「上升星座」這三個,就有1728(=12的3次方)種可能,如果男女生分開討論,就有3456種可能(=1728乘2)。要是研究男女生「配對」,那更有接近三百萬種情況(1728的平方=2985984)。如果再考慮其它幾個行星的影響,那總共可能的情況就是天文數字了。這至少得需要上億個樣本的大數據才能做相關研究啊。所以,男女生一見鍾情時用「眾里尋他千百度」不能體現情況的複雜程度,應該至少是「眾里尋他百萬度」,呵呵。

對未來的一些感悟

我們常常用"大到外太空,小到內子宮"來形容某樣事物範圍的寬廣。但現在經過上文的介紹,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很有可能是一回事,至少在超微觀(量子)層面應該存在很強的聯繫。再進一步,如果本文的猜想成立,即我們出生的時候受到了太陽或宇宙的"關照"。那麼,我們死的時候,是不是也和宇宙發生了"親密關係"呢?這又回到了上述「人類終極關懷」三大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三大問題不但要在超微觀(量子)層面統一,還要與宏觀(廣義相對論)建立起聯繫。到那時,「外太空」和「內子宮」才是真正的終極統一!(物理學中的「弦論」就試圖把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雖然至今無法被證實,但和其它理論比起來,它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個。註:「弦論」認為各種觀察到的微觀粒子都是由同一個「能量弦線」通過不同振幅波動產生的。又和「波」有關係了,呵呵。)

不過,我倒希望這個終極統一的時刻晚一點到來。大家都知道,人工智慧按其複雜程度分為: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目前,谷歌的子公司Deep Mind是走在弱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的典範。即使是最初級的人工智慧,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空間。其應用之廣泛足以推動人類從計算機時代進入(弱)人工智慧時代。馬雲已經信誓旦旦地向我們保證:「30年後的孩子們找不到工作」。但是,本文要關心的可不是區區二,三十年後的工作問題,而是人類的終極未來。(弱)人工智慧時代之後,人類將何去何從?這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的大腦)了解多少。Deep Mind創始人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先生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與神經科學在上世紀80年代分道揚鑣是十分可惜的。這導致現在這兩個領域的合作非常有限。然而人工智慧需要與神經科學重新建立聯繫。只有更多地了解自然智能,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並開發出)人工智慧。

如果終極統一的時刻真的來臨了,那麼超人工智慧的出現也為期不遠了。正如《神秘的量子生命》的作者們所說:「如果有一天,人造生命真的成為了現實,那意味著我們終於理解了生命的本質」。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則預言:「人類最終只有一個選擇:成為 AI」。他認為腦機融合後的 AI 系統將以和人類的本能大腦與理性大腦同樣的特性存在。人腦和計算機將融合無間,人類甚至無法察覺自己在運用 AI 思考。

而我則更悲觀地認為:那時的人類即使不面臨滅頂之災,也將從食物鏈的頂端走下來,因為一個新的更高級的物種出現了。我們可以從目前的弱人工智慧看出一些端倪:一個圍棋高手一生可能只有幾千盤對局,而屬於弱人工智慧的圍棋軟體AlphaGo一天的自我深度學習對局數就達百萬級別。打個比方,如果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樓梯上緩慢地螺旋上升,那麼(弱)人工智慧的進步就是火箭發射,直衝雲霄。將來超人工智慧出現時,我都無法想像它會強到什麼程度。這就好比打闖關電子遊戲,前面的蝦兵蟹將突然都變得像最後一關的大boss那樣厲害,那遊戲還怎麼玩?一開打就game over了。到那時,人類真要好好思考如何和一個在全方位都超越自己的新物種和平共處了呢。

人類是幼稚的,因為和古老的宇宙比起來,人類文明的歷史猶如「白駒過隙」。人類是渺小的,因為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猶如大海里的一粒沙子,而人類就是這粒沙子上的微生物。但是,人類又是偉大的,因為他們明知自己渺小,卻要憑一己之力去探尋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究竟。人類也是勇敢的,即使冒著自己最終被滅絕的危險也要把探索進行下去,如同飛蛾撲火般的悲壯。而同時,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從一開始就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幫助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直到他們完成探究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心愿!

後記

非常感謝大家十分耐心地看完了全文,這期間大家跟著我一起把腦洞打開了好多次。不知大家讀完本文後有何想法?是迷茫,困惑,感嘆,還是如本文大標題所言:細思極恐呢?非常歡迎大家來交流!

簡單回顧一下,我在文中先從最"接地氣"的星座開始講起,把它們與人的天賦聯繫起來(表二)。然後運用文字和"高大上"的機器學習來描述和分析這個關係。之後,我們繼續向上思考,借用天文學和量子力學來解釋天賦的起因並提出猜想,即人類的天賦與太陽運行有關,很可能是胎兒大腦與來自太陽的波發生量子糾纏的結果(圖八)。這個「波」的猜想隨後又進一步發展為「星球的疊加影響」,即不光是太陽,月球,地球本身以及其它行星都有可能(以「波」的方式)影響人類的天賦(附錄二)。細思極恐,值得玩味!最後,我帶著大家"扶搖直上九萬里",由思考天賦的起因而觸及到了高深莫測的「人類終極關懷」,並且對人類的(終極)未來暢想了一番。

話說回來,正如之前提到的,我不是科學家,本文的猜想可能全是錯的。即使猜想是對的,按目前的科學水平,也絕無可能被馬上證實。所以,請大家不要太在意這個猜想本身,就把它當成是我一個人的"奇葩說"吧。相反,我覺得本文的意義在於建立猜想的這個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於「人類終極關懷」的思考。

人的一生很短暫:不懂事的孩提時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老人時期統共佔據了人生的一半。在剩下的一半時間裡,吃飯、睡覺、生病,等等又去掉了其中的一半,「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真正能為這個世界做貢獻的時間只有大約二十多年而已。即使是這短短的二十年,我們普通人仍把其中的大部分都浪費在愛來愛去,恨來恨去,吵來吵去,鬥來鬥去,騙來騙去。不是做了物質的奴隸,別人的奴隸,就是做了自己身體的奴隸。最後,曲終人散,一無所成地走了。說得直白點,我們這些活著的沒有死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等死!活到八十歲,就是稀里糊塗地等了八十年。如果能活到一百歲,那麼又多等了二十年。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是帶著迷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既不知「我是誰」,「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也不知生自何處來,死向何處去。最後死的時候,帶著迷惑一起走了。下次再來的時候還是一樣。而由人創造的歷史,也永遠表現為不成熟。前一代經歷過的一切成敗悲歡,下一代還得重演一遍。「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怪不得人們常說「人類智慧永遠以一,二十年的經驗接續下去」(古人的壽命短,經驗遠少於二十年)。如果我們要想跳脫這個迷惑,就要先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一個人真正認清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自己才能做自己真正的主人:不受物質世界的束縛和迷惑,也不會畏懼死亡。

很可惜,芸芸眾生(包括我在內)在紛繁的現實生活中要面對的誘惑和煩惱太多,而且目前科技水平也不發達,要想把這些問題想清楚談何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去做,朝著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而努力,哪怕再短暫的思考,甚至是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我們都有可能從中受益。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的思緒飛得再高再遠,終究還是要回到地面,回歸現實。我們把從思考人生得到的大智慧再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讓自己活得更自信,更洒脫,這樣的思考才有意義。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如果這樣能夠「一語驚醒夢中人」,那也算是功德一件,不枉我寫這麼多字了,呵呵。

本文由 wwqqer 投稿至36大數據,並經由36大數據編輯發布,轉載必須獲得原作者和36大數據許可。

End

閱讀排行榜/精華推薦

1

入門學習

2

進階修鍊

3

數據源爬取/收集

4

乾貨教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大數據 的精彩文章:

細思恐極的星座分析(上)——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揭開十二星座的真實面目!
如何用深度學習進行CT影像肺結節探測
PB級海量數據服務平台架構設計實踐
Kaggle機器學習之模型融合stacking心得
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有望成為行業下一個引擎?

TAG:36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