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05年「全民賠庚款」的國民捐運動

1905年「全民賠庚款」的國民捐運動

1900年,因義和團運動而引起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武裝入侵,最終以《辛丑條約》的簽訂而結束。《辛丑條約》規定的巨額賠款不僅使中國負債纍纍,而且還喪失了大量的利權。於是,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北京地區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國民捐運動,為晚清史塗抹上了一層厚重的愛國色彩。

1905年「全民賠庚款」的國民捐運動

國民捐運動的緣起

國民捐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是《京話日報》的創辦人彭翼仲。彭翼仲(1864 1921)名詒孫,字翼仲,別署歸寄道人,祖籍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卻在北京長大。他出身於世代清華的詩禮簪纓之家,先世即以科甲盛於吳中。彭翼仲的祖父彭蘊章,官至咸豐朝的武英殿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領班,他的伯父彭祖賢官至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也都是顯宦。

他曾經下過七次考場,始終沒有得到過多大的功名,只當過通判一類的八品官。丁母憂後,棄官不為,客居北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他生活無著,曾經被迫流落在社會底層,因而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同情他們的疾苦。由於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他受到過洋兵的欺侮,深受國破家亡之痛,在聯軍撤退以後,即決心以辦報來喚起民眾。他先後辦過3種報,最先辦的是《啟蒙畫報》,1902年夏間出版;其次是《京話日報》,1904年8月16日出版;又其次是《中華報》,於1904年陰曆 11月出版。

《京話日報》是彭翼仲所辦3種報紙中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它的第一大特色是散發著強烈的愛國情感,並且把愛國反帝形成一種社會運動,指導人們如何去實踐。從《京話日報》自身來說,它所有倡導的各次運動中聲勢最大的,得到了廣泛響應的,莫如國民捐運動。

國民捐運動的起源是這樣的:有一位熱心的讀者王子貞先生(基督教友,開設尚友照相館),自己出資成立了「尚友講報處」,專替《京話日報》做宣傳。他在一次演講中偶然提到庚子賠款4.5億銀兩,莫如由全國四億同胞一次湊齊還清的話。這話原是報上曾有過的話,他就寫成一篇講詞,請彭翼仲閱正修改,隨即作為彭、王二人合稿登出來。不想馬上有太醫院院判張仲元投函說自己首先捐銀200兩,促請速訂章程辦法,早見實行。接連投函者紛紛而來,有個人,亦有集體(如消防隊全體官兵),不出5天時間,累積認捐數字便達700多兩。於是一篇議論就這樣行動具體化起來。那篇講稿大意說:庚子賠款言明4.5億兩,分年償付,要到光緒六十幾年上才得還完,連利息一起便是9億兩。這是中國人的沉重負擔。現在東也加捐,西也加捐,各項加捐,要皆為此。為了抽捐,設局所,派員役,薪水工飯開支而外,還不免若干中飽,末後民間所出的恐怕一百億兩不止。民間負擔不了,難免抗捐。官說「土匪抗捐」,民說「官逼民反」。前途痛苦,不堪設想。何如全國四億人齊心合力,趕快一次自動地湊出來,救國救民即以自救。——這樣就叫它為「國民捐」。

1905年「全民賠庚款」的國民捐運動

國民捐運動的進行和終止

張仲元投捐以後不幾天,又有一位響應者,是一位旗人,名叫崇普,吃5兩錢糧的護軍。他說自己祖祖輩輩吃國家錢糧,就是把手足捐出去也是應該,並將一兩有餘的一小塊銀子交到報社暫存。這位捐款者似乎很怕別人笑話.一再聲明:「諸位可別笑話我,我實在是個糊塗入,所以要做這可笑的事。」

看到了人們的熱情,彭翼仲和王子貞立刻著手制定章程,從8月9日開始分4天刊登在《京話日報》上。《國民捐簡章》共分16條,對定名、勸導、收捐等都做了規定,國民捐的運動就開展起來了。

在勸捐的形式上,《京話日報》專門辟出一些篇幅,標題「國民義務」四字,每天專登各方認捐的銜名、姓名或集體(仍註明各個人名)和捐款數。由於認捐一天踴躍一天,所佔篇幅愈來愈大,勢非另想辦法不可。到426號報上(距其開始不過50天)即宣布其暫停,將其另印出一附張,隨報附送。此後除有關國民捐的特殊提倡消息在新聞欄登出外,報上即不再見認捐人名和數字。

在報上刊出的認捐人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達官顯貴,他們的示範作用不容小視。以慶親王為首的五位軍機大臣就都捐了,其中慶親王奕勖捐銀5000兩,鹿傳林、瞿鴻禳、榮慶、徐世昌、鐵良各捐銀10000兩;管理內務府大臣世續下堂諭於內務府三旗來提倡;吉林達將軍自捐1萬兩,還募集了4萬多元;廣東岑制台、河南陳撫台皆各捐1萬兩;直隸(今河北省)同鄉京官全體則集合在松筠庵會商認捐及向全省勸捐事宜。

口頭宣傳是國民捐運動獲得成功的另一個原因。《京話日報》在京城內外開辦有許多閱報處.講報人利用這個平台廣為宣傳。此外還有很多熱心人幫助宣傳.比如「武強縣知縣楊太令登縣城內戲台演講國民捐。並說創議國民捐的意思名為還國債,其實是各人還自己的債,並不是給國家聚斂民財。願大家生愛國的熱心.本官也不能勒派。聽的人無不感動,各村正副董事一齊辦起來了。」(《武強縣登台演講國民捐》,《京話日報》第569號)

官員的鼓動應該具有比較大的說服力,普通百姓的演說也有不俗的效力,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向公眾演講國民捐的好處。「固安縣財神廟,新近開台唱戲,四鄉來聽戲的人,真真不少!本地誌士王鈺見這些人聚在一塊,很是個好機會。趁著這個當口兒,正可以演說演說,叫他們也明白明白時事,心裡盤算的很高興。等到歇了戲,他就登上戲台,抖起精神來一演說,說的人人要落淚。後來就提到國民捐,大家無不感動,連廟裡的和尚帶作工的苦人,全要認捐,其餘的人也就不待細說。請看演說的力量,效驗大不大?可是有一節,演說也得有學問,隨便瞎說那還是不中用。」(《登台演說》,《京話日報》第398號)這個王鈺志士的演講才能很是不錯的,居然能夠讓和尚、苦工都來捐款,可見當時社會輿情之一斑。

從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起,戶部銀行(戶部即當時的財政部,戶部銀行後改大清銀行)設立捐款總經收處,開始正式收捐。戶部銀行對於收款即行生息,聲明如國家將來不提用,便本息一併發還。

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京話日報》因《中華報》刊登《保皇黨之結果》的報道受到牽連而被清廷警務部查封,彭翼仲被發配新疆,國民捐運動逐漸消沉下去。《京話日報》被封前1個月,北京戶部銀行共收捐銀36萬兩.後來有的按規定退還本人。但到辛亥革命時,大清銀行里還有國民捐款90多萬兩。

1905年「全民賠庚款」的國民捐運動

國民捐運動中的感人事迹

從《京話日報》的新聞中,我們能夠知道一些貧苦人願捐的感人事迹。

固安縣有一個老農姓潘名耀宗,並不認識幾個字。聽見國民捐的事,特意來京打聽。據說在家聽說此事,官不壓制,差不經手,隨心量力,大家還大家的債,心裡實在喜歡。近新典了一項地,算計著每年出產總有一百兩銀子。情願把這項錢報了國民捐,並願年年捐一百兩,認捐五年。天下的事勉強存的總不自然,像潘耀宗這五百銀子,又誰來勉強他呢?出在一個不識字的老農,可敬又可敬呀!(《老農仗義》,《京話卧匠》第423號)

一個不識字的老農,自願捐出5年的土地出息,公心自然值得表彰。如果天下人都像他那樣仗義,國民捐的事情可能會辦得更好。

另外,涿州在監囚犯亦有31人投函認捐,而遠遠的南洋群島華僑亦聞風響應,可見國民捐運動的影響之大之遠。上海吳芝瑛女士有感於北京國民捐而興辦女子國民捐,並號召全國女性各立分會,稱「賠款一日不了,此捐一日不停。」吳芝瑛女士的母親也來支持女兒,創辦山東女子國民捐。這些普通人的熱情足以令今人感動,沒有強制,沒有命令,只有那一份份的滿腔熱情成就了國民捐的巨大成功。

國民捐運動中的不和諧音符

國民捐運動中也不是完全沒有不同的聲音,質疑、反對、挑唆等等各種不盡人意的地方實在多有。一般情況下,對國民捐持反對態度的多為鄉下的惡劣士紳和農民,借著鄉下風氣閉塞的環境把持輿論,迷惑鄉民,給國民捐運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城內有一位熱心的志士朱九丹倡議勸辦國民捐,並立演說收捐處。自己首先捐銀四十元,邀請村中幾位正紳,分任勸導的義務。事情初有點眉目,就出了一個劣紳,綽號人稱土聖人。素常把持公事,魚肉鄉里,最喜與新學反對。他就在各村鎮散布謠言,說是你們要上外國捐嗎? 真是糊塗極啦,本村修廟迎神許多的善事全不肯捐,為什麼你們全捐在外國去呀?如果給外國捐一元,本村必須捐十倍才對,這種人成事不足,壞事有餘,好利害呀!好利害呀!鄉下的愚民知道什麼,土聖人一句話真比上諭還要緊,頂好的善舉,被他幾句話破壞了,你說可氣不可氣,可笑不可笑!這種小人到處都有,我敬勸直隸的同鄉,我警告熱心志士,千千萬萬想法子防範這種人,國民捐才能夠辦起來,國民捐才有個告成的日子。」(《請看永清縣的土聖人》,《京話日報》第626號)「土聖人」就是把持鄉里的一個典型,可話說回來,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好多村民的支持,恐怕跟村民的視野狹窄、唯恐上當的心理有關。

「文安縣勝芳鎮是京南有名的地方,富戶大商實在不少,可惜沒人勸導,多半都是頑固。有兩位紳士認了點國民捐,心想著提倡起來.別人必然都肯認。卻沒有想到鄉民不明白國民捐的意思,反笑話他們是冤大頭,傳遍鄉村,當作笑話,說這兩個人白扔銀錢,可憐不可憐!二位紳士,若有熱心的,非趕快提倡演說不可。」(《鄉人糊塗》,《京話日報》第634號)鄉民的愚昧才是最大的隱患,他們不能夠理解國民捐的益處,只是從自己的狹隘思想出發考慮問題,使得開明紳士也無法起到好的帶頭作用。

此外,有些官員用命令方式勸捐,引來民眾的怨怒。例如,河南府永寧縣知縣不僅不給民眾講道理,專用壓制手段,還借端勒派,引起百姓圍城事件。再如,北京鑲黃旗漢軍的國民捐一律從餉銀里扣,官員扣了也不交給銀行,兵丁很有怨言。所有這些,都對國民捐的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美國學者探究人類「轉世」的奧秘
猶太鉅賈哈同:晚清闖蕩上海灘,遺產達1.7億美元
民國新聞人黃遠生:從末代進士到開山記者
奇襲珍珠港外傳:落水飛行員佔領美小島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