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上)
讀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裴旻將軍與吳道子的故事一則:
張旭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書法,吳道子畫壁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唐朝裴劍、吳畫、張書並稱「三絕」。裴旻喪母,特請名畫家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畫壁畫以度亡母。吳道子沒有接受酬謝他的金帛,他欣然對裴旻說:「聞裴將軍久矣,為舞劍一曲,足以當惠,觀其壯氣,可就揮毫。」裴旻笑著允諾,當即脫去袍服,如戰時裝束,持劍起舞。舞中有極精彩的動作: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描述,裴旻「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驚栗」。他突然擲劍入雲,高達數十丈,接著,劍象一道電光一樣從空中投射下來,裴旻手執劍鞘接劍,劍準確地插入鞘中。
吳道子看畢,激動不已。拿起畫筆塗墨於壁,颯然風起,「有若神助」。據說這成了「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於此」的傑作。裴旻舞劍、吳道子做畫、張旭提書,洛陽觀眾稱此為「一日之中,獲觀三絕」。(文/李宗瑋)
簡介提要
《圖畫見聞志》中國北宋繪畫史著作。郭若虛著。郭若虛,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孫,曾以賀正旦副使之職出使遼。家富收藏,酷愛書畫。因感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以後缺乏完備的繪畫史,遂著成此書,記載了唐會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之間的繪畫發展史。全書6卷,卷一收錄作者有關繪畫論文16篇,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思想和見解;卷二至卷四是唐末至宋代中期284位畫家的小傳,記述各位畫家生平、師承、藝術思想和繪畫成就;卷五和卷六是唐至五代時期畫家的傳說故事,也有一部分是作者本人對當時畫壇耳聞目睹的事件記錄。該書繼承和發展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紀傳體和史論相結合的傳統,反映了唐末至北宋中期繪畫的發展面貌,在中國繪畫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
《圖畫見聞志》中國北宋繪畫史著作。郭若虛著。郭若虛,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詳。為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孫,曾任備庫使、西京左藏庫副使;並曾以賀正旦副使之職出使遼。其祖父及父親均酷愛書畫,富收藏,後因故散失,郭若虛努力設法收回10餘卷名跡。他又博覽群書,見聞廣博,因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以後缺乏完備的繪畫史著作,乃「參諸傳記,參校得失」,著成《圖畫見聞志》。該書繼《歷代名畫記》後,記載了唐會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之間的繪畫發展史。《圖畫見聞志》全書共6卷,可分為3大部分。卷一是第一部分,為《敘論》,包括《敘諸家文字》、《敘國朝求訪》、《敘自古規鑒》、《敘圖畫名意》、《敘製作楷模》、《論衣冠異制》、《論氣韻非師》、《論用筆得失》、《論曹吳體法》、《論吳生設色》、《論婦人形相》、《論收藏聖像》、《論三家山水》、《論黃徐體異》、《論畫龍體法》、《論古今優劣》等16篇論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繪畫思想與藝術見解。卷二至卷四《紀藝》是第二部分,主要是唐末至宋代中期284個畫家小傳,記敘了畫家的生平、師承、擅長、藝術思想和繪畫成就等。卷五的《故事拾遺》和卷六的《近事》為第3部分。前 者采自前人著作中有關唐至五代時期畫家的故事傳說,後者是作者本人對當時畫壇耳聞目睹的事件記錄。本書較多地利用了前人的著述成果,雖未註明出處,但根據內容和有關著作核對,可知其據為參考的書有《廣畫新集》、《江南畫錄》、《江南畫錄拾遺》、《廣梁朝畫目》、《聖朝名畫評》、以及唐人或唐以後的史書、筆記等。其中有些今已散佚,所以《圖畫見聞志》就成了研究這一時期有關繪畫史的一部重要的史籍。
《圖畫見聞志》繼承和發展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傳體和史論相結合的傳統,保存了大量繪畫史料,反映了唐末至北宋中期繪畫的發展面貌,在中國繪畫史學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作者按貴賤等級為畫家列傳,並主張「氣韻必在生知」等,在中國繪畫發展中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令狐彪)
◆圖畫見聞誌 [宋]郭若虛
郭若虛,北宋太原(今屬山西)人。宋真宗郭皇后的姪孫 ,仁宗兄弟相王趙允弼的女婿。歷官供備庫使,熙寧中為左藏庫副使、涇州通判。七年(1074),為賀遼正旦副使。次年還朝,坐隨行士卒逃亡,降一官。著有《圖畫見聞誌》。
《圖畫見聞誌》,六卷。宋郭若虛著。是書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而作,分敘論、紀藝、故事拾遺及近事四門,裒錄唐末至宋熙寧七年歷代畫家事跡並加以評論,所論多深解畫理,敘流派本末,亦稱賅備。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稱為「看畫之綱領」,為中國畫史重要著作。(以上按《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及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之《圖畫見聞誌》簡介)
是次錄文,據黃苗子點校、196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之《圖畫見聞誌》。該書是以《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為底本,用影本所據之士禮居原藏宋刻配元抄本,及明繙宋本、明代毛晉汲古閣《津逮秘書》本重校而成。
(此版本文字較齊全)
●提要
《圖畫見聞志》六卷,宋郭若虛撰。若虛不知何許人。書中有熙寧辛亥冬,被命接勞北使,為輔行語。則嘗為朝官,故得預接伴。陳振孫《書錄解題》雲,自序在元豐中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然今考史傳,並郭承祐亦不載,莫之詳也。是書馬端臨《文獻通考》作《名畫見聞志》,而《宋史·藝文志》、鄭樵《通志略》則所載與今本並同,蓋《通考》乃傳寫之誤。若虛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絕筆唐末,因續為裒輯,自五代至熙寧七年而止,分敘論、記藝、故事拾遺、近事四門。鄧椿《畫繼》嘗議其評孫位、景朴優劣倒置,由未嘗親至蜀中,目睹其畫。又謂江南王凝之花鳥,潤州僧修范之湖石,道士劉貞白之松石梅雀,蜀童詳、許中正之人物仙佛,邱仁慶之花,王延嗣之鬼神,皆熙寧以前名筆,而遺略不載。然一人之耳目,豈能遍觀海內之丹青?若虛以見聞立名,則遺略原所不諱。況就其所載論之,一百五六十年之中,名人藝士,流派本末,頗稱賅備,實視劉道醇《畫評》為詳,未可以偶漏數人,遽見嗤點。其論製作之理,亦能深得畫旨,故馬端臨以為看畫之綱領,亦未可以一語失當為玷也。
《圖畫見聞志》 宋?郭若虛1
序
余大父司徒公,雖貴仕,而喜廉退恬養。自公之暇,唯以詩書琴畫為適。時與丁晉公、馬正惠蓄畫均(校,汲古閣津逮秘書本——以下簡稱汲本——作「蓄書畫均」),故畫府稱富焉。先君少列,躬蹈懿節,鑒別精明,珍藏罔墜,欲養不逮,臨言感咽。後因諸族人間取分玩,緘縢罕嚴,日居月諸,漸成淪棄。賤子雖甚不肖,然於二世之好,敢不欽藏。嗟乎!逮至弱年,流散無幾。近歲方購尋遺失,或於親戚間以他玩交酬,凡得十餘卷,皆傳世之寶。每宴坐虛庭,高懸素壁,終日幽對,愉愉然不知天地之大、萬物之繁。況乎驚寵辱於勢利之場,料得喪於賓士之域者哉!復遇朋游覯止,亦出名蹤柬論,得以資深銓較,由之廣博。雖不與(校,「深」下元抄本「銓」作「鈴」,「較」下「與」上。元抄來作「舊史導」並空三字。此均依汲本改)戴謝並生,愚竊慕焉。又好與當世名士甄明體法,講練精微,益所見聞,當從實錄。昔唐張彥遠(字愛賓)嘗著《歷代名畫記》,其間自黃帝時史皇而下總括畫人姓名。絕筆於永昌(校各本均作永昌、應以會昌為是)元年。厥後撰集者率多相亂,事既重疊,文亦繁衍。今考諸傳記,參較得失,續自永昌(校,各本均作永昌,應以會昌為是)元年,後歷五季,通至本朝熙寧七年,名人藝士,編而次之。其有畫跡尚晦於時、聲聞未喧於眾者,更俟將來。亦嘗覽諸家畫記,多陳品第。今之作者,各有所長。或少也嫩而老也壯,或始也勤而終也怠,今則不復定品。唯筆其可紀之能、可談之事,暨諸家畫說。略而未至者,繼以傳記中述畫故事並本朝事迹採摭編次,厘為六卷。目之曰《圖畫見聞志》。後之博雅君子,或加點竄,將可取於萬一。郭若虛序。
卷一
敘諸家文字
自古及近代紀評畫筆,文字非一,難悉具載,聊以其所見聞,篇目次之。凡三十家。
《名畫集》(南齊高帝撰)
《古畫品錄》(謝赫撰)
《裝馬譜》(毛惠遠撰)
《昭公錄》(梁武帝撰)
《僧繇錄》(亡名氏)
《畫說文》(亡名氏)
《述畫記》(後魏孫暢之撰)
《續畫品錄》(陳姚最撰)
《後畫品錄》(唐沙門彥悰撰)
《畫斷》(張懷瓘撰)
《名畫獵精錄》(亡名氏)
《後畫品錄》(李嗣真撰)
《雜色駿騎錄》(韓干撰)
《繪境》(張璪撰)
《畫評》(顧況撰)
《續畫評》(劉整撰)
《公私畫錄》(裴孝源撰)
《畫拾遺錄》(竇蒙撰)
《畫山水錄》(吳恬撰。一名玢校,汲本玢作「玢」)
《唐朝名畫錄》(朱景玄撰)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撰)
《畫山水訣》(荊浩撰一名洪穀子)
《梁朝畫目》(亡名氏)
《廣畫新集》(蜀沙門仁顯撰)
《益州畫錄》(辛顯撰)
《江南畫錄》(亡名氏)
《江南畫錄拾遺》(徐鉉撰)
《廣梁朝畫目》(皇朝胡嶠撰)
《總畫集》(黃休復撰)
《本朝畫評》(劉道醇纂符嘉應撰)
敘國朝求訪
畫之源流,諸家備載。爰自唐季兵難,五朝亂離,圖畫之好,乍存乍失。逮我宋上符天命,下順人心。肇建皇基,肅清六合。沃野謳歌之際,復見堯風;坐客間宴之餘,兼窮繪事。太宗皇帝,欽明浚哲,富藝多才。時方諸偽歸真,四荒重譯,萬機豐暇,屢購珍奇。太平興國間,詔天下郡縣搜訪前哲墨跡圖畫。先是荊湖轉運使得漢張芝草書、唐韓干馬二本以獻之,韶州得張九齡畫像並文集九卷表進;後之繼者,難可勝紀。又敕待詔高文進、黃居采,搜訪民間圖畫。端拱元年,以崇文院之中堂置秘閣,命吏部侍郎李至兼秘書監,點檢供御圖書。選三館正本書萬卷,實之秘監以進御。退余藏於閣內,又從中降圖畫並前賢墨跡數千軸以藏之。淳化中閣成,上飛白書額,親幸,召近臣縱觀圖籍,賜宴。又以供奉僧元靄所寫《御容》二軸,藏於閣。又有天章、龍圖、寶文三閣。後苑有圖書庫,皆藏貯圖書之府。秘閣每歲因暑伏曝{艹熭},近侍暨館閣諸公張筵縱觀。圖典之盛,無替天祿石渠妙楷寶跡矣。
敘自古規鑒
《易》稱「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曰「象也者。像此者也」嘗考前賢畫論,首稱像人,不獨神氣骨法衣紋向背為難。蓋古人必以聖賢形像、往昔事實,含毫命素。製為圖畫者,要在指鑒賢愚,發明治亂。故魯殿紀興廢之事,麟閣會勛業之臣,跡曠代之幽潛,托無窮之炳煥。昔漢孝武帝欲以鉤弋趙婕妤少子為嗣,命大臣輔之。惟霍光任重大,可屬社稷。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孝成帝游於後庭,欲以班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倖。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又嘗設宴飲之會,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時乘輿幄坐,張畫屏風,畫紂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上因顧指畫問班伯曰:「紂為無道至於是乎?」伯曰:「《書》雲,乃用婦人之言,何有踞肆於朝?所謂眾惡歸之。不如是之甚者也。」上曰:「苟不若此,此圖何戒?」伯曰:「沉湎於酒,微子所以告去也;式號式謼,大雅所以流連也。謂書淫亂之戒,其原在於酒。」上喟然嘆曰:「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後漢光武明德馬皇后,美於色,厚於德,帝用嘉之。嘗從觀畫虞舜,見娥皇女英。帝指之戲後曰:「恨不得如此為妃。」又前見陶唐之像,後指堯曰:「嗟乎,群臣百僚恨不得為君如是!」帝顧而笑。唐德宗詔曰:「貞元己巳歲秋九月,我行西宮,瞻閎閣崇構,見老臣遺像,顒然肅然,和敬在色。想雲龍之葉應,感致業之艱難,睹往思今,取類非遠。」文宗大和二年,自撰集《尚書》中君臣事迹,命畫工圖於太液亭,朝夕觀覽焉。漢文翁學堂,在益州大城內,昔經頹廢,後漢蜀郡太守高朕復繕立。乃圖書古人聖賢之像、及禮器瑞物於壁。唐韋機為檀州刺史,以邊人僻陋,不知文儒之貴,修學館,畫孔子七十二弟子、漢晉名儒像。自為贊,敦勸生徒。繇茲大化,夫如是。豈非文未盡經緯,而書不能形容,然後繼之於畫也。所謂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亦宜哉!
敘圖畫名意
古之秘畫珍圖,名隨意立。典範則有《春秋》、《毛詩》、《論語》、《孝經》、《爾雅》等圖(上古之畫多遺其姓》,其次後漢蔡邕有《講學圖》,梁張僧繇有《孔子問禮圖》,隋鄭法士有《明堂朝會圖》,唐閻立德有《封禪圖》,尹繼昭有《雪宮圖》;觀德則有《帝舜娥皇女英圖》(亡名氏),隋展子虔有《禹治水圖》,晉戴逵有《列女仁智圖》,宋陸探微有《勛賢圖》;忠鯁則《隋楊契丹有辛毗引裾圖》,唐閻立本有《陳元達鎖諫圖》,吳道子有《朱雲折檻圖》;高節則晉顧凱之有《祖二疏圖》,王廙有《木雁圖》,宋史藝有《屈原漁父圖》,南齊蘧僧珍有《巢由洗耳圖》;壯氣則魏曹髦有《卞莊刺虎圖》,宋宗炳有《獅子擊象圖》,梁張僧繇有《漢武射鮫圖》;寫景則晉明帝有《輕舟迅邁圖》,衛協有《穆天子宴瑤池圖》,史道碩有《金谷園圖》,顧凱之有《雪霽望五老峰圖》;靡麗則晉戴逵有《南朝貴戚圖》,宋袁倩有《丁貴人彈曲項琵琶圖》,唐周昉有《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局圖》;風俗則南齊毛惠遠有《剡中溪谷村墟圖》,陶景真有《永嘉屋邑圖》,隋楊契丹有《長安車馬人物圖》,唐韓滉有《堯民鼓腹圖》(以上圖畫雖不能盡見其跡,前人載之甚詳。但愛其佳名,聊取一二,類而錄之)。
敘製作楷模
大率圖畫,風力氣韻,固在當人。其如種種之要,不可不察也。畫人物者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釋門則有善功方便之顏,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當崇上聖天日之表,外夷應得慕華欽順之情,儒賢即見忠信禮義之風,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隱逸俄識肥遁高世之節,貴戚蓋尚紛華侈靡之容,帝釋須明威福嚴重之儀,鬼神乃作丑<者鬼>(尺者切)馳趡(於鬼切)之狀,士女宜富秀色婑(烏果切)媠(奴坐切)之態,田家自有醇氓樸野之真。恭驁愉慘,又在其間矣。畫衣紋林木,用筆全類於書。畫衣紋有重大而調暢者,有縝細而勁健者,勾綽縱掣,理無妄下,以狀高側、深斜、卷折、飄舉之勢。畫林木有謬枝、挺干、屈節、皴皮,紐裂多端,分敷萬狀。作怒龍驚虺之勢,聳凌雲翳日之姿,宜須崖岸豐隆,方稱蟠根老壯也。畫山石者多作礬頭,亦為凌面。落筆便見堅重之性,皴淡即生窊凸之形,每留素以成雲,或借地以為雪,其破墨之功,尤為難也。畫畜獸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圓,毛骨隱起,仍分諸物所稟動止之性(四足唯兔掌底有毛,謂之建毛)。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騣鬃肘毛,筆畫壯快,直自肉中生出為佳也(凡畫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畫家稱「開口貓兒合口龍」,言其兩難也)。畫水者有一擺之波,三折之浪,布之字之勢,分虎爪之形,湯湯若動,使觀者浩然有江湖之思為妙也。畫屋木者,折算無虧,筆畫勻壯,深遠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已前,洎國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畫樓閣多見四角,其斗栱逐鋪作為之。向背分明,不失繩墨。今之畫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畫,分成斗栱,筆跡繁雜,無壯麗閑雅之意。畫花果草木,自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筍條老嫩,苞萼後先,逮諸園蔬野草,咸有出土體性。畫翎毛者,必須知識諸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去聲),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去聲)翅、有蛤翅,翅邦(上聲)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平聲)風、掠草(糹爾縫翅羽之間)、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褲、尾錐,腳有探爪(三節)、食爪(二節)、撩爪(四節)、托爪(一節)、宣黃、八甲、鷙鳥眼上謂之看棚(一名看檐),背毛之間謂之合溜。山鵲雞類,各有歲時蒼嫩、皮毛眼爪之異。家鵝鴨即有子肚,野飛水禽自然輕梢(去聲),如此之類,或鳴集而羽翮緊戢,或寒棲而毛葉松泡(去聲)。已上具有名體處所,必須融會,缺一不可。設或未識漢殿、吳殿、樑柱、斗栱、叉手、替木、熟柱、駝峰、方莖、<各頁>道、抱間、昂頭、羅花羅幔、暗制綽幕、猢孫頭、琥珀枋、龜頭、虎座、飛檐、撲水、膊風、化廢、垂魚、惹草、當鉤、曲脊之類,憑何以畫屋木也。畫者尚罕能精究。況觀者乎?
論衣冠異制
自古衣冠之制,薦有變更。指事繪形,必分時代;袞冕法服,三禮備存。物狀實繁,難可得而載也。漢魏已前,始戴幅巾。晉宋之世,方用。後周以三尺皂絹,向後袱發,名折上巾,通謂之袱頭。武帝時裁成四腳。隋朝唯貴臣服黃綾紋袍、烏紗帽、九環帶、六合靴(起於後魏),次用桐木黑漆為巾子,裹於袱頭之內,前系二腳,後垂二腳,貴賤服之,而烏紗帽漸廢(校,汲本作「而烏帽漸廢」)。唐太宗嘗服翼善冠,貴臣眼進德冠,至則天朝以絲葛為袱頭巾子,以賜百官。開元間始易以羅,又別賜供奉官及內臣圓頭宮朴巾子(校,汲本作「圜頭宮樣巾子」),至唐末方用漆紗裹之。乃今袱頭也。三代之際皆衣襕衫。秦始皇時以紫緋綠袍為三等品服,庶人以白。《國語》曰:「袍者,朝也。古公卿上服也。」至周武帝時下加襕。唐高宗朝,給五品以上隨身魚。又敕品官紫服、金玉帶。深淺緋服、並金帶;深淺綠服、並銀帶;深淺青服、並鍮石帶。庶人眼黃銅鐵帶。一品以下文官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亦聽。睿宗朝制,武官五品已上帶七事跕蹀(佩刀、刀子、磨石、契苾貞、噦厥、計筒、火石袋也。校,計簡汲本作針筒),開元初復罷之。晉處士馮翼,衣布大袖,周緣以皂,下加鍮,前系二長帶。隨唐朝野服之。謂之馮翼之衣,今呼為直掇(《禮記·儒行篇》:「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注云:「逢,大也。大掖大袂,禪衣也。逢掖與馮翼音相近」)。又《梁志》有褲褶以從戎事。三代已前人皆跣足;三代以後,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之,名曰履;秦世參用絲革。靴本胡服,趙靈王好之,制有司衣袍者宜穿皂靴。唐代宗朝,令宮人侍左右者穿紅錦靿(校,汲本作「<革幻>」)靴。凡在經營,所宜詳辨。至如閻立本圖《昭君妃(音配)虜》,戴帷帽以據鞍;王知慎畫《梁武南郊》,有衣冠而跨馬。殊不知帷帽創從隋代,軒車廢自唐朝,雖弗害為名蹤,亦丹青之病耳(帷帽如今之席帽,周回垂網也)。
論氣韻非師
謝赫云:「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像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嘗試論之,竊觀自古奇蹟,多是軒冕才賢,岩穴上士。依仁遊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故楊氏不能授其師,輪扁不能傳其子。系乎得自天機,出於靈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術,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是之謂印(校,「是之謂印」下,汲本多「爰及萬法,緣慮施為,隨心所合,皆得名印」十六字)。矧乎書畫發之於情思,契之於綃楮,則非印而何?押字且存諸貴賤禍福,書畫豈逃乎氣韻高卑?夫畫猶書也。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論用筆得失
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彩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故愛賓稱唯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無適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筆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終,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所以意存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像應神全。夫內自足,然後神閑意定;神閑意定則思不竭而筆不困也。昔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々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盤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又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結。版者,腕弱筆痴,全虧取與,物狀平褊,不能圓混也;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也;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也。未窮三病,徒舉一隅,畫者鮮克留心,觀者當煩拭眥(大抵氣韻高,筆畫壯,則愈玩愈妍;其或格凡毫懦,初觀縱似可采,久之還復意怠矣)。
論曹吳體法
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又按蜀僧仁顯《廣畫新集》,言曹曰:「昔竺乾有康僧會者,初入吳,設像行道,時曹不興見西國佛畫儀範寫之。故天下盛傳曹也。」又言吳者,起於宋之吳暕之作,故號吳也。且南齊謝赫云:「不興之跡,代不復見,唯秘閣一龍頭而已。觀其風骨,擅名不虛。吳暕之說,聲微跡曖,世不復傳。」(謝赫云:「擅美當年,有聲京洛,在第三品江僧寶下也。」)至如仲達見北齊之朝,距唐不遠;道子顯開元之後,繪像仍存。證近代之師承,合當時之體範,況唐室已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推時驗跡,無愧斯言也(雕塑鑄像,亦本曹、吳)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 2
論吳生設色
吳道子畫,今古一人而已。愛賓稱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不其然哉?嘗觀所畫牆壁、捲軸,落筆雄勁,而傅彩簡淡。或有牆壁間設色重處,多是後人裝飾。至今畫家有輕拂丹青者,謂之吳裝(雕塑之像,亦有吳裝)。
論婦人形相
歷觀古名士畫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嚴,神必清古,自有威重儼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婦仰之心;今之畫者,但貴其姱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不達畫之理趣也。觀者察之。
論收藏聖像
論者或曰,不宜收藏佛道聖像。恐其褻慢葷穢,難可時時展玩。愚謂不然。凡士君子相與觀閱書畫為適,則必處閑靜。但鑒賞精能,瞻崇遺像,惡有褻慢之心哉?且古人所制佛道功德,則必專心勵志,曲盡其妙;或以希福田利益,是其尤為著意者。況自吳曹不興、晉顧凱之、戴逵、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北齊曹仲達、隋鄭法士、楊契丹、唐閻立德、立本、吳道子、周昉、盧楞伽之流,及近代侯翼、朱繇、張圖、武宗元、王瓘、高益、高文進、王靄、孫夢卿、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蜀高道興、孫位、孫知微、范瓊、勾龍爽、石恪、金水石城張玄、蒲師訓、江南曹仲元、陶守立、王齊翰、顧德謙之倫,無不以佛道為功。豈非釋梵莊嚴,真仙顯化,有以見雄才之浩博,盡學志之精深者乎?是知雲不宜收藏者,未為要說也。
論三家山水
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同、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跱,百代標程。前古雖有傳世可見者,如王維、李思訓、荊浩之倫,豈能方駕近代?雖有專意力學者,如翟院深、劉永、紀真之輩,難繼後塵(翟學李,劉學關,紀學范)。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上聲)筆俱均(校「均」,汲本作勻),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畫松葉謂之攢針,筆不染淡,自有榮茂之色。關畫木葉,間用墨搵,時出枯梢。筆蹤勁利,學者難到。范畫林木,或側或欹,形如偃蓋。別是一種風規。但未見畫松柏耳。畫屋既質,以墨籠染,後輩目為鐵屋)。復有王士元、王端、燕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訥之流,或有一體,或具體而微,或預造堂室,或各開戶牖,皆可稱尚。然藏畫者方之三家,猶諸子之於正經矣(關同雖師荊浩,蓋青出於藍也)。
論黃徐體異
諺云:「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蓋亦耳目所習,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也。何以明其然?黃筌與其子居采,始並事蜀為待詔。筌後累遷如京副使,既歸朝,筌領真命為宮贊(或曰,荃到闕未久物故。今之遺迹,多是在蜀中日作,故往往有廣政年號。宮贊之命,亦恐傳之誤也),居采復以待詔錄之,皆給事禁中。多寫禁篽所有珍禽瑞鳥、奇花怪石。今傳世《桃花鷹鶻》、《純白難兔》、《金盆鵓鴿》、《孔雀龜鶴》之類是也。又翎毛骨氣尚豐滿,而天水分色。徐熙江南處士,志節高邁,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今傳世《鳧雁鷺鷥》、《蒲藻鰕魚》、《叢艷折枝》、《園蔬葯苗》之類是也。又翎毛形骨貴輕秀,而天水通色(言多狀者,緣人之稱。聊分兩家作用,亦在臨時命意。大抵江南之藝,骨氣多不及蜀人。而蕭灑過之也)。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復有居采兄居寶,徐熙之孫曰崇嗣、崇矩,蜀有刁處士(名光胤)、劉贊、滕昌祐、夏侯延祐、李懷袞,江南有唐希雅,希雅之孫曰中祚、曰宿、及解處中輩,都下有李符、李吉之儔。及後來名手間出,跂望徐生與二黃,猶山水之有正經(校,汲本作「繇山水之有三家」)也(黃筌之師刁處士,猶關同之師荊浩)。
論畫龍體法
畫龍唯五代四明僧傳古大師,其名最著。觀其體則筆墨遒爽,善為蜿蜒之狀(皇建院法堂屏風是其真跡)。至任從一待詔之作,稍加怪怒(建隆觀翊教院玉皇殿後,是其真跡也)。今崔白所圖,又得其要(建隆觀翊教院玉皇殿中羅睺邊,有一龍頭;北都大安寺羅漢壁有龍一條)。恨不見不興秘閣之頭,軌範同否;又不知葉公當日所遇,厥狀何如。自昔豢龍氏歿,龍不復擾。所謂上飛於天,晦隔層雲;下歸於泉,深入無底。人不可得而見也。今之圖寫,固難推以形似,但觀其揮毫落筆,筋力精神。理契吳畫鬼神也(前論三停九似,亦以人多不識真龍。先匠所遺傳授之法)。
論古今優劣
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若論佛道、人物、士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何以明之?且顧、陸、張、吳,中及二閻,皆純重雅正,性出天然(晉顧凱之,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唐閻立德,閻立本,暨吳道子也)。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聖,不亦宜哉(已上皆極佛道人物)。張、周、韓、戴,氣韻骨法,皆出意表(唐張萱、周昉皆工士女,韓幹工馬,戴嵩工牛。或問曰:」何以但舉韓干而不及曹霸,止引戴嵩而弗稱韓滉?」答曰:「韓師曹將軍,戴法韓晉公。但舉其弟子,可知其師也。至如韋鑒暨猶子鶠,皆善畫馬。但取其尤著者明之,難即遍舉也。」)後之學者,終莫能到。故曰:近不及古。至如李與關、范之跡,徐暨二黃之蹤,前不謝師資,後無復繼踵,借使二李、三王之輩復起,邊鸞、陳庶之倫再生,亦將何以措手於其間哉?故曰:古不及近(二李則李思訓將軍,並其子昭道中舍;三王則王維右丞,暨王熊、王宰,悉工山水。邊鸞、陳庶工花鳥。並唐人也)。是以推今考古,事絕理窮。觀者必辨金鍮,無焚玉石
卷二
紀藝上
(唐會昌元年後盡五代,凡一百一十六人)
唐末二十七人
左全 趙公祐 趙溫其 趙德齊
范瓊 陳皓 彭堅 常粲
常重胤 呂嶢 竹虔 孫遇
張詢 張南本 麻居禮 張素卿
陳若愚 胡瑰(子虔) 荊浩
刁光胤 尹繼昭 李洪度 辛澄
張騰 張贊 王浹
五代九十一人
於兢 趙岩 劉彥齊 袁{山義}
羅塞翁 東丹王 胡擢 胡翼
王殷 李群 燕筠 杜霄
李玄應(弟審) 厲歸真 李靄之
韋道豐 朱簡章 王喬士 鄭唐卿
關同 支仲元
梅行思(校,梅汲本作「枚」) 郭乾暉
鍾隱 郭權 史瓊 程凝
王道古 李坡 唐垓 王道求
宋卓 富玫 左禮 張南
王偉 黃延浩 張質 韓求
李祝 張圖 朱繇 李升
杜措 杜子瑰 杜弘義 房從真
宋藝 高道興 阮知晦 杜<齒兒>龜
黃筌 高從遇 阮惟德 杜敬安
黃居寶 趙元德 趙忠義 蒲師訓
蒲延昌 張玫 徐德昌 周行通
張玄 孔嵩 丘文播(弟文曉)
趙才 滕昌祐 姜道隱 楊元真
董從晦 張景思 跋異 王仁壽
衛賢 朱悰 曹仲玄 陶守立
竹夢松 丁謙 何遇 陸晃
施璘 貫休 楚安
傳古(第子岳闍黎) 智蘊 德符
唐末二二十七人
左全,蜀郡人,跡本儒家。世傳圖畫,妙工佛道人物。寶曆中,聲馳宇內。成都長安畫壁甚廣,多效吳生之跡,頗得其要。有佛道功德、五帝、三官等像傳於世。
趙公祐,成都人,工畫佛道鬼神,世稱高絕。太和間已著畫名。李德裕鎮蜀,以賓禮遇之。改蒞浙西,辟從蓮幕。成都大慈、聖興兩寺,皆有畫壁。
趙溫其,公祐之子,綽有父風。成都寺觀,多見其跡。
趙德齊,溫其之子,襲二世之精藝,奇蹤逸筆,時輩咸推伏之。光化中,詔許王建於成都置生祠,命德齊畫西平王儀仗車輅、旌纛法物,及朝真殿上畫后妃、嬪御,皆極精緻。昭宗喜之,遷翰林待詔(辛顯評溫其與德齊,皆次公祐之品)。
范瓊、陳皓、彭堅三人,同時同藝,名振三川。大中初,復興佛宇後,三人分畫成都大慈、聖壽、聖興、凈眾、中興等五寺牆壁二百餘間。各盡所蘊。淳化後兩遭兵火,頗有毀廢矣(辛顯云:「范為神品,陳、彭為妙品。」仁顯云:「范、陳為妙品上,彭為妙品。」嘗見文潞公家墳寺積慶院,有移置壁畫婆叟仙一軀,乃范瓊所作。辛顯評為神品,當矣)。
常粲,成都人,工畫佛道人物,善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鎮蜀,頗加禮遇。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並立釋迦、女禍、伏羲、神農、燧人等像傳於世。
常重胤,粲之子,妙工寫貌。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嘗寫僖宗御容及名臣真像,得其神彩。亦嘗於寶曆寺畫請塔天王,至妙。
呂嶢、竹虔,並長安人。工畫佛道人物。僖宗朝為翰林待詔,廣明中扈從入蜀。長安、成都皆有畫壁。
孫遇,自稱會稽山人,志行孤潔,情韻疏放。廣明中,避地入蜀,遂居成都。善畫人物、龍水、松石、墨竹,兼長天王鬼神。筆力狂怪,不以傅彩為功。長安、蜀川,皆有畫壁,實奇蹟也。初名位,後改名遇。亦有圖軸傳於世(仁顯評逸品)。
張詢,南海人,避地居蜀。善畫吳山楚岫,枯松怪石。中和間,嘗於昭覺寺大悲堂後畫三壁山川、一壁早景、一壁午景、一壁晚景,謂之三時山。人所稱異也。亦有山水捲軸傳於世。
張南本,不知何許人,工畫佛道鬼神,兼精畫火。嘗於成都金華寺大殿畫八明王。時有一僧,游禮至寺,整衣升殿,驟睹炎炎之勢,驚怛幾仆。時孫遇畫水,南本畫火,水火之形本無定質,惟於二子,冠絕古今。又嘗畫寶曆寺水陸功德,曲盡其妙。後來為人模寫,竊換真跡,鬻與荊湖商賈。今所存者多是偽本。別有《勘書》、《詩會》、《高麗王行香》等圖傳於世。
麻居禮,蜀人,師張南本。光化、天復間,聲跡甚高。資、簡、邛、蜀,甚有其筆。
道士張素卿,簡州人,少孤貧落魄,長依本郡三清觀項(校,汲本作「頂」)掛。善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官,形制奇占,實天授之性也。嘗於青城山丈人觀畫五嶽、四瀆、十二溪女等,兼有《老子過流沙》、並《朝真圖》、八仙、九曜、十二真人等像,傳於世。
道士陳若愚,左蜀人,師張素卿,得其筆法。成都精思觀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君像。
胡瑰,范陽人。工畫蕃馬,雖繁富細巧,而用筆清勁。至於穹廬、什器、射獵、生死物,靡不精奇。凡畫駝馬騣尾、人衣毛毳,以狼毫縛筆疏渲之,取其纖健也。有《陰山》、《七騎》、《下程》、《盜馬》(校,汲本及明覆宋本均作「捉馬」,此元抄本原亦作「捉馬」,後用粉塗去,改為盜馬)、《射鵰》等圖傳於世。子虔,有父風。
荊浩,河內人,博雅好古。善畫山水,自撰山水訣一卷。為友人表進,秘在省閣。常自稱洪穀子。語人曰:「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故關同北面事之。有《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圖傳於世。
刁光胤,長安人,天復中避地入蜀。工畫龍水、竹石、花鳥、貓兔。黃筌、孔嵩,皆門弟子。嘗於大慈寺承天院內窗邊小壁四堵上畫四時花鳥,體制精絕。後黃居采重裝飾之,亦有圖軸傳於世。
尹繼昭,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台閣,世推絕格。有《移新豐》、《阿房宮》、《吳宮》等圖傳於世。
李洪度,成都人,工畫佛道人物,名振當時。成都大慈寺三學院等處有畫壁。
辛澄,不知何許人。成都大慈寺泗州堂有僧伽像及普賢閣下有五如來像。
張騰,不知何許人。工畫佛道雜畫,描作布色,頗窮其妙。成都興聖寺有畫壁。
張贊,河陽人,工畫佛道人物。洛中有寺壁。
王浹,不知何許人。工畫人物。錢忠懿家有《導引圖》。
五代九十一人
梁相國於兢,善畫牡丹。幼年從學,因睹學舍前檻中牡丹盛開,乃命筆仿之。不浹旬,奪真矣。後遂酷思無倦,動必增奇。貴達之後,非尊親旨命,不復含毫。有人贈詩曰:「看時人步沚,展處蝶爭來」。有寫生全本《折枝》傳於世。
梁駙馬都尉趙岩,善畫人馬。挺然高格,非眾人所及。有《漢書·西域傳》、《骨貴馬》、《小兒戲舞》、《鍾馗》、《彈棋》、《診脈》等圖傳於世。
梁左千牛衛將軍劉彥齊,善畫竹,頗臻清致。有《風折竹》、《孟宗泣竹》、《湘妃》等圖傳於世(人物多假胡翼之手)。
後唐侍衛親軍袁{山義},河南登封人。善畫魚,謹密形以(校,汲本作「似」),外得噞喁游泳之態。有軸卷傳於世。
羅塞翁,錢尚父時為吳從事,錢塘令隱之子(校,元抄本脫「子」字據汲本補入)善畫羊,世罕有其跡。唯餘杭陸家曾收一卷,精妙卓絕,後歸孫元規家矣。
東丹王,契丹天皇王之弟,號人皇王,名突欲。後唐長興二年投歸中國,明宗賜姓李,名贊華。善畫本國人物鞍馬,多寫貴人酋長,胡服鞍勒,率皆珍華。而馬尚豐肥,筆乏壯氣。
胡擢,不知何許人。善狀花鳥,氣韻甚高。博學能詩,飄然有物外之志。常謂其弟曰:「吾思苦於三峽聞猿(擢有《三峽聞猿賦》,人多膾炙)。」又常吟曰:「瓮中每醞逍遙樂,筆下閑偷造化功。」其高情逸興如此。有《鸂鶒圖》、《全株石榴》、《四時翎毛》、《折枝》等傳於世。
胡翼,字鵬雲。工畫佛道人物,至於車馬樓台,無施而不妙。趙岩都尉頗禮遇之,常延致門館。有《秦樓》、《吳宮》、《盤車》、《洗馬》、《回紋》、《豐稔》等圖傳於世(時多求借自古名筆,手自傳模,裝成捲軸。後題雲「安定鵬雲記」)。
王殷,工畫佛道士女,尤精外國人物。與胡翼並為趙岩都尉所禮,他人無及也。有《職貢》、《游春士女》等圖、並粉本佛像傳於世。
李群,工畫人物,為時所稱。有《玄中法師像》、《孟說舉鼎》、《赤松子》、《八戒》、《醉客》等圖傳於世。
燕筠,工畫天王。獨躋周昉之妙,有捲軸傳於世。
杜霄,工畫士女,富於姿態,妙得周昉之旨。有《鞦韆》、《撲蝶》、《吳王避暑》等圖傳於世。
李玄應泊弟審,並工畫蕃馬。專學胡瑰。有《放馬》白本、《胡樂》、《飲會》、《弗林》等圖傳於世。
道士厲歸真,異人也,莫知其鄉里。善畫牛、虎,兼工鷙禽、雀、竹、綽有奇思。惟著一布裘,入酒肆如家(校,如家,汲本作「娼家」),每有人問其所以,輒大張口茹其拳而不言。梁祖召問云:「君有何道理?」歸真對曰:「衣單愛酒,以酒禦寒,用畫償酒,此外無能。」梁祖然之。嘗游南昌信果觀,有三官殿夾紵塑像,乃唐明皇時所作,體制妙絕。常患雀鴿糞穢其上,歸真乃畫一鷂於壁間,自是雀鴿無復棲止。有《渡水牧牛》、《牛》、《虎》、《鷂子》、《柘竹》、《野禽》等圖傳於世。
李靄之,華陰人。工畫山水寒林,有江鄉之思。鄴帥羅中令厚禮之,為建一亭為援毫之所,名金波亭。時號金波李處士也。有《賣葯》、《修琴》、《歸山圖》、《野人荷酒》、《寒林》並山水捲軸伶於世。
韋道豐,江夏人。善畫寒林。逸思奇僻,不拘小節。當代珍之,請揖不暇。然經歲月,方成一圖,成則驚人。故世罕有真跡。
朱簡章,工畫人物、屋木。有《禹治水》、《神仙傳》、《胡笳十八拍》、《鳳樓十八怨》、《煙波漁父》等圖傳於世。
王喬士,工畫佛道人物,尤愛畫《地藏菩薩》、《十王像》。凡有百餘本傳於世。
《圖畫見聞志》郭若虛3
鄭唐卿,工畫人物,兼長寫貌。有《梁祖名臣像》並故事人物傳於世。
關同(一名穜,又王文康家圖上題雲童),長安人,工畫山水。學從荊浩,有出藍之美。馳名當代,無敢分庭(《敘論卷》中具述)。有《趙陽山居》、《溪山晚霽》、《四時山水》、《桃源早行》等圖傳於世。
支仲元,鳳翔人,工畫人物。有《老子誡徐甲》、《蕭翼賺蘭亭》、《商山四皓》等圖傳於世。
梅行思(或雲再思),江夏人,工畫鬥雞,名聞天下。最著者是陳康肅家《籠雞》一軸,號為神絕。兼工人物,有《十才子》、《河嶽精靈集》、《舉人過關》、《謝女詠梅》、《寇豹騎牛》等圖傳於世。
郭乾暉將軍,北海人。工畫鷙鳥雜禽、疏篁槁木。格律老勁,巧變鋒出,曠古未見其比。有《秋郊鷹雉》、並《逐禽鷂子》、《架上鷂子》等圖傳於世。
鍾隱,天台上人(校,汲本作「山人」),工畫鷙禽竹木。師郭乾暉,深得其旨。乾暉始秘其筆法,隱變姓名趨汾陽之門,服勤累月,乾暉不知其隱也。隱一日緣興於壁上畫鷂子一隻,人有報乾暉者,乾暉亟就視之,且驚曰:「子得非鍾隱乎?」隱再拜,具道所以。乾暉喜曰:「孺子可教也!」乃遇之文席(校,汲本作「乃善遇之丈席」),以講畫道。隱遂馳名海內焉。兼工畫山水人物。有《鷹隼雜禽》、《周處斬蛟》、《山水》等圖傳於世。
郭權,江南人,師鍾隱。亦有圖軸傳於世。
史瓊,善畫難兔竹石。有《雪景難免》、《竹下引雛》、《野雉》等圖傳於世。
程凝,善畫鶴竹,兼長遠水。有《六鶴圖》並《折竹孤鶴》、《湖灘遠水》等圖傳於世。
王道古,善畫雀竹。有《四時雀竹》並《引雛》、《斗雀》等圖傳於世。
李坡,南昌人,唯善畫竹。氣韻飄舉,不事小巧。有《折竹》、《風竹》、《冒雪疏篁》等圖傳於世。
唐垓,善畫野禽、生菜、水族諸物,世稱精妙。有《柘棘野禽十種》、《生菜》、《魚鰕》、《海物》等圖傳於世。
王道求,工畫佛道鬼神、人物畜獸。始依周昉遺範,後類盧楞伽之跡。多畫鬼神及外國人物。龍蛇畏獸,當時名手推(校,汲本作「嘆」)伏。大相國寺有畫壁,今多不存矣。有《十六羅漢》、《挾鬼鍾馗》、《佛林弟子》(校,汲本作「茀林師子」)等圖傳於世。
宋卓,工畫佛道。志學吳筆。不事傅彩。有白畫《菩薩》、粉本《坐神》等像傳於世。
富玫,工畫佛道。有《彌勒內院圖》、《白衣觀音》、《文殊》、《地藏》、《慈恩法師》等像傳於世。
左禮、張南,並工畫佛道。二人筆意不相遠。有《二十四化圖》、《十六羅漢》、《三官》、《十真人》等像傳於世。
王偉,工畫佛道。相國寺大殿等處舊有畫壁甚多,今存者無幾。
黃延浩,工畫人物。有《明皇吹玉笛》、《五王同幄》、《春園宴會》、《乞巧》等圖傳於世。
張質,工畫田家風物。有《村田鼓笛》、《村社醉散》、《踏歌》等圖傳於世。
韓求,李祝,並工佛道,學吳生。陝郊龍興寺有畫壁。
張圖,河內雒陽人,嘗事梁祖,掌行軍糧籍,故人呼為張將軍。善潑墨山水,兼長大像。雒中廣愛寺有畫壁。又嘗見寇忠愍家有《釋迦像》一鋪,鋒鋩豪縱,勢類草書。實奇怪也。
朱繇,長安人,工畫佛道,酷類吳生。雒中廣愛寺有《文殊普賢像》,長壽寺並河中府金真觀皆有畫壁。
李升,成都人,工畫蜀川山水。始得唐張璪山水一軸,凝玩數日,雲未盡善也。後遂心師造化,意出前賢。成都聖壽寺有畫壁,多寫名山勝境。仁顯云:「嘗於少監黃筌第,見升《山水圖》,乃知名實相稱也。」有《武陵溪》、《青城》、《峨嵋》、《二十四化》等圖傳於世(蜀中多呼升為小李將軍。小李將軍乃是思訓之子,思訓乃林甫之伯,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子昭道為太子中舍。父子俱善畫,因父故,人呼昭道為小李將軍也)。
杜措(校,汲本作「杜楷」,按《益州名畫錄》等均作「杜措」,當以措為是),成都人亦工畫山水。多作老木懸崖,回阿遠岫,殊多雅思。有《秋日并州路詩意圖》並山水捲軸傳於世。亦工佛像。
杜子瑰,華陽人,工畫佛道,尤精傅彩,調鉛殺粉,別得其方。嘗於成都龍華東禪院畫《毗盧像》,坐赤圓光中、碧蓮華上,其圓光如初出日輪,破淡無跡,人所不到也。
杜弘義,蜀郡晉平人,工畫佛道(校汲本作「像」)高僧。成都寶曆寺有《文殊》、《普賢》並《水陸功德》。
房從真,成都人,工畫人物蕃馬。事王蜀先主為翰林待詔。嘗於蜀宮板障上畫《諸葛武侯引兵渡瀘水》,人馬執戴,生動如神。蜀主每行至彼,駐而不進,怡然嘆曰:「壯哉甲馬!」兼善撥筆鬼神,亦多寺壁。有《寧王射獵》、《陳登斫鱠》、《常建冒雪入京》等圖傳於世。
宋藝,蜀郡人工寫貌。事王蜀為翰林待詔。嘗寫唐朝列聖及道士葉法善、一行禪師、沙門海會、內臣高力士等真於大慈寺。
高道興,成都人,事王蜀為內圖畫庫使。工佛道雜畫,用筆神速,觸類皆精。蜀之寺觀,尤多牆壁。時人諺云:「高君墜筆亦成畫。」
阮知晦,蜀郡人,工畫貴戚子女,兼長寫貌。事王蜀為翰林待詔。寫王先主真為首出。
杜<齒兒>龜,其先本秦人,避地居蜀,博學強識。工畫羅漢,兼長寫貌。始師常粲,後自成一體。事王蜀為翰林待詔。成都大慈寺有畫壁。
黃筌,字要叔,成都人。十七歲事王蜀後主為待詔,至孟蜀加檢校少府監,賜金紫,後累遷如京副使。善畫花竹翎毛,兼工佛道人物、山川、龍水,全該六法,遠過三師(花鳥師刁處士,山水師李升,人物龍水師孫遇也)。孟蜀後主廣政甲辰歲,淮南馳聘,副以六鶴,蜀主遂命筌寫六鶴於便坐之殿(校,汲本作「壁」),因名六鶴殿(蜀人自此方識真鶴。《六鶴集》在《故事拾遺》卷中)。由是蜀之豪貴請於(校,汲本作「為」)圖軸者接跡。時人諺云:「黃筌畫鶴,薛稷減價。」又畫四時花鳥於八卦殿,鷹見畫雉,連連掣臂。遂命翰林學士歐陽炯作記。又寫白兔於縑素,蜀主常懸坐側。有《四時山水》、《花竹》、《雜禽》、《鷙鳥》、《狐兔》、《人物》、《龍水》、《佛道》、《天王》、《山居詩意》、《瀟湘八景》等圖傳於世。
高從遇,道興之子,襲成父藝,事孟蜀為翰林待詔。曾於蜀宮大安樓下畫《天王》,隊仗甚奇。後遭兵火,廢絕矣。
阮惟德,知晦之子,紹精父業,事孟蜀為翰林待詔。尤善狀宮闈、禁苑、皇妃、帝戚、富貴之事。有《宮中賞春》、《公子夜宴》、《按舞》、《熨帛》等圖傳於世。
杜敬安,<齒兒>龜之子,繼父之美,事孟蜀為翰林待詔。尤能傅彩。成都大慈寺(校,汲本「寺」下有「多」字)與其父同畫列壁。
黃居寶,字辭玉,筌之次男也。少聰警多能,與其父同事蜀為待詔。後累遷水部員外郎,亦工畫花鳥、松石,兼善八分。年未四十而卒。
趙元德,長安人,天復中入蜀。雜工佛道鬼神、山水屋木。偶唐季喪亂之際,得隋唐名手畫樣百餘本,故所學精博。有《漢高祖過豐沛》、《盤車》、《講學》、《豐稔圖》傳於世。
趙忠義,元德之子,事孟蜀為翰林待詔。雖從父訓,宛若生知。蜀後主嘗令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作地架一座,垂<木昂>疊栱,向背無失。蜀主命匠氏較之,無一差者,其精妙如此。嘗與高道興、黃筌輩同畫成都寺壁甚多。
蒲師訓,蜀人,事孟蜀為翰林待詔。師房從真。嘗攜畫詣從真,從真高蹈拊膺曰:「子之所得,非吾所授也。」畫蜀中祠廟、鬼神兵仗、冠冕幢葆,皆盡其美。
蒲延昌,師訓之子,與其父同時為孟蜀待詔。工畫佛道鬼神外,尤精獅子。行筆勁利,用色不繁。
張玫,成都人,事孟蜀為翰林祗候。工畫人物士女,兼長寫貌。有《長門醉客》、《按樂》、《搗衣》等圖及《漢唐名臣像》傳於世。
徐德昌,成都人,事孟蜀為翰林祗候。工畫人物士女。墨彩輕媚,為時所稱。
周行通,成都人,工畫鬼神、人馬、鷹犬、嬰孩,得其精要。有《李陵送蘇武》、《支遁》、《三雋奪馬》等圖傳於世。
張玄,簡州金水石城山人,善圖僧相。畫羅漢名播天下,稱金水張家羅漢也。
孔嵩,蜀人,善畫龍,兼工蟬雀。與黃筌並師刁處士。成都廣福院壁有所畫《龍》,及有《蟬雀》等圖傳於世。
丘文播暨弟文曉,廣漢人,並工佛道人物,兼善山水。其品降高、趙輩成都並其鄉里,頗有畫跡。文播後改名潛。
趙才,蜀人,工畫鬼神人物,亦長甲騎。蜀川多有遺迹。
滕昌祐,其先吳人,避地居蜀。工畫花鳥、蟬蝶、折枝、生菜。筆跡輕利,傅彩鮮澤,尤於畫鵝得名。有《四時花鳥》、《魚》、《龜》、《猴》、《兔》及《梅花鵝》、《茴香下睡鵝》,又有《群鵝泛蓮沼》等圖傳於世(兼善書大字,蜀中寺觀牌額多昌祐書)。
姜道隱,漢州什邡人,<齒兒>歲好畫。有時終日不歸,父母尋之,多在佛廟神祠中畫壁下。及長,不事產業,惟畫是好。布衣芒屩,隨身筆墨而已。當於凈眾寺方丈畫山水松石,宋王庭隱贈之束縑,道隱置於僧堂,拂衣而去。
楊元真,不知何許人。工畫佛道,善為曹筆,尤精布色。始居蜀,後召入鄴中,不回。蜀川頗有畫跡。
董從晦,成都人,世儒家(校,汲本作「世本儒家」),心游繪事。佛道人物,舉意皆精。成都福感寺有畫壁。
張景思,蜀人,工畫佛道。蜀中有畫壁。
跋異,汧陽人,工畫佛道、鬼神。洛中福先寺有畫壁,其品次張圖也。
王仁壽,汝南宛人,工畫佛道鬼神,兼長鞍馬。始師王殷,後學精吳法。晉末為契丹所掠,太祖受禪放還。相國寺文殊院有《凈土彌勒下生》二壁,凈土院有《八菩薩像》,及有《征遼》、《獵渭》等圖傳於世。
衛賢,京兆人,事江南李後主為內供奉。工畫人物、台閣。初師尹繼昭,後伏膺吳體。張文懿家有《春江釣叟圖》,上有李後主書《漁父詞》二首。其一曰:「閬苑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鱗,快活如儂有幾人?」其二曰:「一棹春風一葉舟,一輪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有《望賢宮》、《滕王閣》、《盤車》、《水磨》等圖傳於世。
朱悰,不知何許人,與衛賢並師尹繼昭,而衛為高足。
曹仲玄,建康豐城人,事江南李後主為翰林待詔。工畫佛道鬼神。始學吳,不得意,遂改跡細密,自成一格。尤於傅彩,妙越等夷。江左梵宇靈祠,多有其跡。
陶守立,池陽人。江南李後主保大間應舉下第,退居齊山,以詩筆丹青自娛。工畫佛道鬼神、山川人物,至於車馬、台閣,筆無偏善。嘗於九華草堂壁畫《山程早行圖》,及建康清涼寺有《海水》、李後主金山水閣有《十六羅漢像》,皆振妙於時也。
竹夢松,建康溧陽人,事江南李後主為東川別駕。工畫人物、子女、宮殿、台閣,巧絕冠代。


※羅強書論——畫眼、字眼
※西嶽華山廟碑 四明本 長垣本 華陰本
※陳師曾書法作品精選集和什麼是文人畫,其價值的體現是什麼
※孫過庭書譜集字、譯本以及臨摹技法,2種千字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