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縣每個鄉鎮名稱的由來!總有一個你不知道!必須收藏……

禮縣每個鄉鎮名稱的由來!總有一個你不知道!必須收藏……

禮縣大眾網感謝一路有你!

禮縣夢在盛夏繁華時

源於地名「李店」。唐、宋時期,禮縣東北部屬長道縣,縣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帥府。後因「李」字凡俗,借同音「禮」字代替,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縣時,正式定名「禮縣」。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

小蘋果,大豐收,電商賣出大山溝。

中草藥,產量好,全國訂單往這跑。

八盤梨,脆又甜,聽說能治氣管炎。

羊肚菌,苦蕎菜,要的多了真不賣。

古董多,歷史久,真貨贗品全都有。

原來禮縣這麼牛……簡直讓人不能直視啊……住在禮縣這麼久,有些事兒,你還真不一定知道!現在圈子簡單盤點一下……

禮縣各鄉鎮名稱的由來

城關鎮

禮縣開發甚早,周時為秦人發祥地,秦漢時是西縣轄地,南北朝時分屬蘭倉、漢陽等縣,隋唐宋分別為長道、潭水、大潭等縣。元時今城關鎮一帶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 ,明初改置守御千戶所。系軍事、民事合二為一的地方權力機關。成化九年,割秦州19里始置禮縣,實行軍民分治。所城之西恢廓地基,修築南、北、西三面城牆,添築縣城。縣城之東牆為所城之西牆,所、縣二城各有南北二門,所城西門曰穿城門,清順治年間裁所並縣,所縣二城統並為縣城,後歷經清咸豐、同治、光緒、民國等時期數次整修加固,增設炮台,修築內牆。民國18年,縣城初具規模,基本完備。城牆周長3里有餘,高3.5丈,有四座焦樓,一座哨樓,八座炮台,有營房。民國30年(1941),禮縣城始置鎮,曰"天嘉鎮",1952年改名城關鎮,1958年為城關公社,1983年恢復城關鎮建制,2006年與燕河鄉合併為城關鎮。

鹽官鎮

中國秦漢時主管鹽政的官署。戰國時期,秦國於商鞅變法後設置鹽官,管理食鹽專營一事。漢初,開山澤之禁,允許私人經營鹽業。漢武帝時期,外開邊疆,頻繁用兵,財用不足,於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年一公元前115年)將鹽業收歸官營,在中央歸大司農屬下的斡官經營,納人國家財政。在產區和主要中轉地設隸屬於大司農的鹽官,鹽官沒有長。丞,亦可由郡守提名任命。鹽官主管鹽的生產、分配和大規模的轉運。西漢末年和王莽時期,設置鹽官的郡國和縣共37處,分布於27個郡國。東漢初期,漢光武帝廢除食鹽專賣,但仍在產鹽地區設置鹽官,主管徵收鹽稅。後漢章帝元和年間一度恢復官營辦法,漢和帝永元年(公元88年)即廢止。此後,鹽業民營,鹽官仍主稅課,直至東漢末。

官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專賣鹽鐵,禁止私營。於河東、太原、渤海、會稽、蜀、南海等二十八郡置鹽官。元帝時罷,旋復置。東漢時隸郡縣,主收鹽稅。鹽官鎮下轄新聯,新合,羅堡等村,是隴南市和天水市的交界地帶。

石橋鎮

1941年始置石橋鎮,1949年為石橋鄉(政區大典為1952年設石橋鄉),1958年併入城關公社,1961年設石橋公社,1983年改鄉。

名優特產:蘋果、旱煙。

旅遊景點:「聖泉映月」、三國古戰場鐵籠山。

1990年,面積125.30平方千米,人口22185人,轄19個行政村。1996年,面積125.3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瑤峪、石橋、雍山、田坪、魯班石、谷峪、古泉、劉楊、柳樹、謝訶、孫家灣、漢陽、二土、高寺、聖泉、斬龍、王坪、劉庄、范壩19個行政村。

白河鎮

明為賈家裡,1941年始置白河鄉,1958年改建為白河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白河鄉建制,2006年與銓水鄉合併為白河鎮。該鄉地勢較低,山峰峻拔,河谷交錯,山上高寒陰濕,河谷氣候較為乾燥,銓水河、白家河、清水河從境內流過。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亦有洋麥、青稞。 境內盛產大黃和核桃,大黃俗稱銓黃,馳名中外,核桃年產29.05噸。有集貿市場,下屬的白河村有三、八的集日,銓水村有二、六的集日,集市貿易活躍。

紅河鎮

該地北魏為陽廉縣轄地,明為橫河裡,清為慕義里,1941年始置橫河鄉,1961年改建為紅河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紅河鄉建制。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明顯的梁峁溝壑區,最高海拔2139米,平均海拔在1700米左右,多屬河谷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較多,多山少川。土質多為黃土和紅粘土。峁水河在境內長15公里,在石咀、石溝建有紅河水庫,有效灌溉面積20000畝。糧食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1990年糧食年總產2711噸。工農業總產值243.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元。

寬川鎮

明為碑樓里,1941年置寬川鎮,1949年為寬川鄉,1961年成立寬川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為寬川鄉。2014年撤銷寬川鄉設立寬川鎮。

境內山勢延緩,南高北低,除寬川河岸邊及部分河谷地區外,全為乾旱山區,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帶,土層較厚,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無霜期約150天,是縣內主要產糧區之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蕎麥、燕麥等次之。特產大麻,年產37.85噸,色澤潔白,質地柔軟,在附近享有盛名。有寬川和遠門二處集貿市場。

祁山鎮

摺疊

千年古站

祁山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秦末,此地為鄱陽令吳芮部將梅鋗的封地,縣西十里建有梅鋗城,故祁城又有"梅城"之稱。唐永泰元年(765),方清據黟縣赤山鎮閶門(今祁山鎮南)壘石為城,置閶門縣。翌年,吳仁歡助官軍擊敗方清,在其舊壘設祁門縣,咸豐二年(1852)改名祁山鎮,至今一直為縣治駐地。

宋築城,呈圓形,周5里247步。城內置4坊,後增為6坊。明初,城圮,惟存4門。市形因陰陽家旨意布局,"田"字列街,"之"字導水,井布七星,橋入八卦。嘉靖四十五年(1566)築石城。石城循石山嶺,跨龍岡,繞朴墅,順溪而上至何家塢與石山會,逶迤1060丈。城高2丈,水城3丈,地城2.2丈,寬視高縮7尺。城門大小9座,垣垛1920個。城都廢坊分4隅:北隅、西北隅、西隅、東隅。

摺疊

清初

城仍舊,城都置4圖。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吳嘉善奉旨修改外城263.69丈,內城250.4丈。改侯峰山城於稱錘山岡。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牆東南段被洪水沖圮,知縣謝蘭修復。咸豐十年,清大臣曾國藩踞縣城,太平軍7次攻克縣城,城垣破壞,惟存東南段。同治七年(1868),洪水陡發,東南城樓堞垛,再次沖圮,僅存石基。

摺疊

民國初年

除民居錯處多有改造,形勢移易,市容依舊。民國24年(1935),屯景公路竣工,由東向西穿過縣城,闢為馬路街,縣城範圍不斷擴大,城外三里街、秀墩街、外河街均屬縣城範圍。民國36年,祁山鎮轄文府、庄北、中正、新興、桃西、秀墩、三里、鳳華8保。縣城交通不便,每天僅有屯溪至景德鎮來往班車各一輛,貨運還賴以閶江水道為主。吳橋頭、馬家是主要水運碼頭。城外仁濟街、三里街,城內中心街、左橫街為商業區。儒學前有祁山小學、祁門初級中學。新興路旁江西會館戲台是唯一供外地劇團演出的場所。

1949年4月,縣城解放。經歷年建設,縣城範圍東延伸至五里牌,西至甲子嶺,南自路公橋,北至雙河口。1958年後,拓寬馬路街為新興路,利用舊城基建閶江路,改造南大街為中心北路,辟馬家巷至鳳凰山段為中心南路,改潤澤門至關帝廟段為祁山路。建三眼井居民區,改造內河街。中心、新興路為商業區,有百貨大樓、銀行大樓、閶江飯店、郵電大樓等。1958年縣人民政府遷至學前街。

永興鄉

該地開發很早,著名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西垂)就在此一帶,近 年來,境內發現秦公墓。秦漢時為西縣轄地,北魏為水南縣,隋、唐、宋均屬長道縣。明為長道里,1941年始置永興鎮,1949年為永興鄉,1962年為永興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永興鄉建制。

永坪鄉

明為永坪里,1941年始置永坪鄉,1958年為永坪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永坪鄉建制。該鄉屬梁峁溝壑區,山勢綿延,起伏舒緩,北高南低。地表多為鬆軟的黃土覆蓋,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氣候乾燥,降水較少,植被稀疏。永坪河縱貫其境,是禮縣主要產糧區之一。糧食年總產7303噸,工農業總產值497.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9元。為本縣蘋果生產基地之一,年產蘋果191.4噸

中壩鎮

1941年始設置碧玉鄉。1949年為中壩鄉。

1958年建立中壩人民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中壩鄉建制 。2014年撤銷中壩鄉設立中壩鎮該鎮呈不規則長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北面崇山峻岭,地陡土薄,有稀疏的灌木叢。碧玉河由西向東橫穿其境,形成河谷川地,其地勢平坦,有效灌溉面積2660畝。

羅壩鄉

羅壩鄉位於禮縣北部,總面積177.80平方公里,耕地2.85萬畝,總人口

11,801人,有行政村25個,鄉政府駐地橋頭(北緯34°19′,東經105°03′),距縣城25公里。

1941年始置羅壩鄉,解放前夕為中共地下黨活動地區。1958年改建為羅壩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羅壩鄉建制。

2015年3月12號,羅壩鎮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升格為鎮建制。

雷壩鄉

兩漢時屬武都郡之武都縣轄地,宋屬大潭縣,明為大潭裡,1941年始置大潭鄉,1950年為大潭區雷壩鄉,1958年為大潭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雷壩公社,1983年恢復雷壩鄉建制。

崖城鄉

元時禮店軍民元帥府元帥石吉連在該處築城御番,故其地名為崖城。明屬崖城

里,1941年始置崖城鄉,1961年改建為崖城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是本縣主要產糧區之一,並出產當歸、党參、大黃、胡麻、菜籽等經濟作物。有集貿市場,三、六、九的集日

雷王鄉

禮縣解放後,雷王鄉先後隸屬大潭區、茨壩區,1958年改設為大隊,隸屬中壩公社,1961年改為公社,1966年與江口公社合併,1969年12月後分設,1983年恢復鄉建制並改名為雷王鄉。

全鄉純屬山地,雷王山峰巒高聳,為附近群山之冠,土地瘠薄,植被較差,氣候乾燥,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該鄉重視體育,部分村民有練武的習慣。

肖良鄉

1952年始置肖良鄉,1961年成立肖良公社,1983年恢復肖良鄉建制。

全鄉地處高寒山區,呈不規則三角形,南寬北尖,三梁二溝,縱貫全境,山峻谷深,高差懸殊,坡陡地薄,草木稀疏,最高海拔2113米,西漢水橫截北端流入西和縣。境內有鋅礦等礦產資源。桃林村海拔1080米左右,為全縣最低處,氣溫高,農作物及瓜果蔬菜成熟早,曾種棉花、水稻等作物,盛產蒜薹,為當地重要經濟收入。

江口鄉

明為紅崖里,1953年始置江口鄉,1966年為江口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江口鄉建制。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長征途經江口,曾在鮑家莊宿營。傳說三國姜維大戰鐵籠山時就在今八房村的營盤梁屯軍,傳說中的點將台至今尚留有殘跡。

該鄉屬河谷地帶,全境分布在西漢水和洮坪河兩岸,西漢水南流,洮坪河東淌,河谷兩岸,氣候乾燥,平均海拔為1700米左右,年降水量約400毫米。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特產花椒,亦有少量蘋果、核桃等。

龍林鄉

西漢時屬武都郡之嘉陵道,宋為大潭縣轄地,1941年始置龍林鄉, 1961年為龍林公社,1983年恢復龍林鄉建制。

西漢水縱貫全境,分為東西兩片。鄉政府地處兩端窄狹,中部開闊的西漢水河谷地帶。東、南、西三面山區峰巒陡峭,溝壑櫛比,山頂高寒陰濕,有少量灌木叢,最高海拔2266米,北面山區,黃土覆蓋,起伏舒緩,有大面積人工營造片林。山下氣候乾燥,有大小人工引水渠道6條,有效灌溉面積2398畝。盛產柿子、花椒,曾兼植少量棉花、水稻。有縣內修建最早、最長的鐵索弔橋。高粱酒柿為該地特產。酒柿皮肉棕色,酒味濃郁醇正,味美甘甜,色味俱佳,為饋贈親友之珍品。

王壩鄉

西漢時屬武都郡之嘉陵道,宋為大潭縣轄地,1941年始置龍林鄉, 1961年為龍林公社,1983年恢復龍林鄉建制。

西漢水縱貫全境,分為東西兩片。鄉政府地處兩端窄狹,中部開闊的西漢水河谷地帶。東、南、西三面山區峰巒陡峭,溝壑櫛比,山頂高寒陰濕,有少量灌木叢,最高海拔2266米,北面山區,黃土覆蓋,起伏舒緩,有大面積人工營造片林。山下氣候乾燥,有大小人工引水渠道6條,有效灌溉面積2398畝。盛產柿子、花椒,曾兼植少量棉花、水稻。有縣內修建最早、最長的鐵索弔橋。高粱酒柿為該地特產。酒柿皮肉棕色,酒味濃郁醇正,味美甘甜,色味俱佳,為饋贈親友之珍品。

固城鄉

1941年始置固城鄉,1961年為固城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該鄉地處高寒山區,為北秦嶺余脈的西延部分,東南部屬梁峁溝壑區,山勢綿延,起伏舒緩,其餘地方山峰陡峻,氣候濕潤,有稀疏植被,北部山脊為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樑均向固城河沿傾斜,平均海拔約1900米。固城河縱貫全境,河道斗折蛇行,迂迴曲折。糧食作物以洋芋、洋麥、小麥為主,玉米、豆、糜谷等次之。

白關鄉

1941年始置白關鄉,1958年成立白關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全鄉地處岷峨山區,高寒陰濕,無霜期120天左右,平均海拔2100米。北部、西部和南部較高,中部和東部稍低。境內山樑縱橫,溝壑交錯,水向紊亂,北部草木茂密,東南部亦有成片的灌木叢。由於地陡土薄,耕作艱辛,加之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糧食作物以大豆、洋芋、洋麥為主。亦有當歸、大黃、党參、油菜籽等經濟作物,盛產核桃。

橋頭鄉

1952年成立橋頭區,1961年為橋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建制。

全鄉地處岷峨山區,山峰峻拔,溝壑深窄,陰濕多雨,植被良好,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土壤多為紅粘土和黑鈣土,無霜期120天左右。糧食作物以小麥、洋麥、蠶豆、洋芋為主,青稞、大豆、玉米、燕麥次之。盛產大黃、當歸、党參、菜籽、核桃和花椒等經濟作物,有少量森林。

洮坪鄉

1941年始置洮坪鄉,1961年成立洮坪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洮坪鄉建制。

洮坪鄉地屬高寒陰濕山區,境內山峰陡峭,森林茂密,最高海拔2773米。洮坪河由西向東,穿峽越谷,將境內群山切為南北兩片。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糧食作物川地以小麥、玉米為主,高山區以洋芋、洋麥、蠶豆、蕎麥為主。境內盛產油菜籽、中藥材,其中以"雙鹿牌"大黃最為馳名。有豐富的水資源,建有電站二座。竹元、石青、金山屬禮岷脈金礦帶,有部分單位施工開採。

上坪鄉

1953年始置上坪鄉,1961年成立上坪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該鄉屬高寒陰濕地帶,是全縣最高地區,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8C,年降水量約600毫米,無霜期在120天左右。境內山大溝深,重巒迭嶂,森林茂密,水流湍急,迴環曲折,河谷兩岸90餘里,風景秀麗。沒遮攔梁海拔3312米,為縣內最高峰。

該鄉為縣內最大林區。糧食作物以小麥、洋芋、洋麥為主,玉米、蠶豆等次之。有木材加工、竹木編織等副業。特產有大黃、當歸、蜂蜜等。有草場19萬畝,禮縣惟一的養馬基地大河邊馬場就在境內。蕨菜,俗稱"羊蕨",是上坪鄉一大特產,桿莖鹽漬後質粘味鮮,為宴席中之名菜

沙金鄉

1954年始置沙金鄉,1961年為沙金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沙金鄉建制。

該鄉地處岷峨山區,地勢較高,最高海拔2967米,平均海拔2100米左右,境內三條河隨四道山樑由北向南流。北部山勢綿延,起伏舒緩;南部坡陡溝深,山石嶙峋,氣候濕潤,雨量較多,植被良好。無霜期在120天左右。森林面積17100畝。糧食作物以蠶豆、洋芋、洋麥為主,部分山地亦有小麥、玉米、燕麥、蕎麥等。還出產大黃、當歸、党參、菜籽等經濟作物。

草坪鄉

明為岳平里,1941年始置岳平鄉,1958年改建為草坪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灘坪鄉

952年設灘坪(原名和平鄉)、雙池鄉,屬大潭區。1958年併入大潭公社,1961年設灘坪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面積126.7平方千米,人口10889人,轄18個行政村。1996年,面積126.7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韓壩、張巴、楊壩、白草、白池、古羊、社科、劉河、陳山、尹壩、金坪、燕壇、河溝、川竹坪、灘坪、劉山、玄王等18個行政村

三峪鄉

1949年始置三峪鄉,1955年設水溝壩鄉,1958年併入大潭公社,1961年設三峪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面積117.18平方千米,人口5605人,轄11個行政村。1996年,面積117.2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大關、董山、三房、站場、廟坪、正河、潭峪、弋家、牛卜峪、和平、水溝11個行政村。

馬河鄉

1956年建立馬河鄉人民政府,1961年成立馬河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馬河鄉建制。馬河鄉下轄村:周藺村、孟泉村、宋河村、吳河村、楊喜村、鄭川村、鄭廟村、三星村、彥龍村、三趙村、朱家山村、八廟村、郭河村、姚楊村、陽坡村、胡集村和唐灣村。

湫山鄉

1952年設湫山鄉,1958年併入羅壩公社,1961年設湫山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於縣境西北邊緣,湫山河下游兩岸,距縣城37公里。面積145.1平方公里,人口1.3萬。有公路接四(門)禮(縣)公路。轄豐池、包山、下坪里、新莊里、水晶、雙鄭、石洞、大盤、勿吳、上坪里、護林、高河、磨窠、雙碓、大青、白崖、高橋、小河溝18個村委會。境內森林密布,高寒陰濕。農業主產小麥、馬鈴薯、蠶豆,盛產當歸、大黃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禮縣大眾網 的精彩文章:

你不知道的禮縣《巧娘娘》

TAG:禮縣大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