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心悟到體悟的過程

心悟到體悟的過程

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因此,打拳時的內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係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而不討好。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筆者根據自己練拳的體會,參考前輩們的論述,以拳理分析、歸納,選出以下九種感覺,拋磚引玉,與拳友們切磋。

一、「骨升肉降」的感覺

「骨升肉降」是指習拳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情,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心意拳大師解鐵夫先生將「骨升肉降」的感覺形象地比喻為「玉樹掛寶衣」,「玉樹」指人的骨架,挺拔向上;「寶衣」指人肉體,鬆柔下垂。最妙在一個「掛」字,它不僅喻示了骨的堅挺和肉的松垂,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離。「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

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其所以「松而不懈」,全賴骨架的支撐,失去骨架支撐的肉體只會癱軟鬆懈;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其所以能「剛而不僵」來自於肉的松沉,失去肉體松沉的骨架必然僵硬緊張。因此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

為了尋求「骨升肉降」和「骨肉分離」的感覺,預備式時,我們可以將自己的骨架想像成一根竹竿,隨著緩緩的吸氣,將骨架從下到上(腳——腿——脊柱——頭頂)象竹竿那樣節節豎立起來,虛領頂勁,百會接天,然後保持住竹竿的挺拔狀態,隨著緩緩呼氣,將肉體想像成濕漉漉的風衣掛在竹竿上,從上向下層層下墜,氣沉丹田,湧泉入地,從中體會「一領百沉」那種對拔拉長的舒適感。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就是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如能松透即是沉」我們可以通過「起勢」來找一找「手臂重量」的感覺:兩腳開立,鬆開肩關節,好像肩部水管的閥門被打開,隨著呼氣水慢慢從肩流至肘、腕、指,使兩臂鬆軟、沉甸甸地掛在肩膀上,身體重量下沉通過兩腳入地。隨著吸氣,靠腳下之反彈力上傳到腰脊將兩臂掤挑起來(此時萬不可及肩臂之力平舉),完成兩臂上掤,這裡你會感到手臂的重心位於小臂處。兩掌下按時,減弱腰脊的掤挑之力,隨著呼氣使兩臂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緩緩沉落。臂膀不用力還要抬起手臂,慢慢就能練出手臂的沉重感;當你有了手臂的沉重之後,將手臂的重力下移至腰脊,練習腰胯的松沉勁,達到身臂合一;當自身重力最後下移到腳下時,你就能練出了太極拳整體的松沉勁。

宋書銘在《心會論》中指出:「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在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能。有人曾向王壯弘先生(著名書法家、武術家):「不用力怎能行拳?」先生答:「用重量不用力量。」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的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臂,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以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武式太極拳家郝少如對此比喻說:「好像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走路,走到哪裡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裡。」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雙臂隨著脊柱運動而做被動性運動,臂膀只是脊柱與手之間勁力傳送的通道;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雙腿隨著脊柱的運動做虛實變換,虛時輕若飄帶,實時重如泰山。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放鬆的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但是刻意去練松肩松胯很難達到目的,原因是我們長期形成了四肢主動運動的習慣,行拳時四肢總是不肯將自己的運動權上交給脊柱。只有當我們形成利用脊柱行拳的習慣後,四肢隨著脊柱的運動做不用力的「慣性運動」,肩、胯豈有不放鬆之理?

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的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弛,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脊柱是人體的骨骼寶庫、血液產地、神經通道和運動支柱,目前人類有85%的疾病都源於脊椎病變。如果我們能夠堅持「脊柱行拳」,就可找回脊柱富有青春活力的彈性勁,不僅於健康大有裨益,同時還為習練太極拳「周身一家」的整勁打下基礎。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於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習慣是能用局部力量完成的事情絕不會用全身。譬如我們去推一扇小門,只用手臂的力量即可,只有在推一部汽車或者進行拔河比賽時才會形成「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發力鏈。可見,習練太極拳改掉長期養成的使用局部力的習慣,使四肢任何細微的動作都能在腰脊的帶動下完成,做到周身一家。

楊澄甫曾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肢體,它最喜歡獨立運動,所以我們練太極拳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體會一下「太極無手」的感覺。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拳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者相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放鬆且節節貫串,像是由根根竹節穿起來的玩具蛇,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隨著拳勢的變化而開合鼓盪,產生「身如氣囊」的感覺。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

「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變化而脹縮鼓盪。蓄勢時,體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髮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盪」。行拳時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在風中搖曳的充氣卡通人,所不同的是:充氣人在隨風「飄蕩」,而我們則是隨著拳勢變化在脹縮「鼓盪」;充氣人輕浮無根,而我們則是上虛下實,沉穩中顯輕靈。

「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掤勁」,「開合鼓盪」就是體內掤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掤勁是剛柔相濟的彈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掤勁拳」之稱。太極拳掤勁的鼓盪、充盈程度標誌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要找到「身如氣囊」的感覺,筆者提出兩點建議:1、「身如氣囊」感覺在本質上是人體能量流遵循自然界「陰聚陽散」規律活動的體現。「陰陽開合」是太極拳的總綱,練拳時要抓住這個綱,綱舉目張,使太極拳中存在的蓄髮、剛柔、動靜等等多對矛盾體相輔相成、和諧同步,共同促成身體的開合鼓盪。2、「蓄吸發呼」是形成「身如氣囊」感覺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當掌握拳勢呼吸,並找到身體「吸縮呼脹」的感覺。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

「吸縮呼脹」、「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盪」與拳勢呼吸相互配合的感覺。「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勢,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吸輕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里打擊對手沉穩有力。由此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呼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只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並不難,這裡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

初練時腦子只需想拳動作,不要拳勢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鬆和舒適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在定勢呼氣時,我們不妨去找一找清晨打哈欠、伸懶腰那種舒展的感覺,這樣做可以在深長呼氣的同時,體會身體伸長放遠、節節貫通的舒適感。堅持以上練法,將其習慣化、自然化,你就會在不知不學中掌握住拳勢呼吸。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盪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盪,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盪「形於手指」的感覺。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感覺鼓盪。蓄勢時,隨著吸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氣被抽向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手掌心隨著拳勢蓄髮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凸凹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中常說的「粘黏」勁。傳說楊露禪能讓鳥兒在自己手掌上欲飛不能,靠的就是掌心這種粘黏勁,讓鳥兒失去了蹬踏的反彈力。

吳式太極拳家王培生先生提出了「陰陽掌」的概念,即陰掌對應於太極拳的蓄勢,無名指與中指相吸合,陽掌對應著太極拳的發勢,五指微微張開。在教授「摟膝拗步」的動作中,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楊氏太極拳家魏樹人先生有「掌心含珠」的練功方法,假想兩手掌心各含著一隻小球,行拳時掌心與小球始終不即不離,練的也是這種「粘黏」勁。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我們體會「掌心吸收」的感覺。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髮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收的感覺,恭喜你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八、「口內生津」的感覺

「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太極拳練的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練拳是越練越舒服才算對路,若是覺得辛苦,練法肯定是錯了。

道教解釋「活」這為舌邊之水,認為「口內生津」是一個人生命活力旺盛的體現。中醫理論有「唾為腎之液」之說,口內生津可以滋養腎經,腎水充盈後其他臟器會隨之強健起來,因此歷代練功家和養生家都將唾液視為健身之寶,尊其為「瓊漿玉液」,所以當我們練拳至口內生津時,要將之慢慢咽下,「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

「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流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宿。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通過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產生開合鼓盪,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的「天人合一」(陰聚陽散)」。

人在本質上可視為一個能量團和信息流。「天人合一「的實質就是人與自然進行能量和信息的溝通和互動,因此欲登此境,習練太極拳需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

1、能量的溝通和互動:人作為一個能量團,要找到「陰聚陽散「的感覺,即上述」身如氣囊「和」吸縮呼脹「的感覺。由於年齡、性別和體質等差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量聚散生理周期,行拳是如能將拳勢的開合變化律與自身的生理周期合拍,就會產生共鳴而引起鼓盪,達到內外相隨的和諧境界。

2、信息的溝通和互動:人作為一個信息流,要多去感受自然意境,從大自然中品味太極拳的拳韻。打拳時「無形無相,全身透空」,將自己融化於天地之間,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吐納在清新的空氣中,鼓盪在和煦的微風裡,沉醉在自然的美景間;心似秋水般澄凈空明,身如白雲樣輕柔舒緩;感受高山大川的磅礴氣勢,融入春風楊柳的柔美和諧;心中有情,身外有景,物我兩忘,飄飄欲仙……這時你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並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賢 的精彩文章:

呼吸在技擊中的運用
松腰 開胯垂尾閭
樁功探秘體內撐筋拔骨
練習太極拳膝關節疼痛損傷的原因及預防
松為了速度,緊為了整勁

TAG:阿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