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穎:分享我的美國博後申請經歷

劉穎:分享我的美國博後申請經歷

BioArt按:對於一個希望將來走PI道路的博士來說,博後的經歷至關重要。關於博後的申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喜歡海投去選擇,有的只抓住一個目標而為之努力。那麼有什麼好的博後申請經歷值得後來者借鑒呢?日前,BioArt分享了一篇關於博後申請經歷的文章(一份翔實的美國博後申請總結),然而在該文發出後不久就引發各方的熱議,其中不乏目前已經在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擔任PI的學者,而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劉穎研究員就是其中一位。劉穎老師也把自己的博後經歷寫了下來,並在此分享給讀者朋友!

撰文丨劉穎(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HHMI國際研究學者)

早起看到一份博後申請經驗總結,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學生怎麼竟然在博士畢業半年後,對哪些實驗室感興趣竟然還是通過「在美國生命科學和醫學排名靠前的研究所和大學網頁,去感興趣的系一個一個PI去看」,最終確定申請哪些博士後實驗室的呢?!而且這種經歷和「心路歷程」怎能作為所謂的「經驗介紹」進行宣傳推廣呢?可是,我的質疑收到的很多回復竟然是,這就是國內大多數學生畢業後申請博士後的普遍狀態。也許我又理想化了,但我覺得應該把自己的博士後申請經歷分享出來,也許碰巧哪個學生看到後會覺得,嗯,我也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和規劃,那我的這點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就還是很有價值的。

廣泛閱讀,提前規劃

我是06年開始讀的博士,博士期間主要是利用經典的生物化學方法進行RNAi途徑的體外重構以及利用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方法尋找能夠調控RNAi活性的新蛋白。09年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博士期間的第一篇論文,緊接著開始做一個新課題,計劃是新課題完成後再發一篇文章,然後五年正常畢業。當時聽說很多大實驗室都要提前很久申請,因為涉及到導師是否有經費,以及實驗室是否有space等等問題,所以我申請博士後開始的比較早,09年底也就是自己剛進入博士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想這個問題了。

在這裡先給出第一個建議:博士期間一定要在文獻閱讀上有廣泛的涉獵,以及多聽聽各個領域的seminar。有很多學生在讀文獻和聽seminar的時候有個問題,就是只關注自己課題方向相關的小領域,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我讀博士期間幾個比較high impact的雜誌每期更新的時候我都會看,不是只挑和自己相關的領域看,而是都會過一遍。實在不太感興趣的至少會把abstract讀一下,知道這篇文章做出了怎樣的發現;大多數文章會直接看看每個figure和figure legends,知道這篇文章在講什麼,具體做了哪些實驗來支持作者的結果;稍微感興趣的文章就會通讀一遍全文。

此外,學校以及院系每周的seminar只要時間上不是和非常關鍵的實驗衝突,我基本都會去聽。這樣做下來有幾個好處:一方面對自己現有課題來說,經常會從文章或是seminar上找到新的思路,尤其是你自己領域的人都在沿用某種方法進行研究,可是你突然發現另一個領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完全可以用到現在的領域,就會帶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平日的積累,對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方向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自己對什麼研究方向感興趣,這個研究方向有哪些實驗室做的比較好;最後一點就是當你知道的這些信息多了,和別人也就有的聊了,知道的各個大實驗室的八卦也就多了,這其實對申請博後也很重要。

綜合考慮選擇lab

以上是我申請博後前的一些背景鋪墊,那麼現在言歸正題。09年底的時候我開始思考博士後的選擇,當時列出了以下條件:

1. 我想找一個做線蟲的實驗室。我在讀博和做博後這兩個階段都更看重的是該實驗室的技術手段。博士期間我學習了生化的蛋白質分離純化,同時也接觸到了果蠅系統,做過果蠅雜交,表型分選,顯微注射等等。所以博士後我想學習一下遺傳篩選,並且想學習一個新的模式生物,於是選擇了線蟲。

2. 根據自己之前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參加各種seminar,明確了自己對代謝、衰老相關的研究比較感興趣。

3. 希望找一個大老闆的實驗室,而且導師口碑要好,要supportive,比如最關鍵的就是如果今後我獨立了,是否可以把相關課題帶走繼續進行下去等等。

綜合以上幾個條件加上自己之前對相關領域的了解,我鎖定了一個實驗室,就是我之後的博士後導師Gary Ruvkun實驗室。因為Gary實驗室利用線蟲作為模式生物進行很多層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了脂代謝和衰老;而Gary本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又是有口皆碑的非常nice和supportive的導師。最後還有一個加分項是,Gary是miRNA的發現者之一,實驗室有一些課題是進行RNAi相關的研究。所以我當時想著,如果自己在代謝衰老等領域摸爬滾打了半天做不下去了,至少還能做回RNAi的老本行。

Gary Ruvkun,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曾鑒定了首個miRNA的靶基因。2008年與Victor Ambros和 David Baulcombe共同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2015年與David Allis、Victor Ambros、Alim Louis Benabid、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共同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

當面套瓷效果好

有了心儀的實驗室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聯繫了。由於聽過很多例子給這些大老闆發信會石沉大海的(因為他們收到的博士後申請太多了,如果對你沒有印象確實有些都不會打開看一眼的),所以我沒有選擇直接寫email的方式。我發現10年1月份的時候有個RNAi的國際會議Gary會參加,於是我計劃先在會上找機會和他聊一聊。

去開會前我做了一些功課,包括簡短的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此外,也看了看他實驗室主頁,記住了他實驗室同時會去參會的博士後們的名字和長相(記憶力比較好哈)。於是在會議茶歇的時候我先找到了他的幾個博後,和他們聊了一會兒並且表達了對他們實驗室感興趣,請他們幫忙介紹一下。於是一個博後就帶我找了Gary,我和Gary就有機會聊了一會兒。個人覺得會議上的這次接觸還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現在我也會問幾個即將畢業的學生今後對哪個領域感興趣,建議他們在一作文章發表後(有了敲門磚後),去參加一個該領域的會議然後藉機找心儀的教授聊聊(所謂的套瓷)。

過了幾個月我覺得自己差不多再有一年就畢業了,是時候申請一下博士後了。於是在10年6月的時候我給Gary寫了申請信,信的標題註明了我在會議上和他聊過,以防他沒有打開我的信。信裡面簡短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經歷,想要去他實驗室做什麼方向以及自己可能為他實驗室帶去怎樣的技術或幫助。同時附加了CV和可以為我寫推薦信的聯繫人信息。於是很快收到回信,並最終約好了7月8-9兩天去波士頓面試。

面試前我做了些功課,把實驗室每個博士後的研究方向以及如果有近期發表的文章都看了一下。面試的日程安排的很滿,除了我要給一個talk以及和Gary面談了兩次之外,和實驗室一共20個博士後每人都談了半小時,兩天下來真的超級累。這裡一定要提醒的是:博士後申請是個雙向選擇,所以在面試時一定要把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弄清楚。比如和導師談的時候要談好如果加入實驗室做什麼課題方向,工資待遇等等問題。和實驗室成員聊的時候也應該側面問問實驗室氛圍和導師是否nice。面試第二天當晚的飛機飛回達拉斯,結果一下飛機就刷到了Gary給我的offer。由於自己此行對整個實驗室、系裡還有波士頓的氛圍、環境都很滿意,所以第二天在請教了博士導師後就直接回信接受offer了,也就是說,我在博士畢業前一年就已經找好博士後的實驗室了。

別忘了博士後也有獎學金

然而,我的博後申請經歷分享到這裡並沒有結束,還有很關鍵的一項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博士後獎學金的申請。美國有三大博士後獎學金:Helen Hay Whitney, Damon Runyon和JaneCoffin Childs,還有拿到機會更大一些的LSRF (Life Science ResearchFoundation) Fellowship。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申請,對career還是很有幫助的。需要注意的是三大fellowship的要求都是博士畢業一年內申請(下文提及的信息都是基於我當年申請的,沒有花時間再逐個去查,應該出入不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查一查各個獎學金的申請要求),所以如果想要申請這三大獎學金的,我是不太建議先畢業然後在原實驗室以博士後身份做一陣的,那還不如就做到離開實驗室前再博士畢業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獎學金不是全年任何時間都可以申請的,比如HHW一年只有一個時間段可以申請,DR是一年有兩次申請,所以要注意deadline,否則很可能錯過了今年的申請,明年又不夠資格了。

我自己只申請過HHW和DR,因為10年7月決定加入Gary實驗室後開始關注這三大獎學金,發現可以先趕上一撥11年5-6月份的,正好能試試HHW和DR,如果拿不到,還能在之後趕上試試JCC。不過問題是,我是11年8月博士畢業才去Gary實驗室的,也就是說在我提交postdoc fellowship申請的時候還沒有碰過線蟲……於是先是email和未來導師溝通了申請裡面寫的大致內容,自己根據文獻閱讀設計了些實驗,但是因為完全沒做過,怕細節不對,又找了當時還在西南的Leon Avery老師幫忙讀了一遍,同時和他面談了幾次討論實驗設計和細節,他給了我很多好的建議,尤其是注意在申請書里要加入alternative experiments。HHW當時是7月份投出去的,10月份收到面試通知,會有一個和你研究領域比較相關的教授單獨約你面試。我當時是飛去UC Berkeley和Barbara Meyer教授面談了兩個多小時吧,從博士研究聊到博士後預計做什麼,以及將來的打算等等。之後陸續收到了兩個offer,HHW是email通知的,DR是某天一大早在做screen的時候接到Andrew Dillin電話通知的。後來諮詢了幾個年長的教授,接受了HHW並且decline了DR那邊。這幾個獎學金在資助的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retreat,比如HHW每年秋天就會把近三年獲資助的博士後和HHW committee的一些教授聚在一起進行為期三天的retreat,處於資助最後一年的博士後每個人要進行一個課題彙報,在這三年的交流過程中可以認識不少人的。

不知不覺一口氣寫了這麼多,希望自己的一點點努力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選擇。也許你完全可以有一個更清晰的人生或是職業規劃,更早的做積累做準備,可以拋棄「船到橋頭自然直」,「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畢竟,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來負責,與大家共勉。順祝BioArt兩周歲生日快樂!

劉穎,現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以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HHMI國際研究學者。200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2006.8-2011.8就讀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1.8-2013.12在麻省總醫院及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大家好,這是一份翔實的美國博後申請總結
2017美國「傑青」獲得者中的華人
廣醫三院晏光榮組報道編碼小肽的LncRNA調控腫瘤代謝的分子機理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即將揭曉
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7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者公示

TAG:Bio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