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邊塞詩派中的其他幾家

唐代邊塞詩派中的其他幾家

盛唐的邊塞詩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在一批邊塞詩人中,我們已經介紹了王昌齡、高適、岑參。下面介紹另幾位有影響的詩人。

1.王之渙

王之渙是王昌齡的好朋友,年輕時他擊劍打獵,縱灑悲歌,以豪俠自命。他很有詩名,是邊塞詩人中重要的一員。傳說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王昌齡、高適閑居長安。一天,下著小雪,三人一起到酒樓渴酒。酒店裡非常熱鬧,因為正趕上皇家樂隊的演員舉行宴會。宴會到高潮時,有四位姑娘便開始唱歌。

那時,詩歌是配上樂曲來演唱的,寫得好的詩歌自然唱的次數也會愈多。王之渙三人邊喝酒邊在旁邊聽歌。這時,高適突然提出一個建議,說:「我們在詩壇上都很有名,但是從來也沒有分過高下,這回可根據四個姑娘唱的詩歌數目,做出評判。」

結果一個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一個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之渙見到這情況便說:「這些唱歌的姑娘長相一般,唱的詩歌也不怎麼高明。」於是他指著姑娘們中一個最漂亮的說:

「聽她唱,如果不唱我的詩,我就甘拜下風。」

不一會,只聽那姑娘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三人一聽,鼓掌大笑,原來這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從這個文壇掌故可以看出來,王之渙在當時的詩名是非常大的。

下面介紹他的登鸛雀樓詩。

登鸛鵲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說:

這首《登鸛鵲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望景色,寫的景象壯闊,氣勢雄渾,讓人如臨其地,如見其景。後兩句由實入虛,即景生意,含意深遠,耐人尋味。全篇用對仗寫成,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是十分成熟的。據記載,唐人在鸛雀樓留下的詩篇,並非只有王之渙的這一首,但因為有這一首,其他詩篇就顯得遜色了,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關於這首詩的作者,這裡再說兩句。

這首詩的題目是《登鸛雀樓》。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史書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登鸛雀樓》便是其中的不朽名篇。

這首詩的作者《唐詩三百首》署名為王之渙。

王之渙果真是這首詩的作者嗎?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登鸛雀樓》最早見於《國秀集》一書,其作者署名為朱斌,原題為《登樓》。

《國秀集》是一本詩歌選集,本書刊行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其選編者是芮挺章,他還請了當時年長於他的樓穎為書作序。書中選錄了王維、樓穎、朱斌、芮挺章、王之渙等人的詩篇,其中朱斌詩僅此一首,王之渙錄有《涼州詞》等三首。書中作者的排序方式是按年輩的先後次序。樓、朱、芮、王等人是同時代人,詩的作者名字,應該真實可信。

可見朱斌應該才是此詩的原創者。

但是到了後代,這個問題便逐漸變得模糊起來。清初修《全唐詩》時,《登鸛雀樓》同時收入於朱斌、王之渙名下。其後的《唐詩三百首》卻把作者歸為王之渙。但根據歷史事實,今天我們有理由把詩的著作權歸還給原創者朱斌。

2王翰

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一位恃才不羈、任俠嗜酒的人物,曾經因為行為狂放而被貶官。這種情形,在他的詩歌中也反映了出來。

王翰寫有一首《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說:

這首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詩人自身的氣質,真正的是任俠嗜酒、不怕擔風險的狠人!

首句極富邊塞特色,交代一次難得的戰前宴飲。第二句寫琵琶催軍人出發出征,第三句暗含軍人違紀豪飲,不怕醉卧沙場。第四句交代軍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因為要執行的軍令,是相當險惡的,可能去了就回不來了。所以,寫軍人違紀,其實是為了表現他的視死如歸!這樣的詩只有盛唐詩人寫得出來,只有王翰這種不怕死的狠人才寫得出來,也只有盛唐軍人能這麼微笑著來走向死亡!

3李頎

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他擅長寫七言歌行詩。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李頎最著名的詩是《古從軍行》,這首詩對當時的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詩人一定的反戰傾向。詩末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葡萄)入漢家」,對帝王的諷刺真是入木三分。

我們再來看看他的一首七律。

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解說:

魏萬:比李頎小一輩的詩人。此詩是李頎為送他去長安所作。

之京:前往京都長安。

遊子:指魏萬。離歌:離別的歌。

關城:指沿途經過的潼關等地方。

御苑:皇宮的庭苑,這裡借指京城。

砧聲:搗衣聲。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蹉跎:此指虛度年華。

詩的意思是:

早晨,我聽著你這個遊子唱著離別之歌;昨天夜裡下著輕霜,剛剛渡過黃河。你帶著滿腹鄉愁北上,不忍心聽那南歸大雁的哀鳴;更何況旅途中,你會在凄清的雲山中經過。沿途關城的樹色催著寒冷的天氣逼近,每到傍晚,京城長安搗衣的聲音晚上更多。請不要把長安看著是行樂之地,不要讓歲月空自蹉跎!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詩人送魏萬上京特贈此詩以作紀念.詩中將悲秋與客愁融為一體,頗有新意。詩的結句叮囑勉勵魏萬莫要把歲月蹉跎,很有現實意義。全詩善於鍊句,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爐,由景生情,引人共鳴。

4.崔顥

說到崔顥,我們就會自然想到他的名作《黃鶴樓》這首不朽的七律詩。

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玄宗開元進士。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後歷邊塞,詩風變為雄渾奔放。可以說,沒有後期的邊塞生活,他就不可能成為邊塞詩人。

曾有人說,盛唐時代,知名度最高的詩人就數他和王維,可見他在當時名氣之大了。

下面請欣賞他的《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解說:

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

岧嶢:山勢高峻的樣子。

太華:即西嶽華山。

咸京:即咸陽,今陝西西安。

三峰:指華山的三座三峰。

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後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峰名,為華山最峭的一峰。相傳華山為巨靈神所開。

秦關:指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

驛路:指交通要道。漢畤(zhì):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學長生:指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尋求長生不老。

詩的意思是:

我登上高峻的華山,俯瞰京都長安;遠望那華山的三座山峰高高地伸向天外,不是鬼斧神工,人工怎能削成這般模樣?

在武帝曾經祭天的巨靈祠前,那祭祀的煙雲將要消散;而雨過天晴,那由巨靈神所開的仙人掌峰卻是一派蔥蔥蘢蘢!

這一帶曾經是秦時的關隘,北靠黃河,山勢多麼險要壯美;交通要道通過長安往西連著漢代帝王祭天地的廟堂。

我要向那些長安路旁追名逐利的人們提個醒:你們為什麼偏偏到此求名求利,卻不去訪仙學道謀求長生之方?

崔顥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第二次入長安,行經華陰縣,他與去長安的其他行路人一樣,也是去求名逐利的,但是一見到西嶽華山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於是移性動情,提醒自己不必奔波於坎坷仕途,同時也以此警醒讀者。其思想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

崔顥寫詩,很善於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迹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迹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確實不同一般。

感謝良玉、笑芳提供的背景圖片。

謝謝大家閱讀!

歡迎下次光臨!

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葉春課堂 的精彩文章:

唐代詩歌改革的引領者——陳子昂
命運多舛的詩人——盧照鄰

TAG:蘭葉春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