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唯有行動力,會讓生活更有質感

唯有行動力,會讓生活更有質感



行動力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


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努力


放棄






今天是十一長假的最後一天,下一個節日就是元旦了,2017年倏忽結束。



除了感嘆時間飛逝之餘,讓我們回望一下年初那些信誓旦旦的計劃和目標,你完成了多少?又實現了多少?




總是回眸時,我們才會發現,

美好的生命全部浪費在一個又一個的「明天」里,所有的詩和遠方都被消耗在一個又一個「計劃」里。




為何總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原因大概就在於,你缺少一些

行動力,

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有些人,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朋友小A是一個水瓶座的姑娘,思維非常活躍,經常是你正在跟她談晚飯吃什麼,她下一句就可以回復你說她在外太空遨遊。




與她活躍的思維相匹配的是,她的行動力也很強,總是想到什麼事情,馬上就去做了。比方說,她想要學畫畫,馬上就會去某寶買一整套的畫具回來;她想要學音樂,馬上就又會捧一個吉他回來……這效率堪比衛星發射。




不過,小A也經常因此讓人大跌眼鏡,譬如還沒畫上兩幅畫,畫板就堆在了雜物房;吉他也還沒有學會,上面就已經沾滿了灰……而這時,她又尖叫著說,她發現了新愛好,現代舞!可想而知,半年過後你再見她,估計她又會說自己愛上了浮潛或者蹦極。




很顯然,小A這樣的行動力,並不具有正面意義。

一件又一件事情耗費了時間、精力、金錢不說,最重要的是,她最終還是什麼都沒有學會,人生依舊站在原點。




像小A這樣的行動力,本身並具備任何意義,它在本質上還是為了抵抗內在自我的焦慮。因為我們每個人,在超我層面都會對自己有一些要求,比方說我們會要求自己有進步、會要求自己又成長,但是當生活陷入一成不變的方程式里的時候,我們感受不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很焦慮。那怎麼辦呢?




當然是主動給自己創造一些可以彰顯我們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對於小A而言,所有的學習機會其實都是她給自己主動創造的,用看似在努力學習的儀式感,來緩解來自內在超我的焦慮。一旦這種儀式感停下來,來自超我的焦慮就會複發,所以小A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自己最終學會了什麼,而是給自己一種一直在學習和進步的幻覺。於是,她就會停不下來地給自己找事情做,來避免體驗自己內在的焦慮感。




所以,

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問一下自己,究竟是真心喜歡這件事,還是僅僅為了抵抗自己潛意識裡的焦慮?




如果是後者,即便是很強的行動力,也未必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因為你更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樣子。




所以一旦事情進展不順,你就會很容易放棄,從而換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看上去在努力的虛幻感。




行動力不足,是因為無法延遲滿足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夠實現某些計劃,比方說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閱讀的習慣,等等。但是,

為什麼即便是面對真心想要的事情,自己還是缺少行動力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做一個假設:




現在讓你做三組俯卧撐,每組30次,如果做完,立即給你一千塊作為獎勵,你會做嗎?同樣的,三組俯卧撐,每組30次,然後我告訴你,你堅持一年,獎勵就是你的六塊腹肌?你還會像剛剛那樣躍躍欲試嗎?




面對同樣的事情,由於獎勵方式的不同,我們自己付諸行動的意願也是不同的。






  • 面對那些可以立即得到獎賞的方式,我們的意願更強烈;




  • 面對那些需要長期才能得到效果回饋的獎賞方式,我們的意願相對偏弱。




雖然六塊腹肌帶給我們的價值,遠遠大於一千塊的價值,但是我們還是被一千塊錢吸引,這是因為我們的本能里是希望能夠被即時滿足的。就像在我們的嬰幼兒時期,哇哇大哭以示飢餓,我們希望母親馬上能夠餵奶,這就是需要被即時滿足的本能。




可是,殘酷的現實是,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就好像馮侖說過:「

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




這意味著,

當我們要實現某個目標的時候,一定是要經過時間的摸爬滾打,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當我們看著遙遠的目標,和自己所希望的即時被滿足的本能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力就被削弱了。反之,則可以說明,很多人表面上看是缺乏行動力,實際上是內在缺少延遲滿足的能力。




有一個朋友是基金經理,每天堅持晨跑5公里,風雨無阻地在朋友圈打卡,私下交流的時候,又了解到他每天堅持看專業書籍,又報考了專業的進修課。




儘管如此繁忙,但是當他站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感受不到他的焦躁,反而一種溫和寧靜的力量感撲面而來。我很好奇,問他是哪裡來得這種讓他堅持不懈的動力,他說,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國內十佳基金經理,而他給自己十年時間。




用十年去完成一個目標,這就是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典範示例。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意味著你不會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會將自己放在更宏大的時空,展望出一個更遼闊的自己,並且為此不斷努力。


 


人生是一段單程旅行,


要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





我們再玩一個假設性的遊戲,假設你被抽中去參加一個名為「火星計劃」的星際之旅,你在一年後將被一艘宇宙飛船送往火星,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也即是說你從上了宇宙飛船的那一刻,你就再也回不來了,你未來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




請問:

僅剩下的這一年,你會怎麼過?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在托斯卡納的艷陽下發獃,我想去南非看動物大遷徙;




我可能會開個咖啡館,跟來來往往的陌生人聊聊天,從他們的故事裡去採摘另外一個世界的模樣;




我大概會每天都回家吃飯吧,畢竟三十幾年都沒怎麼好好陪父母生活過,如果我走了,他們應該會很想念我吧;


……




如果只剩下一年你就被送去火星,對於你計劃的事情,想做的事情,你是不是會毫不顧慮地去實現它,完成它?你的行動力不會受到任何限制和磨損。




可是,人生和你要參加的「火星計劃」本質上不是一樣嗎?都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

我們之所以在人生面前可以肆無忌憚地去浪費,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




「還有大把的時間」,它就像一塊濃墨重彩的拼圖,鑲嵌在我們牢靠的認知體系里,從而形成我們的心智模式,指揮我們的行為。




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理論認為,

如果想要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的認知。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行動力,首先要把「還有大把時間」的認知給消除或者替代。




事實上,人生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一場大火、一場撞車、一場地震,等等,隨時都可以改寫我們命運的長短,沒有人能夠確保我們「還有大把的時間」,所以,不妨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




當我們能夠學會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的時候,你的行動力自然就不會缺席,因為你捨不得浪費這有限的分分秒秒。




當你養成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的習慣,你的生命會在十足的行動力中歷練得愈發飽滿而又充滿質感。




作者 |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拉姐(ID:byjzlajie)。







你還可能喜歡看

點擊標題查看




《爸爸去哪兒》: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與人交往,會提問的人更受歡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內在力量,才是一個女人無法替代的魅力
你的野心,就是你最大的底氣
愛一個人有多深,你的思念就有多深
你的野心,就是你最大的勇氣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