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煎煮,您懂了嗎?

中藥煎煮,您懂了嗎?

在門診,患者拿到中藥飲片處方的時候,常常問這中藥怎麼煎。這時,需要醫生向患者交待清楚,讓患者明明白白,因此,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1.拿什麼器具煎藥好?

答:以砂鍋和陶瓷鍋為佳。其一,不和中藥發生化學反應;其二,傳熱比較慢,適合保溫,適合中藥的煎煮;但是鋁鍋、鐵鍋、銅鍋都不能用,因為這些都是比較活潑的金屬,這些金屬可能會跟許多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甚至會產生有毒的化學成分。

2.可以用不鏽鋼鍋嗎?

答:這個也可以用的,因為不鏽鋼的化學活動性也是比較弱的,它傳熱比較快,不是最理想的器具。

3.煎藥時,用水有何講究?

答:古人對煎藥用水十分講究,據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煎藥用水多達43種,如流水、泉水、甘瀾水、雪水、雨水等等。現在都淡化了,只要是清潔的、無污染、可以飲用的冷水即可。

4.煎藥時,放多少水合適?

答:我們拿到中藥飲片大都是乾燥的,需要吸水,同時還需要考慮煎煮過程中所蒸發掉的水,以及患者要喝進去的水,這就是放多少水的總和。我們門診中藥處方一般都有十幾味中藥,大概要吸多少水?煎煮30分鐘左右,要蒸發多少水?再加上患者一天喝400毫升大致差不多了,當然有的可能多喝一點。

把乾燥的中藥放進一個煎藥的砂鍋中,用筷子輕壓住葯,然後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葯2~3厘米。若如遇到吸水性強,煎煮時間長的中藥,可超過3厘米。

5.為什麼煎第一次葯的時候要壓住中藥?

答:因為它能夠有助於我們判斷,有些輕的葯會隨水的高度而升高,到時候水都加滿了,還沒有超過這個葯。煎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時候,葯是不會浮起來了,水只需超過葯的表面,約0.5厘米即可。

6.為什麼煎第一次葯要多加水?

答:第一次煎煮時藥材要吸水,之後藥材就不需要吸水了,所以少加點就夠了。

7.中藥如何浸泡?

答:中藥在煎煮之前,常要加水先泡,一般泡半小時左右。時間長了,有的會變味;時間短了,水沒完全浸泡進入到中藥裡面去。冬天可以時間長點,夏天時間短點。

8.浸泡的目的是什麼?

答:讓植物葯和動物葯恢復到新鮮的狀態,讓它們的組織吸水後膨脹,這樣中藥有效成分容易出來。

9.煎藥時,如何把握火候?

答: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改用文火。所謂的武火又叫大火,就是要開足火力,讓裡面的水沸騰,然後把火調到最小,保持鍋裡面的水基本在開的狀態。

10.如果葯煎焦枯了,怎麼辦?

答:丟棄。

11.煎煮時,需要多長時間?

答:一般水溶性差的或者滋補類(如地黃芪、党參、白朮等)的葯,煎煮至水開了以後,維持半小時;解表葯(如香薷、紫蘇、荊芥等)和其他的芳香、化濕、理氣葯(藿香、佩蘭、木香等),溫里葯中的辛香葯(丁香、小茴香、花椒等)等水開了以後,維持15~20分鐘,久了有效成分會揮發。

12.有些葯要先煎,為什麼?

答:介殼和礦物類藥物(如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因質地堅實、藥力難以煎出,故應打碎先煎,煮沸後再煎20分鐘左右,然後加入其他葯中同煎。

13.有些葯要後下,為什麼?

答:氣味芳香藥物以其揮髮油取效者(如砂仁、鉤藤、白豆蔻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時後下。溫馨提示:後下藥物,也需浸泡後再煎。

14.有些葯要包煎,為什麼?

答:某些葯(如赤石脂、旋復花、車前子等)煎後藥液混濁或對咽喉有刺激作用,以及易於粘鍋,多用紗布單包,再與其他葯同浸同煎。

15.有些葯要烊化,為什麼?

答:對於膠質、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等),應單獨熔化,趁熱與煎好的藥液混合均勻服用。

16.一劑葯煎幾次?

答:煎2~3次,不管煎2次還是3次,都應該混在一起,再分2次或3次服用。

17.及時過濾很重要,為什麼?

答:因為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降低了,一些有效成分就會沉澱或者吸附在藥渣裡面不出來,影響療效;另外有的中藥煎液,隨著溫度降低,黏稠性會增強,像車前子含黏液質,冷了後,就像比較濃稠的米湯,和藥渣混合在一起,湯液不容易過濾出來,所以要及時過濾,把葯湯分離出來。

18.絞渣取汁可一試,為什麼?

答:這個絞渣取汁在平時的煎藥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煎完葯後就直接把藥渣倒掉。其實我們可以絞渣取汁試一試,因為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提到過,如果兩次藥渣都絞盡葯湯,加起來就等於一副新葯。現在有人做過試驗,把葯的主要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僅僅算從藥渣里榨出來的水,其中有效成分至少佔了1/3劑。所以,我們只是簡單把藥渣裡面的水倒出來,一劑葯只吃了2/3,還有很多成分沒有利用。將藥渣倒入乾淨的紗布或者布裡面,兩邊用力來絞,把藥渣裡面的水都盡量擠壓出來。

寫以至此,這會,中藥煎煮,您懂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大師劉祖貽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國醫大師劉祖貽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