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墳墓被盜時有發生,為何明十三陵卻一直沒有遭殃?
感謝各位點開本篇文章,請先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支持一下,我們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內容,每天不重樣,歡樂您的閑暇時光。閱讀文章時您有什麼想說的可以隨時在下方評論區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對我們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在下方提出來,我們看到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中國的皇陵大多都被盜掘過,從漢唐宋陵到清朝的東、西陵。而與東西陵葬制差不多的明十三陵,卻從來沒有被盜過。這是為什麼?
既然是皇宮,那必然不能簡陋。從明永樂七年開始,其中的長陵就開始被建造。一直到明朝末代的皇帝被埋葬,這座陵墓才停止了修建。可以說每一個明朝皇帝上位時都要修建一番,從開始到最後,明十三陵的修建總共經過了兩百三十多年,這麼大的範圍中陣容之強大不可小覷。
皇陵絕不是一兩個人能盜掘的,即便用現代機械加炸藥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再加上古代皇帝都怕墓穴被盜,絞盡腦汁,因為墓道是不規則的,突破了墓道通過中軸線筆直的通往墓室的常規,而是從邊上繞了過去,這一繞就把人給饒迷糊了。還有明陵地宮很深,磚石結構的墓室又很堅固,並不好盜。
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在民國年間被土匪盜掘外。由於明清兩朝及民國年間都對十三陵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所以,有官兵駐守於昌平城。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帝陵中是非常罕見的。出現這一奇蹟的原因,分析起來與陵園建成後,每建一陵,必設一衛,推翻明朝統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各陵墓室不會被人盜掘。明朝中期,又設有昌平鎮,有總兵官統率上萬名官兵,令其世世代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清朝滅亡後,國民政府將明十三陵作為古物管理,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 明朝滅亡之際,改設明陵警察所對十三陵進行保護,負責巡查保護陵園。從順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間,各陵還設有守陵太監(又稱司香內使)。雍正二年(1724年)又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璉為一等候,後裁革陵戶,天壽山陵區內設置比較集中的前十二陵都免遭了被盜掘的命運。
真實的原因是,到了民國年間,大多數人已經不知道明代帝陵的地宮基本構造了,拿清代陵墓對比可知,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共性是主要建築都在同一中軸線,但是區別是明代帝陵的寶城遠較清代的高大,另外雖然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地宮也都在寶城中軸線上,不同的是,清代的墓道也在這一軸線上,從明樓過洞地表向下只需要拆下一些磚石就可以直接打開金剛牆進入地宮,而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寶城一側的,且幾十米長的墓道完全用土夯實,這樣在龐大的寶城上尋找地宮入口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明代的妃嬪墓(包括十三陵陵區內的)還有藩王墓大多被盜,而帝陵獨存的主要原因。
小編有話說:人生長途漫漫,我們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那麼完美,摔上幾跤,走幾段彎路,這並非壞事,至少讓我們品嘗了挫敗,增添的閱歷,讓我們的人生多姿多彩。或許走過終點時我們才明白,一路平坦卻少了風景,沒有轉折也多了平淡。只要經歷了,嘗試了,走過了,我們贏得的,就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劉伯溫竟是天神?他與龍之九子竟還有這層關係!
※一場禮儀之爭使一代名臣致仕,值得嗎?
※為什麼明朝在擊退元廷後沒能繼續北進或西進?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