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怕尷尬,正確認識肛萎的原因

不怕尷尬,正確認識肛萎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不斷進步發展的同時卻是忘記了自身的健康,也忘記了應該有的正確的生活習慣,應發了不少肛部疾病,大家知道什麼是肛萎嗎,知道肛萎的原因是什麼呢,那麼肛萎怎麼治療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什麼是肛萎呢

肛萎其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了,是由於我們沒有正確的生活習慣造成,得了肛萎肛門直腸部位會有膿液產生。隨著膿腫的逐漸縮小,腸內容物仍然不斷進入膿腔,在癒合縮小的過程當中,常常會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暢而且也不易癒合,長此下去腔道周圍有許多疤痕組織,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我們又稱其為「肛門直腸瘺」。

肛瘺的主要癥狀是流膿,膿液的多少與瘺管長短和多少有關,一般的來說新生的瘺管瘤的膿就會多一點,而時間長了,反而會越流越少。

瘺管內有膿液的積存,造成局部腫脹疼痛甚至發熱。還有就是疼痛,內瘺時常會感到直腸下部和肛門部灼熱不適,排糞時感到疼痛。

患者還會感覺到肛門瘙癢的情況,是由於膿液流出刺激我們肛門周圍的皮膚,是的皮膚潮濕造成的,甚至會出現皮膚變色潰爛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痔瘡是很常見的,其實肛瘺也是一樣,很多人都患有這種疾病,而且肛瘺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中年人。

二、肛萎的原因有哪些呢?

導致肛瘺的六種因素,臨床上中年人是肛瘺的主要發病人群,這和中年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常見的導致肛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

1、肛門周圍膿腫

主要因污感、糞便滯留肛隱窩,引起肛腺炎,導致肛門周圍膿腫,是肛瘺形成的主要原因。

2、直腸肛門損傷

外傷、來自消化道的滑性異物、金屬、肛表及肛門窺器檢查損傷肛管直腸,細菌侵入傷口即可會引起肛門周圍膿腫。

3、膿液淤積

瘺道多在肛門括約肌之間通過,由於括約肌經常不斷地進行收縮與舒張,壓近瘺道。影響膿液的排出。容易貯存膿感染而難於癒合。

4、傷口不閉合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後,膿液排出,膿腔逐漸的縮小,外部破潰口和傷口也會縮小,腔壁形成結締組織增生的堅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閉合。

5、迴路不通

肛門靜脈迴流不暢,局部經常淤血,組織營養不良而影響癒合。

6、細菌感染

結核桿菌、放線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膿腫,克隆氏病等難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的肛瘺。

三、肛萎的原因知道了,那應該怎樣注意哪些呢?

1、建立正常的膳食習慣,少進油膩飲食,應多吃清淡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綠豆、蘿蔔、冬瓜、新鮮蔬菜及水果。對久治不愈的肛瘺,飲食上多吃含蛋白質類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忌辛辣飲食。

2、定時排便,要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防止糞便乾結損傷肛管皮膚,造成感染。

3、及時治療的肛竇類、肛乳頭炎、肛裂和肛乳頭肥大,避免發展成為肛周膿腫和肛瘺。

4、積極治療可引起肛周膿腫的全身性疾病,比如潰瘍性大腸炎、腸結核等。

5、出現肛門灼熱不適,肛門下墜者,要及時查清原因,及時治療。

6、及早治療全身性病症,如糖尿病等患者,應該儘早的治療,才能控制由此帶來或加重的肛門感染。

7、平時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能夠增進和改善肛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的抗病能力提高,能預防感染的發生。

四、肛萎的應該如何做保健工作呢

1、術後飲食一定要清淡

肛瘺患者術後休養期間要多吃富含蛋白質食物。一定要多喝水,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不能夠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熱氣上火的食物。特別是辣椒和白酒。

在飲食上還應該少吃牛羊肉以及海鮮。同時還要保持肛門清潔和大便軟化,這對於傷口癒合是很關鍵的。

2、多吃富含維生素食物

肛瘺患者術後應多吃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綠豆、蘿和冬瓜等新鮮蔬菜、水果。建立正常的膳食習慣,因為肛瘺的發生與濕熱有關,對於油膩飲食,可以內生濕熱,所以不宜多吃。

對經久不愈的肛瘺多數為虛證,飲食上多吃含蛋白質類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3、避免油膩食物

肛瘺患者術後不要吃太多油炸速食等易上火的食物。

4、要多喝水,重要的是要調理腸道功能,可以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穀物蔬菜等食物,調理腸道功能,能夠增強腸道的動力和腸蠕動的協調性,促進腸壁的收縮運動,調節腸道的微生態,糾正腸功能紊亂,具有改善便秘和養護腸道的作用。

結束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什麼是肛萎的原因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肛萎雖然是常見病,但是不能把它當做小病來看,我們在得了肛萎之後應該及時的就醫,找到正確治療肛萎的防治,早日的將疾病治療好才是最好的辦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周刊 的精彩文章:

失眠吃什麼好?這十種食物可有效解決
總是睡不好還煩躁?那就喝些安神茶!
吃豆腐的好處,你需要了解
你知道文旦和柚子的區別嗎?
厭食症吃什麼食物調理呢?

TAG:健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