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馬爾地夫「散落的珍珠」
提起馬爾地夫,人們會聯想起碧海銀沙、椰風拂動,還有那珊瑚間遊走的魚兒……似乎一旦投入馬爾地夫的懷抱,就應該與現代化的生活告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殊不知,生活物資極度缺乏的馬爾地夫也渴望現代化的便利生活,更不用說每年全球近130萬中高端旅遊者同樣需要現代化的交通和物流支撐。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馬爾地夫,與這裡的中國建設者們一起感受這「世外桃源」中的奮進脈動。
珊瑚砂上建跑道,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
隨著鏟車轟鳴、履帶滾動,堆積如山的珊瑚砂經過去粗取精,再與水泥混凝土配比攪拌,成為馬爾地夫國際機場新跑道的組成部分。對承擔這一建設任務的北京城建集團國際部來說,就地取材不難,因地利用卻不易。珊瑚砂可以說是馬爾地夫唯一的建設資源,既要用它填海造地,又要借它鋪平機場,所以必須保證它堅固耐用,不受地面沉降問題困擾。
記者在馬爾地夫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現場看到,長達兩公里的機場新跑道已初見雛形,寬闊平整的跑道基底泛著珊瑚砂特有的銀白色光澤,一直伸向蔚藍的大海。不過,對於這個未來將起降空客A380等大型客機的4F級機場跑道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據機場項目部生產副經理王曉銀介紹,目前3700平方米的跑道「水穩珊瑚砂」試驗段施工正在展開,這個位於跑道南端、面積不大的試驗段可被看作整個新跑道建設的「樣板間」。只有將這裡的施工質量、流程、監管模式等做到位,才能進一步向主體跑道拓展。王曉銀強調:「儘管北京城建集團承擔建設過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等大型項目,但在珊瑚砂上建機場還是第一次,而且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這就需要我們在工程技術上實現更多突破。」
馬爾地夫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的填海造地量並不大,但要做到工程質量和環境保護兼顧並不容易。一般而言,在填海造地施工過程中要先做堤岸防護,這樣會極大減少填充用的砂石流失。不過北京城建集團在此次作業過程中採用的模式是先填充、後防護,一大好處是讓作業面以下的海洋生物有更充足的時間「搬家」,缺陷是會有更多砂石流失,進而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除了現有機場的改擴建,馬爾地夫國際機場另一有待完善之處是水上飛機候機樓建設。國際遊客到達馬爾地夫首都馬累之後,有相當部分會換乘水上飛機前往一兩百公里內的旅遊島。目前北京城建集團與馬爾地夫方面草簽了水上飛機候機樓的改擴建項目,項目部書記趙光輝說:「無論是將來能起降A380的新跑道,還是高端旅遊象徵的水上飛機候機樓,這些工程不僅僅代表著馬爾地夫的國家形象,更是這個國家不斷增長的旅遊產業的真實需要。有預測顯示,到2040年馬爾地夫國際機場旅客量將超過1000萬人,是現如今的10倍,而且仍將以中高端旅遊為主,這都迫切要求馬爾地夫國際機場這一門戶工程得到全面改善。」


※興起與爭議:具身認知發展進路
※互聯網新規開始施行 明確規定群組「誰建群誰負責」
※徐曉旭:古希臘人世界觀的自我超越
※學者觀察:英國夢面臨多重挑戰
※漲知識:醫學與哲學也有聯繫?「醫學哲學」都研究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