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林功夫與印度瑜伽(一)

少林功夫與印度瑜伽(一)

(文章來自網路,出於公益而轉刊。如有侵權請給本公眾號留言告知,將予以刪除。)少林功夫與印度瑜伽(一)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敕建少林寺,其後,菩提達摩來少林寺修禪,創立了中國禪宗。據傳,達摩在宣傳「理入」和「行入」的思想和實踐中,創「洗髓經」和「易筋經」,「洗髓經」在禪宗二祖慧可(487-593年)後遺失。而「易筋經」一直在民間流傳,其傳授的功法,大致可分別為外壯、內壯、動功、靜功、鍊形、鍊氣、煉意等等,這與印度古典瑜伽提出的「八支行法」十分相似,即內修、外修鍊形(坐法)、鍊氣(調息)、禪定(煉意)。

印度佛教的禪定淵源於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巫術或宗教實踐——瑜伽術,在瑜伽成為印度婆羅門教正統派哲學之一後,與佛教仍然有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印度古典瑜伽大概與佛教同時或稍後一個時期傳入我國,並與我國的道教、儒家、醫學、武術和民間氣功等相交流,這些交流在少林武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從狹義上看,瑜伽是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正統派一個派別;從廣義上看,它是一種系統鍛煉身心的理論和實踐方法。

佛教的禪法最早傳入我國始於公元148年,由來華的安世高所譯出的《大安般守意經》。最早介紹印度古典瑜伽的部分內容則是在後魏吉迦夜所譯出的《方便心論》。

少林「禪武歸一」或「禪武雙修」的思想和實踐,雖然是由跋陀、達摩等人所倡導,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地攝收和總結了中國道、儒以及中醫、民間武術等宗教實踐和鍛煉身心的經驗。

少林武術最重要的特點是提倡「禪武歸一」,亦即內功與外功、動功與靜功相結合的原則。達摩在論及這個問題時一再強調動靜無分的原理,他說:「靈魂欲其靜而悟,軀殼則欲其健而通,非靜則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健則無以行血而走氣,故須勤勞得中,使筋暢神怡。而後靈魂無拘口瘁弱之苦。」佛教徒在修鍊中由於長期坐禪,經常出現昏沉和煩惱的現象,因此,佛教允許僧人在一定的時間和場所作些活動,少林寺的「心意拳」或「十八手」最初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後來逐漸習慣地成為禪宗的日常行事之一。

瑜伽的修行方法分為內修和外修兩支。在八種行法中,前五支被稱為外修,著重對道德、精神和身體的訓練,它包括著禁制(不害、真實、不淫、不貪),勸制(清凈、輕安、苦行、讀誦、敬神),坐法,調整呼吸,制感等。所謂身凈可以遠離執著;後三支被稱為內修,它包括著執持(心專註一處)、禪定、三昧。少林武功也分為內功和外功。有些流傳的《易筋經》有上下兩卷,分別講述內功和外功,內功主靜,外功主動。少林武術中還傳有「十二勢圖」與「十二段錦」,「十二段錦」著重講精神等的訓練,即內功,「十二勢圖」著重講鍛煉身體之用,即外功。但少林和瑜伽對內功或外功的解釋也有些不同之處。在少林的某些著作中常把調整呼吸(運氣)、坐勢(「端座勢」「雙盤勢」「插花勢」等)、站勢、隊勢列入內功之列。少林武功很注意對僧人和俗信者道德的修持,僧人除執行佛教戒律外,還要信守少林內部的規定。這種規定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少林武術誕生之後,得到廣泛的傳播,由於習武者人多品雜,有些不良之輩不能信守佛教的戒律和規定,因此金元之際覺遠上人樹立了十戒。(「健體「戒逞私」「敬師長」「不得恃強凌弱」「忍辱救世」「不可逞憤相較」「戒酒肉女色男風」「不可輕以技術相授」「戒恃強爭勝,貪得自誇」等)。迨明末清初之際,社會上流傳少林寺又重訂戒約十條,其內容由軌範個人的行為擴大至社稷國家的責任,如「恢復中國為志意」「如演習馬步,以退後三步,再前三步,以示不忘中國之意」「恢復河山之志為我宗第一目的……如不如此者,謂之少林外家」「濟危扶傾,忍辱度世」等等。瑜伽所提倡的禁制和勸制與少林戒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少林武術為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還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要求。甚至提倡和渲染儒家的忠義思想和道家的無為飄逸的風尚。 (待續)

太極溫州

本號由溫州市太極拳運動協會運營

關注請搜索:

微信號「taijiwz」

或長按並保存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溫州 的精彩文章:

拳術到底以什麼為規矩準繩?
形意拳高手談丹田功
養生健康:頭是諸陽之會最怕堵塞,一個小動作百病消
入門階段優先解決三個問題
上乘武學之:合

TAG:太極溫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