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被譽為「四時神葯」的它,您對它究竟了解多少?

被譽為「四時神葯」的它,您對它究竟了解多少?

夏天,隨著氣候的轉變,天氣炎熱,暑濕加重,你有沒有覺的口黏口膩,睏乏倦怠,四肢無力呢?這是您體內的濕氣在作怪,濕邪重著黏滯,使人不爽,濕邪如油裹面,難以消除,因此,到了夏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濕邪作祟的癥狀。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味健脾利濕的好中藥,茯苓。

茯苓,原名「伏靈」,是松樹根上寄生的一種菌核體。古人認為它是由松樹的靈氣幻化而成,得天地之靈氣而化生蟄伏在樹根部,所以美其名曰「伏靈」。

茯苓,性味甘平,能淡滲利濕,健脾補中,對於夏季脾虛濕盛的人群尤為適合。《本草正》指出:茯苓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在中醫傳統理論里,脾與濕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喜燥而惡濕,如同用鍋做飯一樣,脾功能降低,運化不及,就易生濕生水,茯苓作為健脾滲濕的藥物,健脾滲濕,標本兼治,既能運化水濕,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助養中焦。

臨床上,茯苓滲濕利濕功能尤為突出,《傷寒論》里的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等一組苓桂治水方劑,都是利用了茯苓很好的滲濕利水功能。健脾方面與人蔘、白朮相比能力則稍稍顯弱,因此可搭配它們使用,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

另外,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其實茯苓安神的功效也是通過健脾和滲濕作用來實現的,脾為後天之本,是我們一身之氣血、能量之來源,健脾能益氣血、衝心脈、養心益神;滲濕能解水泛、助養心陽。利血通脈、助養心陽,心臟搏動有力,則邪不可干,自能固心神、暢心志。因此,茯苓的寧心安神功能多用於心脾兩虛和水邪上泛病症,在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等治療虛症心神不寧的方劑里都有其身影。

茯苓作為一味四時藥材,全身上下都是寶,黑色的茯苓皮專於利水退腫,紅色的茯苓偏於利濕,白色的茯苓偏於健脾,而包裹松樹根生長的茯神則偏於寧心安神。

茯苓的臨床使用一般是切片,10-15克為宜,相應病症也需靈活加減。我們老百姓則可以做成食材,既可口怡人又治病保健,但是不管哪種使用方法,一定要充分保證其有效成分的析出,茯苓一定要充分的水解才會有效。我們平時就可以將其磨碎打粉,開水沖服,也可添加進各種各樣的食材,美味的同時也保健,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兩款茯苓美食。

1.茯苓豆漿:現在大家家裡基本都有豆漿機,可先準備一點豆漿,因為茯苓容易糊鍋,所以可以用一塊小布,包上茯苓粉末,紮起來,扎的時候稍微寬鬆點,茯苓會吸水膨脹,另外也是為了茯苓充分的水解,包好後放進豆漿里同煮,豆漿煮開後,再稍稍煮會兒,一個小布包可以使用兩三次。早餐、飯後都可服用。

2.茯苓糕:慈禧老佛爺當年就有吃茯苓糕養脾胃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茯苓粉里加上泡好的蓮子,煮好的切塊山藥和芡實,還有糯米、糖和水,不幹不稀調拌均勻倒入一個模子中,上火蒸50分鐘就可以了。

【本文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鯪鯉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閣 的精彩文章:

作為「止嘔聖葯」的它,到底該怎麼用?
這兩種神奇的寶「貝」,它們的養生作用卻各有千秋!
這種像瓜又不是瓜的東西,止咳、開郁、通便效果不錯!
胃痛反酸讓人實在難受,沒想到這個東西竟然效果不錯!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海里的這個東西能治甲狀腺腫大!

TAG:靈素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