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力丹:非線性的互聯網傳播

陳力丹:非線性的互聯網傳播

互聯網傳播已經完全顛覆了大眾傳播的線性模式,成為典型的動態、開放、非線性傳播的混沌系統。在現代生產條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積累。當今的日常生活、公私領域已經意象化、符號化,進而景觀化了;社會生產成為意象符號、景觀的生產過程。網路的虛擬世界,已經作為一種「第二自然」的環境統治著網民。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在《互聯網的非線性傳播及對其的批判思維》一文中對非線性的互聯網傳播進行了細緻的描摹,並分析了非線性傳播對信息接受者帶來的挑戰,最後提出對非線性的互聯網傳播應秉持必要的批判精神。本號對全文略作刪節並分三次刊出。

互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傳播形態多樣化了,顛覆了大眾傳播的線性傳播順序。與大眾傳播的模式不同,互聯網(特別是Web2.0以來)的信息傳播是非線性、圈層的、立體的、鏈接和超鏈接的,大多在各種類型的群體(同時可以無限多層地嵌套於其他群體)內傳播,網上的群體均是虛擬的,傳播行為是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無管理主體的,傳播者地位平等,傳播是自發的、交互的,但相當多信源是不確定的。

互聯網傳播已經完全顛覆了大眾傳播的線性模式,成為典型的動態、開放、非線性傳播的混沌系統。不論是新聞和其他信息,還是個體意見的擴散,互聯網成為它們最為全面且立體化展現的集散地,並以多元聲音、碎片化的狀態存在。在互聯網世界,各種信息和觀點如同一個個強度不同的振動波,相互間充分碰撞,相互改變,能量相互疊加,此消彼長。整體的、聯繫的、非線性的、綜合的思維方式成為主流。尤其在社交媒體形態中,小眾的、碎片化的信息不斷集聚,網路的長尾效應造就了無數在線性傳播時代不可能的小群體聚集,意見主體泛化、分散。不同於大眾傳播的線性傳播,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傳播是一種病毒式傳播,它們會以裂變的方式進行,逐級裂變蔓延,快速實現信息、觀點的生產、複製、加工和再傳播。某些初始信息或觀點在非線性傳播中,受到上下左右各種變數的推動,最終可能轉變為衝擊性的信息流,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這個混沌的體系並非一片混亂,而是一種內稟隨機性運動,它具有確定性和隨機性。確定性是指傳播的運動方向由其內在因素所決定,而非外界的干預;隨機性是指傳播行為的無規則與不可預測。確定性與隨機性共存於混沌系統中,並同時發生作用。所以,用混沌理論以及長尾理論觀察互聯網傳播現象,可以較好地闡釋互聯網非線性傳播的特徵。

大眾傳播呈現的線性傳播順序,歸根到底是因為可供使用的傳播介質很有限,例如電視的所有節目只能夠按照線性的時間順序進行編排,以便達到效率最大化。在互聯網條件下,傳播的時間、傳播者和接受者、參與者、傳播的規模與影響,都是不確定的,以往用時間、版面來容納的內容產品,變成了比特形式的存在;傳播的介質由有限轉變為無限,原有信息傳播的線性順序被各種傳播形態的無組織、無序的傳播所溶解;用戶可以不需要跟隨廣播或者電視播出時間來進行新聞信息的檢索和接收,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在任何時間獲得信息。如看新聞,每天早上等待「朝聞天下」或晚上等待「新聞聯播」的新聞期待十分被動,阻礙著用戶獲得進一步的信息。因而,信息接收的時間線性順序轉變為非線性,人們是歡迎的。

傳播時間的非線性還表現在信息已經超越了時間的存在。互聯網的傳播形態帶有混沌系統中的自相似性,這種自相似性體現在時間上就是信息超越了時間。一件事實並不是單純的存在,相似的事實曾經在之前的時間中出現過了多次,如同馬克思引證《聖經·傳道書》中的話:「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由於大眾傳播媒體的資源有限,缺乏存儲和回放能力,因此對於事實的報道只能局限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很難注意到當下的事件可能與更久之前事實的相似性。2013年復旦大學的鉈中毒案,如果發生在20年以前,這個事件只能夠就事論事地報道;而在互聯網條件下,信息的自相似就可以令記者和網民迅速打撈出19年前(1994年)的清華大學鉈中毒案,使後者再次成為新聞。這種非線性的信息傳播,實質上是一種文本上的超鏈接模式,非線性、超鏈接使得原有基於時間順序的傳播受到了衝擊,使得網民迅速而清晰地了解到已經成為歷史的信息,滿足人們對於真相的追求。

傳統媒體時代報紙的版面、電視的新聞節目內容是有序的,因為這些媒體的編輯根據新聞價值或政治需要對信息進行編排。例如關於「新聞聯播」的調侃,前十分鐘如何,中間十分鐘如何,後十分鐘如何,這種調侃涉及的便是一種關於傳播內容的線性順序。傳播內容的線性順序,在一定程度可以方便大眾獲取信息,幫助他們對信息的重要性進行價值判斷,但歸根到底,這是媒體編輯或宣傳部門作為把關人的價值標準,並不能夠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

內容的線性順序也對信息接受者產生了一定的偏向,比如處於焦點位置和熱門時段的信息,往往會令信息接受者更加關注,其他時段的信息則缺少了關注。這是大眾傳播環境下最有效率的(也是被引導的)一種信息接受效果,在這種情形下,一些被邊緣化的但仍然具有價值的信息可能被忽略。然而後來可能會發現,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卻是來源於那些被邊緣化的信息源。如果按照熟悉的線性順序對信息進行瀏覽,就可能錯過很多潛在的有用信息,比如翻閱報紙,通常習慣性地只看頭版或者其他幾個本能關注的版面,忽略掉許多邊角位置的信息。

在互聯網漫遊,誰在接受信息,怎樣接受信息,都不再像大眾傳播時代那樣固定和確定。互聯網的內容編排或排列不再有報紙版面、篇幅、電視時段等固定標準,而是用關鍵字、標籤、鏈接、搜索的方式進行組織,內容的順序也變為了非線性。在複雜多樣的現實面前,一些社交媒體呈現出強大的吸附能力,同時又如同「顯微鏡」般,有意無意地把現實生活中某些細節放大。信息或觀點在初值偏差、群體共鳴、分形迭代等作用下,有可能使一件小事、一句不起眼的話,演變為影響社會的重大事件或創造出一個流行的網路話語。例如2016年走紅的「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全是套路」等流行語,反映的便是這樣一種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記者 的精彩文章:

決定「今日頭條」演算法價值觀念的四個要素
社交網路上曬的「白日夢」
數字時代攝影記者的生存境況:身份結構與收入

TAG:新聞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