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這方面,強於劉備曹操!

孫權這方面,強於劉備曹操!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孫權是接手他哥哥孫策的基業才成為東吳開國皇帝的,雖然剛接手的時候規模還不是後來那麼大,但那框架已然形成,趨勢也基本明朗了。不過,孫權並不是毫無作為,相反,他也是一世英雄,奮發有為,這才最終有國。爭戰年代,想立足就必須有軍隊,而軍隊要始終牢牢地抓在手中,這樣才能夠縱橫天下,最終走向成功。如果像韓馥那樣,本來手裡有一個大州冀州,握有十幾萬雄師,但一旦將這些交出去,別說是開國當皇帝,最終連命都保不住。魏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是曹操,蜀漢國皇帝劉備,他們擁有的每一塊土地,幾乎都是自己親帥大軍一刀一槍搏殺奪取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兩人的軍事才能,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孫權和曹操、劉備不同,他是介於開國創業皇帝和繼業守成之間的一個人物,要說帶兵打仗,他比曹操和劉備實在是差得太遠。但孫權有一項才能要比曹、劉兩人都強,這就是及早完成角色轉換,由一個統兵大將儘快上升為一國之君。

先看看曹操。曹操是自己拉隊伍起家,參與討伐董卓戰爭,後來因為打擊黑山的黃巾軍余部有功,被任命為東郡太守。當他打敗進入兗州的青州黃巾軍,接替劉岱成為兗州刺史,終於成為最為強勁的諸侯之一。這些戰爭,曹操都是作為一個將領親自上陣拼殺的。當然了,這是最初的諸侯必須要做到的,否則,不管你是太守還是刺史,不過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員而已。此後,曹操兩征徐州的陶謙,回兵討伐叛亂的張邈呂布,迎接東歸的皇帝劉協,征討割據南陽的張綉,曹操都是親帥大軍出征。當曹操擒獲了徐州的呂布以後,曹操的勢力進一步擴張,但他和袁紹的矛盾也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兩人的較量到了必須分出勝負的地步。這時候,曹操四處受敵,而每一處都需要他親征,否則,這軍事就會表現的不是很順利。好在他對形勢有個基本判斷,在西羈縻關中諸將,向南穩住劉表,自己則迅速向東出擊解決了劉備問題,這樣就可以專註於北方的袁紹了。

當解決了河北問題以後,曹操已經有了天下半數的土地,按理說,曹操應該完成從一個統兵大將到一個君主的角色轉換了吧?但他沒有這樣做,仗仍然還是自己親自衝鋒陷陣的去打,如北征三郡烏丸,東逼遼東公孫康、後來的赤壁之戰、關中之戰、討伐張魯、和劉備爭奪漢中等等。尤其是南征荊州,在劉琮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還親自率領著虎豹騎,一天一夜行軍三百里去追趕劉備。可以說,曹操到死也沒有徹底完成角色的轉換。

再說劉備。劉備也是自己從募兵拉隊伍開始,討伐黃巾軍依附公孫瓚,雖說都是一些縣尉、縣令、平原相之類的職務,但實際上乾的就是將軍的活兒。後來接替陶謙成為徐州刺史,向南抗拒袁術,走西海攻打楊奉、韓暹,再奪徐州後迎敵曹操,再後來劉備投奔荊州的劉表,在新野打敗了夏侯惇,基本也是一個將軍角色。人們雖然稱他為「劉豫州」,但那個豫州刺史並沒有一寸土地,倒是這個左將軍軍銜,卻有點兒實實在在的作用,因為只要有隊伍就是名副其實。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又有了一個官銜——荊州刺史,也有了土地,江南四郡,但他應邀進入西川,打出的旗號,開設的衙門還是左將軍府。沒辦法,這個左將軍名號管用。入川後,奪取成都,爭奪漢中,這些都是劉備率軍親歷親為,當這些戰役勝利後,劉備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漢中王,進而成為蜀漢國皇帝。

按理說,當上皇帝以後,劉備應該儘早完成角色轉換,不應該再親自上前線了吧?但劉備為了奪取關羽失去的荊州,還是自己「御駕親征」了,當然,這次親征是一次失敗的戰役,這就是有名的「夷陵之戰」。這次戰役,不但讓劉備的整個軍事生涯以失敗而結束,還間接導致了劉備的死亡,說來也是令人唏噓。

孫權早年也帶過兵上過戰場,是跟隨者哥哥孫策征討廬江太守劉勛和江夏太守黃祖。孫權作為將軍能力並不突出,如果不是孫策早死,孫權可能會成為一方軍政大員,但要成為曹操劉備一樣的統帥或者是周瑜、曹彰一樣的前線大將軍還需要時日磨練。雖然,孫權也有過征討過黃祖的記錄,但傾國之力討伐區區一個江夏太守,那仗前前後後打了五六年,也算不上是什麼大功。可以說,打仗並不是孫權的強項,但是,孫權卻最快地完成了一個角色轉換,從一個攻城掠地的將軍轉換為一個掌國御將的君主。當曹操來攻,孫權將戰場指揮權完全交給了周瑜,自己則在負責後方的一切,如增派兵馬,供給糧草和協調友軍及各方關係等。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是周瑜軍事上的勝利,也是孫權君主角色的成功。

周瑜在赤壁之後不久就去世了,但動物在周瑜之後,仍然有這樣一位「大都督」存在,比如周瑜之後的魯肅,魯肅之後的呂蒙,而呂蒙之後的陸遜。以上這些人,都很好地完成了作為國家軍隊前線總指揮的作戰任務。

三國早期,諸侯自己帶兵衝殺是必要的,因為那時候是需要佔地擁眾,否則,一個將軍自己佔有了一個或幾個州,連皇帝都管不了他,憑什麼他會去聽一個自封為地方長官的?所以說,從這方面來說,曹操和劉備的所作所為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問題是,當他們完成了初級階段的攻城略地,初步建成了一個雛形的國家,這個政權已經被內部大多數人承認並相對穩定以後,作為這個「國家」的君主,是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而不應該繼續去擔任一個戰場將軍職務的。如果還是繼續這樣做,其結果就是,這個集團只有「慣戰」的將軍,而沒有「能征」的統帥。比如說曹操,手下可謂是「戰將如雲」,像「諸夏侯曹」、「五子良將」級的大將人物也是一大把,但像東吳周瑜、陸遜一樣的戰將一個也沒有。比如說張遼,他守衛的合肥可謂是「固若金湯」,他就是病重了孫權都不敢大意,但他只不過是一個防守將軍而已,區別只不過是防守合肥城的小將有個張特,而他是防守以合肥城為中心的揚州地區的大將。東吳多次進攻合肥,從戰役層面上來說,無非是你攻我守,你攻不下撤退了,我守得住勝利了,戰役也就結束了。為什麼沒有像陸遜一樣的夷陵戰役出現在張遼身上?這就是在曹操手下和在孫權手下將軍角色的不同。曹操、劉備手下的將軍,職務再高也不過是一個拼殺的將軍,而周瑜陸遜則是前線的統帥,所以後人才會說「三國周郎赤壁」。夏侯淵、關羽也有獨自指揮的戰役,但都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很多,但有一條是共同的,他們看似是「帥」,實則仍然是將,從根本上來說,他們意識里沒有帥的概念。

不是孫權就比曹操劉備高明,他是因形勢逼迫才不得不這樣做的。赤壁戰前,他怕是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而當時東吳文臣大多又不贊成抗拒曹操,這樣他不得不鎮守後院,前線事就只能依仗周瑜。赤壁之戰勝利後,孫權也曾經親帥大軍攻打合肥,只可惜打了一個多月沒有攻下,蔣濟寫了一封信,說曹操派來了四萬援軍,嚇得他急匆匆的跑了。還有就是那次的逍遙津戰役(姑且稱之為戰役吧),要不是手下將領拚死保護,孫權差點兒死於張遼之手。孫權親自上陣的戰役都是這樣一些不光彩的記錄,而他只做戰略指揮的赤壁之戰、長沙三郡之戰、江陵之戰、夷陵之戰等都取得了勝利。

孫權知道用將,也許是實踐中讓他明白的道理,就是敗仗讓他學乖了,知道用人了。也就是他在實踐中知道了自己的短處,所以才使他早早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可以說,知道自己的短處,是孫權最大的長處。看起來,明白自己該處在什麼位置,也是一個人的一大優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遷都金陵,是誰的主意?
孫權為什麼逼死陸遜,竟不顧叔侄之親
如果劉備,曹操,孫權坐在一起鬥地主,劉備還會聯吳抗曹嗎?
關羽死後真的找呂蒙索命了嗎 其實孫權還在牆上小洞偷看呂蒙
此人曾是呂布手下,帶百人打敗孫權十萬人,嚇得孫權十年不敢出兵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