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淺談為醫者為什麼一定要學習 傷寒論

淺談為醫者為什麼一定要學習 傷寒論

中醫書籍汗牛充棟,初學者往往不知從何讀起。讀中醫書大體上說來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選擇,不必強求一致。中醫講究理、法、方、葯。初習中醫者,可從理、法、方、葯四個部分去加以研究。中醫藥學的發展有源有流,各個時代都出現了著名的醫家,他們代表了醫學的發展方向。順著時代,從源溯流地研讀著名醫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種讀書方法。中醫著作甚多,有難有易,往往是應該先讀淺顯易懂、便於應用的醫書,等到有了點根底,再逐步鑽研高深的典籍。這種先易後難的讀書,可收循序漸進的效果。然而,也有從難到易者。

學習中醫,當從方劑入手。方劑之祖為仲景,因而讀書還以從《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為好。仲景最講求的是辨證論治,《傷寒論》六經標題,首揭「辨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鮮明地昭示後人,論中更有「隨證治之」、「依法治之」等語。在具體治療中,則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與」或「宜」某方,則是點明專病專方與辨證之下隨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匱要略》則論述三因,以專病專證成篇,題目亦揭出辨「病脈證治」,是在專病、專證、專方、專葯基礎上行使辨證論治的經典著作。總之,仲景之書分論各治,既昭示人辨證論治的原理原則,又指出了辨證論治的具體方法,其規律謹嚴,對臨床實踐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實是中醫書籍的精髓,最宜反覆鑽研。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註疏《傷寒論》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應該毫無依傍地直接閱讀原文,從白文下功夫,反覆研讀,才能辨出《傷寒論》的真味道來,這樣才算是善讀《傷寒論》。讀《傷寒論》如此,讀其他經典醫籍也應如此。當然,為了開拓思路,幫助理解原著,適當參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傷寒論》注釋以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尤在涇《傷寒貫珠集》為最佳,語無泛談,不可不熟閱之。《金匱要略》可看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尤氏著作頗多發揮,最能啟人心思,歷來為醫林所重。另外,近人陸淵雷《傷寒今釋》、《金匱今釋》二書脫胎於日人湯本求真《皇漢醫學》,但較湯書易讀是其優點,可惜的是未註明出處。

《傷寒論》為必讀書之一。傷寒論全面展示了中醫基礎理論,科學地體現了中醫診斷的思維和邏輯,靈活地詮釋了方葯變化的技巧,到現在還沒有一本教材可以與之相媲美。

丟失了傷寒論便丟失了中醫的靈魂。也就丟失了中醫可以登堂入室的正道和捷徑。如果拋棄了傷寒論不僅僅會使後學者茫然,找不到中醫的北,而步入歧途,多走彎路。

你若想成為一方名醫,你就必須努力學習傷寒論。但是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懷惴著一夜暴富的的心態,夢想著通過幾天幾夜的用功就能學通弄透傷寒論,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學習傷寒論一定要持之以恆,要有鐵杆磨成針的精神。因為傷寒論的文字簡潔,含義深奧,如果不思考,不琢磨,就難以獲得靈感和啟發。學習傷寒論從不懂到懂,從膚淺到深入,從表面到核心,從字面到靈魂,需要有一個非常漫長的磨礪過程。一般來說大概需要有;從看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發現自己已經對某些條文能夠理解而更多的條文依然需要藉助註解才能把文理梳理清楚。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就在於怎樣在醫療實踐中理論聯繫實際了。經歷了臨床上的摸爬滾打才能練成真功夫。

傷寒論,講來講去,其實就是講三大塊內容;一是十二經,也可以叫六經,因為每一條同名的經都有二條,譬如太陽經就有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既是十二臟腑的所屬,也是十二臟腑之間發生聯繫的通道。二是陰陽,大家知道無論是陰氣還是陽氣都是在十二經中流動的,既然是流動的那麼就會有方向,有速度,有流量的不同。三是升降與出入。陰陽在十二經和十二臟腑中的運動變化形式,主要就是升降和出入。如果把這三大塊內容揉在一起,按照六經各自的陰陽升降出入變化分類,就可以成為傷寒論六經各篇劃分的基本依據。雖然這些變化並不只是發生在一條經內,往往還連帶著其他經的想關變化。但是按主次進行編排可以讓重點更為突出。把這六經各篇合在一起,就成為一本完整的傷寒論。

傷寒論在講六經變化的同時,其實也還講了很多應對各種變化的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是體現在各種方劑與藥物當中,正是這些策略的展示,讓我們了解到如何正確引導不利的變化,如何讓身體有效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中去,這些方葯的臨床療效,歷經了1800年至今仍然有效,屢試屢驗,恰好說明了張仲景的思路和方法在引導人體陰陽恢復到自然狀態方面的正確性。千百年來,依據仲景之法治癒且被紀錄在各類典籍之中的臨床案例不計其數,這足以說明傷寒論的成功是巨大的,空前的。傷寒論因此而被稱為方書之祖,確屬實至名歸。

謝謝關注《認識是寶>>每天來這裡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