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家教與門風 決定孩子的一生

家教與門風 決定孩子的一生

GIF/20K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現得很沒教養,別人在指責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是老師沒教育好,也不會說小夥伴把他帶壞了,只會說:

「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全家一個德行!」

一個孩子,從來不會無緣無故成功,雖然他們的父母嘴上說著「沒有刻意教育,順其自然而已」,但是人家在孩子習慣、性格、人品上的默默努力,別人是看不到的。

一個孩子也不會無緣無故就變得沒出息,找來找去,肯定能從他的家庭、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說到底,一個孩子未來的路能走多遠,跟成績無關,跟父母金錢能力家境無關,重要的是家教與門風。

一、拼爹拼的不是權勢地位,而是言傳身教

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很多人拼爹只是為了「錢途」著想,拼的是家庭財力,拼的是權勢地位,所以,「拼爹」聽上去並不是個好詞。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教育也是拼爹拼媽,不過它拼的不是財勢地位,而是爹媽的言傳身教。

最近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對兩個人物的不同家教頗有感慨,一個是反貪局局長陳海,另一個是省委書記的兒子趙瑞龍。

陳海出於生老革命家庭,父親陳岩石是一位老革命家,當過兵上過前線,為了搶背炸藥包而虛報兩歲,結果又因為這兩歲而失去副部級待遇,但他從沒有向誰抱怨過。

退休後,陳老賣掉了國家分的房子,把錢捐出去,然後自費住進養老院。

雖然退休依然發揮餘熱,為老百姓伸張正義。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陳老言傳身教,對兒子陳海的教誨是,愛黨愛人民,做人要正直。陳海大學畢業進入反貪局,成為反貪戰線一名正直的局長。

好的家教與門風,讓陳海有正確的人生觀,走的是人間正道,前途一片光明。

而趙瑞龍的父親是省委書記,資深老黨員,在他當政時,為兒子謀取私利,處處有照顧,步步走捷徑。即使在他退居二線時,還動輒打電話給下屬,給予特殊照顧,他希望兒子有個好前途。

他為兒子的貪婪一路開綠燈,而綠燈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兒子越陷越深。

不同的家教與門風,讓兩人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陳海雖然意外躺在醫院裡,但卻有口皆碑。而趙瑞龍雖然身家上億,卻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好的家教與門風,會引導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無論坎坷還是曲折,方向是正確的。而錯誤的導向則會將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歸路。

《增廣賢文》里有句諺語: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筍是因為掉下一層層皮才成為竹子,魚正因為有了奔波經歷才有了成龍的機會。

而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二、好的家教和門風,決定著孩子的前途

有人說,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

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潛力股,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裡,暢意人生。樹立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一個家庭最豐厚的財富,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縱觀古今中外,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晚清名臣曾國藩,官居要職家境豐厚。

但他卻教育子女,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雖然家庭條件優越,但是曾國藩卻窮養子女,意在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

結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

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

其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

無論工作怎樣忙曾國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國藩有寫家書的習慣,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曾國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他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起床洒掃庭院,然後回房練字一千,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儉」。

吃飯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帶殼的穀物,兒子便挑出來放在桌上。

曾國藩看見了什麼都沒說,只是默默地撿起來剝開外殼把裡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響力自然優於言傳,

一個簡單的動作,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一語不發,便讓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與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

三、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對孩子大膽說愛

梁啟超,他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

不僅如此,梁啟超言傳身教,悉心培養,他的兒女個個事業有成,創造了「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的近代以來難以複製的家教傳奇。堪稱「中國家教第一人」。

梁啟超共9個子女後來都成為傑出人才:

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航天學家梁思禮,詩詞研究專家梁思順,炮兵上校梁思忠,圖書館學家梁思庄,經濟學家梁思達,社會活動家梁思懿,革命軍人梁思寧。

在中國人傳統的記憶里,父親總是沉默寡言,默默奉獻的人,如同風雨中的老牛拉車,或者是牆角蹲著的孤獨人。

但是梁先生不一樣,他對孩子的愛,出於心間,形諸筆墨,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濃濃的父愛。

在家書中,梁啟超將他的兒女們稱作「我的寶貝思順」「小寶貝庄庄」「那兩個不甚寶貝的好乖乖」「大孩子小孩子們」等。

他曾在給孩子們信中如此表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他可不是只說說就算了的父親,他是行動派父親。

長女梁思順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學校,便由他親自教授讀書,有時甚至為女兒批改作文到凌晨。經濟狀況稍好之後,為了培養女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他還在家裡辟出一座實驗室。

長子梁思成好學不倦,梁啟超尤其擔心他的身體,每次寫信都要詢問。還對思成說:

你生來體氣不如弟妹們強壯,自己便當格外撙節補救,若用力過猛,把將來一身健康的幸福削減去,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另外,先生還給九個孩子都取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名:

梁啟超要確保他們都能感受到父愛,而且都覺得自己是父親心中特殊的一個。他給大女兒思順取愛稱「大寶貝」「我最愛的孩子」,三女兒思懿被他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小兒子思禮的代號則是「老白鼻」(老baby的諧音)。

對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

「小寶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這麼溫情的梁啟超,我們肯定想不到,但是作為一個父親對女兒寫信,我們完全能夠理解這份感情。

四、好的家教與門風,教孩子忠厚留余

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然而,河南鞏縣的康氏家族卻延續了400餘年,

確切地說,康氏家族自第六代康紹敬於16世紀嘉靖年間,在康店村建立起第一家小店開始,截止到18代康庭蘭,中國土改運動開始為止,一共傳承12代,堪稱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家族企業。

康家崇尚耕讀,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孫的家訓是:

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

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

願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

前人之愚,斷非後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餘。

此家訓意在告誡康氏子孫,

在經商結交過程中勿求凡事有利於己,

要努力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

留余於人,以保持商業關係的持續穩定;

日常交際中要懂得謙恭退讓,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

要學會精打細算、勤儉持家;

家族子孫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哪怕讓別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讓其處處提防自己的巧詐,立身行事。

「巧詐」固然可以欺人一時,謀一時之利益,但不會長久;

「拙誠」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吃虧,卻可以取信於人,涵養操守,立穩人生與事業的根基。

短短70餘字中,蘊藏的卻是康百萬家族留余忌盡、忠厚傳家的大智慧。

中華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留余匾》中寫道: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

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174字的「留余」匾是在教育子孫後代,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而應臨事讓人一步,臨財放寬一分,保持人與社會、自然關係的和諧,懂得適可而止。

400多年來,在家訓的熏陶下,康家歷代子孫大多向上向善、勤奮好學,從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續昌盛。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深藏在金沙江邊滇川交界處的小山村,有一個獨特風俗讓人刮目相看
芳華絕代:梅艷芳54歲生日快樂
為什麼有了拉鏈還要解褲子尿尿
老街、鬆餅和高橋爺叔
萬曉利新歌《痛,也不能》發布,宋冬野表示「新專最愛」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