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爭議
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收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轉播,這已成為學生時代起養成的習慣。以前是希望通過了解諾貝爾獎來了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後來逐漸明白,諾貝爾獎相當於「終身成就獎」,只會發給那些曾經做出卓越貢獻、現已退居二線但身體還健康的老人。諾獎從不指向學術前沿,只是對一些早已進入教科書的著名研究加以經典化,頒獎與研究發表之間的滯後大約有三十年。
時滯有利於沉澱浮華,確保委員會成員不會看走眼。很多現在看似熱鬧的研究,三五年後就少有人提起,十多年後更是徹底被人忘記。很多人都還記得,千禧年的時候,《美國經濟評論》等頂級學報邀請各路名家預測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家也都寫了。十幾年過去,現在看當年那些評論,基本沒什麼靠譜的。所以諾獎委員會小心地計劃這個時滯,確保把獎項發給安全的學者和安全的領域。
這樣做有一個副作用,大家總覺得結果沒勁。經濟研究者還是希望看到當下活躍的學者能夠得獎,希望看到諾獎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是內部存在不少分歧的一門學問,諾獎代表了委員會專家對經濟學的一種總體判斷,這種判斷並不總是與學者們的判斷一致。舉例來說,前兩年的諾獎同時頒發給了金融學宗師法瑪與席勒。金融學分為兩大對立流派,一右一左:法瑪主張有效市場理論,而席勒反對有效市場理論,分別是兩大流派的領軍人物。兩人竟然同時得獎,任何一人得獎的理由正好是反對另一人得獎的理由,一時傳為笑談。
而早在十幾年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2002年,諾獎頒發給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卡尼曼與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家史密斯,表彰兩人在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領域的開拓性貢獻。這兩人同屬一個領域不假,但仔細推敲兩人背景和研究旨趣,會發現卡尼曼是純粹的心理學出身,與經濟學並無關聯。而史密斯是正宗的哈佛經濟學出身,根正苗紅。卡尼曼的工作是要用心理實驗推翻經濟學理論,史密斯則是要用新方法來拯救古老的經濟學。
今年的諾獎最終頒發給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泰勒(Richard Thaler),贏得一片讚譽,大家都覺得不管是泰勒還是行為經濟學,都確實值一個諾獎,沒有爭議。泰勒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年紀比卡尼曼略小,但同屬一代,兩人也有很深入的合作。他的輩分甚至比前兩年得獎的席勒還要高一些,席勒正是在泰勒開闢的行為金融學領域堅持走下去,才成為一代宗師。行為經濟學是當前非常火爆的領域,泰勒與哈佛法學名家桑斯坦合作的科普著作《助推》已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對奧巴馬醫改也起到不小作用,所以名聲在外。
因此,諾獎對泰勒的表彰也算順應了民意,而它所引出的對行為經濟學地位的思考,倒值得我們繼續深入地探討一番。泰勒是經濟學出身,與眾多著名經濟學家保持密切聯繫,也與史密斯一樣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新古典經濟學的不足。但泰勒與其他經濟學家不同之處在於,他在方法論上更少顧忌,願意用一切直觀有效的方法來解釋經濟問題。
所以泰勒是第一個全面擁抱卡尼曼心理研究方法的經濟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這需要不小的勇氣。卡尼曼當時正在研究他的前景理論,即關於人對於獲得與損失的敏感度不同的理論。這個理論由實驗揭示,並在現實中可以廣泛驗證,但並非出於傳統的經濟學推理。當時很多經濟學家都對卡尼曼的結論心存疑慮,經過幾十年才慢慢接受,今天這篇論文已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三五篇論文之一。
理查德·泰勒
泰勒受卡尼曼的影響,開始了對於心理賬戶的研究。心理賬戶是指個人在心理上對經濟結果的分類、編碼,它可能直接影響到人的一些經濟決策。比如當你拿到每月工資後,在心理上就先把房租、子女教育經費、定額養老儲蓄等部分划出來,剩下的才作為自己每月真正的可支配資金。這是一種比較僵化的思考模式,並不一定符合理性,但它有助於降低風險,減少意外損失。
當有一些意外發生時,心理賬戶的缺陷就會顯現。比如你花了兩百塊錢買了一張音樂會門票,但你出門前突然發現自己不小心丟了兩百塊錢。你會去音樂廳把門票賣給黃牛換回兩百塊嗎?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否。設想另一種情形,你出門時發現音樂會門票丟了。你會去音樂廳門口再花兩百塊從黃牛手裡買一張門票嗎?大多數人的答案仍然是否。可這兩個答案相互矛盾,前者你去聽了音樂,即認為音樂價值超過兩百塊,而後者則沒有去聽音樂。
泰勒還舉過另一個例子,發生在他的一個好友身上。當時此人還只是個窮學生,現在也是耶魯著名的經濟學家了。這個朋友與他攻讀神學的室友都還是窮學生,但偶爾有人分別贈送給他們每人兩張NBA籃球賽的入場券,價值不菲。他的室友開開心心地約人去看了比賽,而這位經濟系學生則想方設法打聽哪位教授熱愛籃球,最終把兩張球票賣了好幾百美元。這個朋友與室友相互都不能理解:他不理解室友為何會覺得自己能看得起這場奢侈比賽。而室友也不能理解,為何這個朋友不理解這是免費門票。
這些例子表明,個人在做決策時,很容易把一些資產視作具有「非替代性」,而不能把它置於總體的資產約束內加以判斷。錢上沒有名字,門票上也沒有名字,但是我們心理上為它們划出了賬戶。這個心理賬戶模型在經濟學和金融學裡都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因為金融學家很早就發現金融市場上的一些難以為完全競爭市場所解釋的現象。例如金融市場的收益往往與日期有關,比如季節、月份、星期乃至於節假日,都會在市場上造成不一般的影響。又比如封閉基金的價格與凈資產之間長期背離,被稱為「封閉基金之謎」。過去的研究多從市場結構加以分析,但仍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泰勒並非金融專家,只是一個熟知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家。他從自己熟悉的心理角度對金融市場上個人行為作出簡明,很自然地開闢出「行為金融學」這條大路,幫助席勒更早地獲得了諾獎。
泰勒在金融學領域的意外成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他在經濟學與心理學兩者之間的定位。雖然他的方法多來源於心理學,雖然他的理論並無多少經濟學基礎,但他的研究目的最終仍要校正經典的經濟學理論。他對自由市場的有效性似乎缺乏信心,但他絕非不關心這個問題,而是要用新方法來加以彌補。
在泰勒的諸多細小貢獻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稟賦效應」。我們不妨通過一個經典實驗來認識稟賦效應。泰勒去學校超市裡買了一些印有校徽的馬克杯。它不是很貴,大家對此都很熟悉,但可能並不清楚它到底值多少錢。泰勒把杯子拿到一個教室里,希望大家寫出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這個馬克杯,記錄下實驗數據。然後他又走到另一個教室里,先把馬克杯發給大家,再表示希望能花錢買回一些馬克杯,讓大家寫下願意出售的價格。結果表明,第二個教室里的出售價,往往是第一個教室里購買價的兩倍,相距懸殊。
泰勒用很多方法重複過這個實驗,這裡的東西可以是馬克杯,也可以是巧克力棒,或者是廉價望遠鏡,都會導致賣價與買價之間的鴻溝。這道鴻溝就是由是否先把物品交給學生這個簡單動作決定。只要先把東西放到人們手裡,人們對該商品的評價就會提高,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稟賦效應。曾有一些學者認為,稟賦效應只是人們對交易過程不熟悉,屬於一種認識偏差,會在市場里逐漸消失。但是泰勒以及後繼者的大量實驗表明,更豐富的交易經驗也不能消除稟賦效應,它始終存在。稟賦效應表明,交易結果固然重要,交易過程也很重要,甚至會直接影響交易結果。
泰勒有一篇經典論文,運用稟賦效應對科斯定理提出了挑戰。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權利的初始分配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經濟效率,這是經濟學裡最著名的定理之一。但引入稟賦效應後,結果就會不同。個人對已獲得權利的評價要高出很多,遠高於對未獲得權利的評價,兩者之間存在鴻溝,所以初始權利的分配就變得重要。泰勒的這個發現,直接點出了大家在運用科斯定理解決諸如排污問題時所遭遇的困難,對於經濟學的理論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此外,泰勒還從身邊的小事中注意到了「自我控制」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律困難,吃喝玩樂,遊戲手機,身邊的誘惑實在太多,以至於我們常常不顧長期利益而沉迷於眼前的短暫歡樂。過去的主流經濟學認為,這種短視現象只是一種錯誤認知,會在長期博弈中逐步消失。但越來越多的實證和實驗結果表明,自我控制的欠缺可能沒那麼容易消除。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原始部落還是發達社會,都有可能遭遇自我控制的困境。泰勒設計了一個模型,把我們的自我分裂為兩部分,理性的計劃者和非理性的行動者,如同柏拉圖所說的理性與感性的兩駕馬車,共同決定了我們的決策。
這個模型一下子就有了經濟學意義。在宏觀經濟領域,時間是最關鍵的因素,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人的跨期決策和選擇,而其中最核心的變數就是貼現率。泰勒對於自我控制的研究,揭示出人的貼現率並非線性,即人在今天對於後天的判斷,與一百天後對一百零二天的判斷不可同日而語。泰勒的研究改變了一個變數,也就改變了整個宏觀經濟學。
所有這些研究,都是從人的某種行為出發,得到一些精彩發現,進而介入到某個傳統經濟學領域,最終全方位地改變了傳統經濟學。所有這些研究,都可納入「行為經濟學」這個名稱之下,最終成為泰勒獲獎的理由。有人認為,泰勒是經濟學的異端,一直在挑戰主流經濟學。這恐怕是個已經過時的看法。卡尼曼的研究都已成為經濟學家最常引用的文獻,何況是經濟學家更覺親切的泰勒。泰勒所指出的各種人類非理性行為,現在幾乎已成為學界共識。學界熱門的探討話題已非「非理性行為是否存在」,而是「非理性行為到底佔據多大比重」。
聽說現在每次實驗經濟學的學術會議,參會者都爆滿。隨手拿一本最新的《美國經濟評論》等學報就會發現,行為經濟學或實驗經濟學的研究在其中佔據了相當比例,篇幅上遠遠壓過很多傳統的理論研究。行為經濟學早已不是學界異端,而是學界主流。
但是不少有識之士提出這樣的問題:坐穩了主流位置的行為經濟學,應該如何回應「什麼是行為經濟學」之類的問題?主流經濟學經過上百年的積累,構造出嚴格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作為市場經濟基礎。而行為經濟學以「破」起家,破而不立,所有發現都建立在主流經濟學的缺陷之上,但並沒有自己一致的理論框架。現在海量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都只有心理學證據,卻無經濟學基礎。它本身是否能完全獨立,或者與主流經濟學完美相融,這點仍然讓許多傳統的經濟學家心有疑慮。
本文原標題:《破而不立,終得諾獎》


※陳方:不要考慮旅行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
※黑爪:風靡的「深度學習」只有這一刷子了?
※石黑一雄的小說,解釋了日本為何陷入軍國主義
※陳思呈:老家,還有什麼值得懷念
※雲也退:翻譯家的魔法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