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學者稱,心臟超聲判定心腔內贅生物存在重大誤差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龍等發現,心臟超聲對心腔內贅生物的判定存在誤差,尤其是對於接受電極導線拔除術後的疑似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
研究者分析了9 例實施電極導線拔除術的心血管植入式電子裝置(CIED)感染,根據心臟超聲檢查「誤診」和 「漏診」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例。
研究者稱,在感染性心內膜炎早期,贅生物的體積相對較小,心臟超聲不易發現,造成「漏診」。
本組中,有3 例患者因心臟超聲未發現贅生物而初步診斷為菌血症,但經PET-CT 檢查後最終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其次,由於起搏器電極導線貫穿右心房和右心室,其隨著心臟的收縮和舒張而擺動,容易導致存在贅生物的假象;而在植入時間較長的患者中甚至存在電極導線與三尖瓣的黏連,以上因素均增加了心臟超聲判定贅生物的難度,進而造成 「誤診」。
本研究中有 2 例患者因心臟超聲提示存在贅生物而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但 PET-CT 則最終排除了這一診斷。
而且,心臟超聲對贅生物性質判定(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特異性不足,尤其對於經過電極導線拔除術的CIED 患者,這一情況更加明顯,心臟超聲判斷贅生物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作用則大大降低。
本組病例中,有4 例患者在電極導線拔除術後因心臟超聲可見贅生物而初步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但PET-CT檢查發現心腔內無感染徵象,最終確定為「非感染性纖維殘留組織」,學術界將這些非感染性的殘留纖維組織稱為「鬼影(Ghost)」。
研究者強調,根據心臟超聲初步診斷和PET-CT最終診斷所採取的截然不同的治療策略。需要指出,CIED患者的治療還伴有其特殊性,即需要在充分抗生素治療後重新植入新的電極導線和裝置。
由此可以推測,3 例「漏診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如果根據菌血症治療原則在電極拔除後72 h植入新系統,而不充分的抗生素治療又不足以徹底清除原有的感染灶,這最終將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複發,患者也將再次接受電極導線拔除術。
1 例「誤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菌血症患者將接受不必要的長期抗生素治療。對於「誤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 4 例「Ghost」患者而言,後果更為嚴重,將接受開胸手術的巨大創傷和不必要的臨床風險。
本研究中,9例患者至少1年的隨訪結果證實了PET-CT將有助於提高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的準確性。
研究者還指出,本研究所採用的18F-FDG 攝取 PET-CT 顯像技術是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新方法,其可用於評估心臟、肺臟、腦部及周圍組織的葡萄糖代謝狀況,而感染部位均伴有葡萄糖代謝增高, 18F-FDG的攝取率則相應增高,以此提供感染的定性及定位診斷。


※JAMA:新型口服抗凝葯若與這4種葯合用,出血風險增加
※三手煙危害如同夢魘:暴露1個月或即可傷肝傷腦
※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這三類人應該吃他汀
※今年諾獎未揭示的秘密:與「中國人詩興大發,歐美吸血鬼」有關
※JACC研究稱,不好好吃早飯危害大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