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家老師教您幾招如何鑒別景德鎮瓷器

名家老師教您幾招如何鑒別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窯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之一,誕生於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 梅花、芙蓉、 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中國傳統的陶瓷可分為三大類:龍窯(傾斜式隧道窯)、階級窯(傾斜式冷底多室窯)以及景德鎮窯(平焰窯)。 景德鎮窯為我國傳統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窯。它的燒成室 型呈一頭大一頭小的長橢圓形,近窯門處寬而高,靠近煙囪則逐漸狹窄矮小,故有"鴨蛋窯"之稱,全長約15-20米,容積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為燃料,火焰長而灰分少,因不含硫黃或者含量極少,適宜燒還原焰,對於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瓷等傳統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裝燒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因窯內腔較高(最高高度不超過6米),便於裝燒大件製品,適合多品種生產的條件。因此,景德鎮窯(在景德鎮也叫柴窯)單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另外,其結構簡單,鎮窯建築速度快,基建費用少,產量大,周轉期快,可以快速燒成和快速冷卻,適應於景德鎮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傳統風格。對南方某些瓷窯來說,在控制燒成氣氛和瓷器質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鎮窯均較龍窯、階級窯和倒焰窯等優點。

景德鎮窯以生產青白瓷著名。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閃青而得名。青白瓷窯系是我國宋代窯場分布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大窯系,分布在南方几省。在眾多的產地中,主要有江西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其中以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最佳,其釉色、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現代硬瓷的標準。因而被世人稱之為「饒玉」,備受人們青睞。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最早始於五代時期(有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窯),「景德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陶錄》)。北宋時期景德鎮窯基本上是正燒,到南宋中期以後,景德鎮窯受定窯影響採用複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其時代特徵如下:

北宋

胎質:胎體較薄,質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高,透光度極好。

釉面:早期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中晚期呈純正青白釉;佳品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具有晶瑩剔透似玉的效果。

器型:多見盤、碗、碟、杯、罐等日用器皿,也有瓶、壺、注壺、盞托、枕、油盒等,油盒的底部多有陽文直書的「段家盒子記」、「吳家盒子記」、「藍」、「朱」、「程」等標誌。堆塑有各種龍、虎、龜、蛇、雞、犬、鳳等動物的魂瓶最為常見。

裝飾:初期光素無紋,中期以後主要為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程度不一,施釉後,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刻花印花圖案主要是花卉,有牡丹、篦紋菊、飛鳳、蓮花和水波、嬰戲等圖案。

裝燒方法:有兩種,即一為支釘支燒,足內無釉,器底一般留有4個支釘痕;二為墊餅或墊圈墊燒,足內雖無釉,但留有黃褐色的圓餅形痕。圈足一般無釉。

南宋

胎質:胎質細密潔白,中期以後,胎質比以前稍粗。

釉色:可分兩類,一類是仰燒產品,一般為純正青白釉;一類是覆燒產品,一般是偏糙米黃色。

器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笠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

裝飾:早期多為刻花和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和嬰戲為主;晚期印花增多,刻花減少。印花紋樣繁縟,圖案層次較多,常見紋飾有葵花、萱草、龍紋、飛鳳、水波雙魚、蘆葦水禽、蓮池鴛鴦、嬰戲、海棠、梅花等,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裝燒方法:南宋為覆燒和墊燒兩種方法。覆燒足內有釉,口沿無釉;墊燒器物足內留有黑褐色圓餅形痕。

斷代和辨窯口

宋代青白瓷鑒定,斷代、辨窯口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現已發現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江西8個省30餘處窯址均燒青白瓷,其中許多精品與景德鎮窯青白瓷不相上下,較難辨別。

如南豐窯產品與景德鎮窯相似,只有墊餅支燒痕與景德鎮窯黃褐色、黑褐色斑痕不同,顏色明顯淺淡;醬口碗則是南豐窯獨有的。

廣西藤縣窯質量也類似景德鎮窯,只是底足未見支燒痕。

福建的青白瓷與景德鎮窯瓷器的差異在於器型上,另外是用墊圈支燒盤子。

元代青白瓷窯口在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與宋代有相當區別。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較薄,佳器幾近脫胎。如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口徑17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內壁的紋飾卻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這類器口多包銀,由於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銹斑。元代青白瓷的器壁要厚些,紋飾不多見且為印花。

明代永樂官窯仿燒青白瓷,十分精細,多暗刻纏枝花紋。

辨偽提示

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息,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眾多的個體制瓷作坊中,仿製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並不是難事,因仿品而致使藏友「打眼」之事屢有發生。現就景德鎮燒造的青白瓷真品與仿品如何鑒別,提示如下:

首先看胎質。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雖說是潔白堅緻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而言,它還達不到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緻細膩的程度。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為最好,但由於當時還沒有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明顯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代很多青白瓷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這是因為當時瓷土採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細的緣故。現代的低中仿青白瓷,胎質緊密,雪白光滑,十分堅挺,是較容易辨別的。有仿作者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的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看出。

其次看錶釉。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瑩縝如玉」。 現代仿作者大多以宋代湖田窯的釉色為標準來仿造,但往往過猶不及:仿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釉特徵,器物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看上去釉色發僵。有的仿品採取人為聚釉的手法,即在刻畫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仿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

再看器型。青白瓷的生產時間長,窯口眾多,器型十分豐富,按類分有日用品、陳設品、禮器、名器等等,鑒定時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演變規律與特徵。如看青白瓷荷葉形蓋罐,其「開門」的宋代青白瓷特徵應該是:典型的器型,白中微黃的胎質,晶瑩透亮的釉色,罐內壁粗拙的胎泥連接條疤,平底墊燒的褐黃色餅痕,外壁刻花低凹處積釉呈淡淡的湖青色。現代仿製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製,仿品雖然可以形似,但無法做到神似,更不可能在細節上都注意到。

第四看紋飾。真品可以在很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所刻紋飾清晰。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器物顯得規整、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與宋代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而且,仿製的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這是因為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需要有相當工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何況,古代瓷工的心態又豈能是現代瓷工的浮躁心態所能比擬的。

最後看底足。宋代青白瓷基本上採用芒口覆燒、澀圈疊燒和墊餅置燒三種方法,現代仿品也注意到這些燒造特徵。一般仿品,芒口和澀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了看胎質的知識,是不難識別的。而有墊餅置燒痕迹的仿品,鑒定起來相對要難一些。真品的墊餅痕呈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且深淺不一;大多仿品實際上並非用墊餅置燒,而是在匣缽中(有的甚至不用匣缽,直接在氣窯中裸燒)燒出成瓷後,再人工採用釉料、顏料以及雜料做出餅痕,這種「餅痕」顏色為黃黑色或醬色,餅痕甚至高出器底,與真品餅痕自然滲出吸附明顯不相同。有的低仿品直接將黃色漿水或黃泥塗滿器底,冒充墊餅痕。還有些有圈足的仿品,足跟無釉,器底滿釉卻有餅痕;有的既有餅痕,又有支釘痕,根本不符合燒窯工藝。

最值得警惕的是景德鎮燒造的高仿品,其是手工成型,胎釉已完全達到逼真程度;高薪聘請刻花高手,刀法十分嫻熟,也採用墊餅支燒,留有支燒痕。只是在支燒痕的顏色和造型曲線變化與真品略有差別。福建燒造的新青白瓷,多數仿品的釉色近似卵白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南藝術鑒寶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西南藝術鑒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