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史專家:光緒死於慈禧的政治安排 存三大疑點

清史專家:光緒死於慈禧的政治安排 存三大疑點

光緒死於急性砒霜中毒的科學鑒定成果已經公布。清史專家陳樺在《光緒之死大揭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深入發掘歷史檔案,撥開了光緒之死的層層迷霧。從歷史大勢的角度梳理晚清宮廷政治的來龍去脈,詳細剖析光緒與慈禧數十年的恩恩怨怨。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駕崩的消息被送到宮中時,舉朝震動。王公大臣們既對這位年僅38歲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驚恐,同時更為尚未建儲,沒有確立皇位的繼承人而擔憂。

就在人們驚恐慌亂、不知所措的時候,從儀鸞殿的病榻上,傳出皇太后懿旨:

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承繼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據慈禧太后的這道旨令,溥儀繼皇帝位。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們通常說的「宣統帝」。

不過,溥儀此時還僅是個三歲的孩童。將國家大事及滿朝文武託付給這樣一個無知的幼兒,顯然是不現實的。

於是,從儀鸞殿很快又傳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學習。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皆由攝政王秉承訓示,並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其親裁政事。

這實際是將朝綱權柄,交到了醇親王載灃的手裡。

在光緒去世的當天,慈禧太后還發出過第三道懿旨:

著派禮親王世鐸,睿親王魁斌,喀爾喀親王那彥圖,奉恩鎮國公度支部尚書載澤,大學士世續、那桐,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禮部尚書溥良,內務府大臣繼祿、增崇,恭辦喪禮,敬謹襄事。

此時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於她的上述安排,宮廷內出現的暫時混亂狀態,逐漸平息,局面得到穩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開始按照預定的軌道進行了。

然而就在人們忙於往返涵元殿與乾清宮之間的時候,剛剛為光緒皇帝安排了後事的慈禧太后,也在儀鸞殿病榻上辭世。終年73歲。

光緒之死三大疑點

稍有心計的人都會發現,在光緒皇帝去世前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點。

疑點之一:光緒的死,發生得太突然。

光緒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時間裡,確實也是在患病。不過,光緒從小的時候起,身體就不太好,虛弱多病。這一次患病,是在光緒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後就一直感到不適。據皇宮太醫的診斷,其病狀為:

陰陽兩虧,標本兼病,胸滿胃逆,腰胯酸痛,飲食減少,氣壅咳喘,益以麻冷發熱。精神困憊,夜不能寐。

依據現代醫學病理分析,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從上述診斷看,病人已經發熱咳喘,睡眠飲食失調,身體相當衰弱,但此時尚不至於有生命危險,更不會突然死去。

況且病人在去世的當天,還曾發出一道諭旨:

通諭各省總督、巡撫,於各所轄地區內,遍選精通醫術之人,無論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來京,為皇帝治病。如醫治確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薦之官員,皆予恩賞。

可見,光緒本人也沒有認為,自己的病已經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馬上就會離開人世。一般講,臨死的人,特別是很快就要進入彌留之際的人,都會產生某種預感。

整個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光緒帝死於瀛台涵元殿的時候,滿朝文武大臣中,沒有任何人知道,應該把皇帝安葬在哪裡。

光緒皇帝還沒有選擇他的「萬年吉地」,也就是陵寢用地,當然就更沒有預先建造陵寢。

在清代社會這是極不正常的。只有當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光緒皇帝遲遲沒有按照慣例,擇地修造寢宮,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發現致命的病傷,這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著皇帝身體狀況,了解其病情發展的朝廷,也沒有認為建造陵寢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從上述可以看到,光緒的突然去世,在許多地方是講不通的。

疑點之二:難以置信的巧合。

光緒皇帝的死與慈禧太后的死,幾乎是連續發生的。兩者之死,前後相差僅二十個小時左右。

事情發生得如此巧合,這是很難叫人相信的。如果考慮到兩位死者生前的長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使成的可能性將更小。

疑點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在光緒死去的當天,曾從慈禧太后的寢宮儀鸞殿,很快傳出懿旨,立溥儀為嗣皇帝,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如果我們將視線再向前推移,那麼就會發現,溥儀是在光緒臨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親王府被接進宮的。載灃也是在同一天,被封為攝政王的。

細想起來,這裡面似乎大有文章。究竟誰下的命令,誰讓這樣做的呢?

慈禧太后。

諭旨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布的,但其內容卻是在傳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這是在為光緒的死做準備。

顯然,慈禧太后已經知道,光緒很快就會死去。

光緒皇帝的死,是清末最大的一樁歷史疑案

由於時間距今較近,人們又將其中的蹊蹺,與清代歷史上皇帝死因之懸案,以及當朝的政治背景聯繫在一起,因而眾說紛紜。

一些比較有影響的書籍是這樣描述的。

《清稗類鈔》中講:慈禧太后感到自己的病已經無法醫治,於是密令親信太監,扼斃光緒。太后不願意看到在她死後,光緒帝重掌大權。

《崇陵傳信錄》載:光緒帝聽到太后病重的消息,面帶喜色。慈禧知道此事後,咬牙切齒地說:「我不能死在你的前面。」

末代皇帝溥儀,後來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未對光緒被害死的說法,予以堅決否認。他寫到:「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只是因為用了一劑葯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葯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據內務府某大臣的一位後人告訴我:光緒帝死前,不過是一般的感冒,他看過那些藥方,脈象極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還看到他像好人一樣,……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

上述的記載,一致認為,光緒皇帝的死,與政治有關。光緒是被害死的。

下毒手的人都被認為是光緒生前的宿敵。或稱慈禧,或謂太監李蓮英,也有說是袁世凱的。他們都害怕在慈禧太后死後,光緒作為皇帝,重新掌權。

不過,人們議論最多的,仍是慈禧太后。

慈禧最後的政治安排

儘管光緒三十四年時,皇帝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並且自年初患病起,就沒有痊癒過,但是種種的跡象表明,這時的病情還不至於導致光緒突然去世。

另外,從光緒的「脈案」所反映,病人的結核病尚未到達最嚴重的程度,「脈案」中沒有任何「吐血」的記載。

當然,光緒死前幾天的「脈案」,將皇帝的病情描述得很嚴重,甚至達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今天的一些研究者,則據此認為,光緒純屬正常死亡。

但是不要忘記,光緒的整個治療過程,全部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當時朝廷任命奕劻主持皇帝的治病事宜。為皇帝診視治病的大夫,都必須經由弈劻的選定,未經批准,不論是誰推薦的醫生,或是太醫院的大夫,都不得進入瀛台光緒寢宮。醫生開出的處方,也必由奕劻過目。

奕劻這時正是慈禧太后最得力的親信大臣。試想,如果要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偽造「脈案」,或者寫出違背事實的「脈案」,那實在是很容易的事情。

還有一件事值得深思。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清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全國發布了兩道諭旨:

其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其二,授載灃為攝政王。

諭旨頒布之日,正是光緒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死前的兩天。反映出兩個問題。

第一,頒布諭旨時,慈禧太后的病情已經極為嚴重,她的生命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而且,慈禧本人也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如果不是這樣,慈禧太后大可不必匆匆對後事做出安排。因為,當天光緒還發布了一道要各地督撫為他本人舉薦名醫的命令。從各種徵兆看,皇帝不會很快死去。

第二,頒布諭旨時,慈禧太后就已經知道,光緒一定死在自己的前面。換句話說,慈禧這時已經決定,她要看著光緒死去。

道理很明白。如果光緒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後面,那麼,令溥儀進宮及載灃為攝政王的諭旨,就等於一紙空文。因為在慈禧太后死後,光緒肯定要改變這個並非出於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政治安排。

關於這一點,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清楚。解決的辦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叫可能改變這個決定的人,死在做決定的人的前面。

事實上,依據慈禧太后的性格和為人,她早就打算這麼做了。「戊戌政變」之後,就想置光緒於死地。慈禧痛恨光緒曾要發兵圍頤和園,並要將她囚禁。但是光緒畢竟是大清國的皇帝,同一般的政敵不一樣。政變後,光緒剛剛從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內外,以至國際上的強烈反響。如果皇帝又突然去世,勢必要引發更大的社會動亂。投鼠忌器,她不得不隱忍一下。

以後慈禧又多次想方設法廢掉光緒的帝位,但依然受到來自各方面阻力而未果。

眼下年邁的身體已經病入膏肓,慈禧太后已經沒有什麼再可顧慮的了。

這位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臨終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結束,而給了政敵光緒以勝利的機會,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張。如果是這樣,慈禧太后將死不瞑目。

權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遠扮演勝利者的角色。

光緒死後次日,已經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個決定:

嗣後,一切軍國政事,均由監國攝政王裁定。

交出在手中已掌握了半個世紀的權力。

數小時後,這位令人生畏的老人撒手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甲午戰敗是光緒的責任嗎?而當時慈禧又在忙什麼?
電視劇最著名的幾個妃子格格的真實面貌,有的很醜有的卻很美
光緒帝是怎麼死的?如果光緒不死,中國歷史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光緒的棺材都被盜走,但盜墓賊就是沒發現他手裡握著的寶貝!
末代皇帝的弟弟,光緒皇帝的親侄子,此人一去中國再無王爺!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