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母親大人育兒語錄集注三四:兒子

母親大人育兒語錄集注三四:兒子

兒子,要不你也留個大奔頭

這是母親大人偶然跟我說起的一句話。那個時候,我也才十幾歲,對個人外在形象並不太在意,更何況,喜歡打球,什麼髮型擱到頭上,一場球打下來,估計也就不成樣子了。青春年少時,還趕時髦,留過一些時日的長髮,記得那時候,最長的頭髮可以拉到下巴了;鬍子也留過,從小鬍子到大鬍子,現在每天刮鬍子。頭髮偶然用過那一兩次髮膠,像是戴上了鋼盔,十分難受,如果不是因為特殊的需要,從來沒有想過要打。當然,我也並不是反對別人去做頭髮,個人興趣愛好不同。所以,這幾十年來最後養成了一個習慣,髮型求簡單,易清洗,乾淨就行。如果有什麼夢想的話,就是希望年老了,有機會將五冉長須留起,將滿頭白髮留起,看看有沒有神仙樣子,也想看看有沒有關公那般的美髯-----

母親大人當年為何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呢?主要是因為,那時候所謂的幹部的派頭就是那樣的。尤其是那時候,有幾位老幹部以及供銷社、糧站、醫院的一些幹部都是留著這樣的頭。所謂的大奔頭,就是頭髮都往後梳著,上面上了油,亮亮的,再穿上中山裝,背著手,一步一步走來,的確是很有官相,很有派頭。要說這個派頭的來由,首先和當時老一輩領導人的髮型很像,很顯然是全社會受了他們的影響。審美潮流,不是跟明星,或者說當時的領導人就是明星。至於為何叫大奔,還是我叫錯了,或者是母親大人叫錯了,我說不上原因。但是,和我們現在說的大奔一點關係應該都沒有。我們現在的大奔是指賓士,如果硬要扯上關係的話,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由於髮型中的頭髮都是往後梳理的,看起來想一個人在奔跑中,頭髮被吹往後的樣子,並由此與賓士聯繫上了。這也權當一個笑話!

後來港台電影傳到大陸,其中也出現了這樣的形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萬梓良。不過,這裡面官樣已不重要,代之的是各式個性人物形象。

附圖:

1、

2、

3、

萬梓良的形象留給大陸人最多的不是良善形象,而是黑社會老大的形象。好在母親大人並不看這些電影電視劇,所以並不在意。如果當時她老人家能夠看到,大概不會勸我也留這個髮型。母親後來還特地為我買了一件中山裝,可惜,一開始是捨不得穿,後來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打球,根本沒有辦法穿。再後來,我就發現我自己的個人味道和中山裝實在是不匹配。母親後來大概也是發現了,再說,後來時代變了,流行的東西也出現了。從喇叭褲到牛仔褲,從不接受,議論紛紛,到視若無睹,再到習慣成自然----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今日時新,明日已落伍,剛剛一閃亮,在亮瞎人眼的瞬間成為舊物----

母親大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喜歡而強制性的讓我去做,只是給了我一個建議,一個暗示,如果我喜歡,原意去做,當然母親大人也開心;可是如果我不喜歡,母親大人就不會勉強我去做。說話的口吻,就是一個商量,裡面帶著她的審美趣味。她很想把她的兒子打扮成她心目中希望的男孩子的樣子,但是卻絕不因為這一點,而讓兒子不開心。對母親大人來說,兒子高高興興成長起來才是最最重要的。

母親大人最終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但是母親大人並沒有因此而遺憾什麼,因為兒子的選擇就是她最後的選擇,兒子的願望才是她最後的最重要的願望----現在很多為人父母的,把自己的愛好與願望強加給孩子,美其名曰愛,其實孩子對他來說可能就是實現他自己願望與理想的一個工具。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自有他想做的事情,如果他的觀念可以與父母合,當然是兩全其美,可是如果不一樣,父母就要成全其孩子,因為成全孩子才是真正的成全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勿強加於人。即便這個人是你的孩子!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能夠幫父母實現美好願望, 「成其志」,也才做到了真正的孝!

對待父母,從「色難」到「成其志」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附錄: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鮑鵬山先生文章:

二十四孝圖》中,與孔子弟子有關的就有三位:子路百里負米,曾參嚙齒痛心,閔損蘆衣順母,都不算過分。過分的絕不屬於孔子。

子路原來家裡很窮,自己吃糠咽菜,但是跑100多里以外背米給父母吃,這個不算過分。

曾參,在《二十四孝圖》里所講的孝順的故事,就是曾參在外,家裡來了人,那時沒手機,曾參的母親想著怎麼把兒子叫回來呢,就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頭,那邊曾參心靈感應了,就趕緊趕回來了。母子之間有心靈感應,這個也挺好,沒有過分的地方。

閔子騫母親去世以後,他父親又給他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孩子,一家三個孩子。他的繼母給自己的兩個孩子穿的是棉衣,給閔子騫穿的是什麼?衣服瓤子是蘆花,閔子騫凍得瑟瑟發抖。他的父親發現這個秘密後,很氣憤,要把這個繼母給趕走。閔子騫說:「母親走了,三個兒子都要受苦。母親在,最多一個兒子受苦。」父親聽了閔子騫的話,就沒有休妻。而閔子騫的繼母也被閔子騫感動,改變了對他的態度。這個也不算過分,並且很是感人。

孔子周遊列國,留下妻子亓官氏和唯一的兒子孔鯉在魯國相依為命,母子情深。後來,母親去世了,孔鯉守喪,那時孔子還沒有回國,第二年孔子才回來,卻已不能再見老妻一面。孔鯉對母親感情特別深,守喪期過了,他還在那兒哭。有一天,孔子聽到有人在哭,就問:「誰在哭啊?」別人告訴他:「是伯魚在哭他的母親。」孔子就去對孔鯉說:「太過分了,沒必要了,喪期已經過了,你應該回歸正常生活了,你天天這麼哭哭啼啼的算什麼事啊?」

孔鯉聽到父親這樣的話,也就不再哭了。

可見,在孔子的眼裡,即使對於母親的哀悼之情,也要適可而止。《說苑·辨物》上有這樣一則:

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孔子並不願意因為極端的孝順,厚葬父母,導致子女生活艱難!

《孝經·諫爭章》中曾經記有曾子對孔子的問:「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的回答是:「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終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荀子·子道》記有魯哀公對孔子的問:「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難怪荀子宣稱:「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這才是真正儒家的大義!

鮑鵬山,男,1963年3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員。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申請支邊,至青海教育學院(即今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潛心研究先秦諸子數十年,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研究,出版《寂寞聖哲》、《論語新讀》、《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先秦諸子十二講》、《說孔子》、《中國文學史品讀》等十餘部著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育兒路上的四個「最佳時間」,聰明父母看過來!
2歲4個月寶寶怎樣養?萌豆育兒1
育兒路上的民間講究,你信過哪些
網紅兒科醫生崔玉濤分享的17個科學育兒知識,絕對有你想問的!
孩子的這3種行為,決定了他長大後有沒有出息!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