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令人失望的《哈佛中國史》

令人失望的《哈佛中國史》

令人失望的哈佛中國史

文/陳遠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到王熙鳳時是在第三回:

黛玉剛進賈府,正和賈母等談論著自己的體弱多病和吃藥等事,「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

這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我讀《哈佛中國史》,也是如此:先是在圈子裡聽說有這麼一本書要出版,然後是在東方書評上讀到葛兆光先生的推薦序,然後,讀到了這套書。

在《紅樓夢》里,王熙鳳的出場和其後來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而《哈佛中國史》卻令人失望。

不得不說,葛兆光先生的長序寫的非常好,但這篇長序,與其說是針對這本書,不如說是葛先生《宅茲中國》一書思路的延續,以及葛先生對於「什麼是中國」這一話題的持續延續。沒有這套書,葛先生的序依舊精彩,但少了葛先生的序,這套書卻會大為失色。即使如此,作為一套六卷本的叢書,每一本都把葛先生的序放在書前,不免有讓讀者百花錢的感覺,誰會每次都把葛先生的序都讀一遍呢?

這套書的優點,已經有諸多方家從各角度闡述,我來說說這套書的缺點。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史並非我的研究領域,我的閱讀感受,只代表一個普通讀者的看法。

葛兆光先生在序言中對這套書的評價,集中於「世界中的中國史」這一角度,如果這一系列確實能沿著這個角度敘述,不失為給人啟迪之書,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角度在通篇的敘述中,並不明顯。以唐朝卷為例,這一卷題為「世界性的帝國」,但是對唐帝國與「外域」的關聯的敘述,卻如蜻蜓點水。而對於「外域」對其發展起了非常重要影響的清朝,本書對於「大清國」與外界的關係也沒有足夠的關注。

第二個問題,是對於中國歷史內部發展的政治史邏輯的敘述過少。即使這套書的編者和作者們都強調自己是「異域之眼」,也不能掩蓋這個缺失。中國史的敘述過去一直著重於政治史的脈絡,其實很有道理,不管作者們是有意還是無意,忽略了中國史發展的自身的內在邏輯,也就難以理解中國在世界位置。在這方面,馬勇先生在研究晚清史時,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典範。費正清那一代的漢學家們對於中國史的構建,也是建立在其對於中國內部發展瞭然於心的基礎上,不管我們對於費的觀點是否認同,對於這一點卻不得不承認。縱觀《哈佛中國史》,我們卻看不到這一點,就好像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沒有什麼了解,卻迫不及待的要說「我認為如何如何」,難免給人下車伊始就大發議論的感覺。

第三,作為一個系列的叢書,其內在邏輯和體例應該具有某種一致性,如果說「外域之眼」勉強可以說是這套書的內在邏輯,但是在敘述體例上更像是每個作者自說自話,比如,在南北朝卷作者注意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這在我看來是一個亮點,但是唐朝卷的作者對於唐朝的書法發展卻隻字不提,而清朝卷的作者也沒有提到清朝的乾嘉學派。

第四,這套被譽為「黃金標準」的多卷中國史,聲稱「代表50年來世界中國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其他卷我不敢多說,但是至少清代卷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至少,在關於1911年那場革命的敘述中,有些學者的卓越創建被忽略了。而在我看來,這套書最能體現學術視野和創建的,恰恰是清朝卷和秦漢卷。

其他的,諸如明朝卷,幾乎和一本志怪小說相類,在此就不多說了。

我注意到,這套書出版之後,幾乎分治每個朝代斷代史的中國史的學者都異口同聲的發表了讚詞,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寫下這些感受,並非存心與這些學者辯難,也不是認為此書一無是處,只是春秋責備賢者,關於此書,讚詞已多,不多我一個。

發起本號最重要的初衷是為了交流,從即日起,本號將在評論區設置「我愛問陳遠」欄目,在評論區留言註明「我愛問陳遠」並提出您的問題,話題不一定局限於本文,也不一定局限於歷史,我會在其中選擇一個進行回答,不一定盡如人意,但保證誠意滿滿,期待諸位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賣時光 的精彩文章:

百年人物行止錄(四)
陳遠:吾廬閑話
魏建功之子回憶父親:大學者編小字典
魏延的「反骨」
費孝通的兩個世界

TAG:拍賣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