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陸軍隨身攜帶的「保護傘」,未來將如何發展

中國陸軍隨身攜帶的「保護傘」,未來將如何發展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張亦隆

現代戰爭中,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躍升至地面部隊的主要威脅之一,所以野戰防空體系的建設對於一支陸軍的重要性是不需要刻意強調的。畢竟沒有足夠的野戰防空體系作為支撐,即使一支裝備有先進主戰坦克、步兵戰車並得到自行火炮掩護的陸軍部隊也是不堪一擊的,那麼作為現代陸軍強國,中國陸軍的野戰防空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伴隨防空系統未來將有什麼發展呢?

一、長期缺位的解放軍陸軍伴隨防空

伴隨防空是野戰防空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隨著二戰中快速機動作戰而發展起來的。顧名思義,伴隨防空指的是伴隨部隊一同行動的防空部/分隊,一般來說,在己方戰役/戰術地幅內行動時,通常會得到己方防空部隊的火力掩護,待遇好時天上還有戰鬥機群。但如果一旦展開進攻,在脫離己方防空掩護範圍後,那就是只能指望伴隨防空了。

在二戰中,因為伴隨防空體系的缺位,蘇聯紅軍在後期的進攻中經常被德國空軍打得灰頭土臉,甚至在1944年7月的利沃夫戰役中,蘇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中,有14%是因德機空襲而損失的,可見伴隨防空問題之嚴重。

ZSU-57-2型雙管57毫米自行高炮,圖片來源:俄羅斯國防部

而前蘇聯因受到蘇德戰爭的影響,直到1955年才列裝了第一代ZSU-57-2型雙管57毫米自行高射炮算是初步解決了伴隨防空問題。到了1960年代,隨著ZSU-23-4型四管23毫米自行高射炮和SA-9型地空導彈的列裝,蘇軍才真正的解決了團及以下分隊的野戰防空問題。

與之相比,我軍陸軍的野戰防空長期只能依賴仿製的37~100毫米牽引高射炮,這些高射炮中只有55/65/74式單/雙管37毫米高射炮可在牽引狀態下射擊空中目標,但這種射擊的效果說好聽的是驅離,說難聽點是嚇唬人,基本上不要指望有多高的命中率。其餘的牽引高射炮均不具備伴隨防空能力。事實上,當時我軍的步兵團只編製有9挺56/58式四管/雙管14.5毫米高射炮,其野戰防空能力和沒有區別不大,進入80年代後增編了10具「紅纓5」肩射地空導彈,其防空掩護能力與70年代的蘇軍摩步營相當。

74式37毫米雙管高射炮是在65式37毫米雙管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1974年設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圖片來源:中國陸軍

但隨著80年代北方強鄰開始裝備以米-24武裝直升機和蘇-25攻擊為代表的新一代低空突防戰機,我軍原有的防空掩護模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軍先後在師級裝備了「紅旗-61」和「紅旗-7」兩代近程防空武器,用PG87式雙管25毫米高射炮淘汰了團屬的14.5毫米高射機槍,配合原有的「紅纓5」肩射防空導彈,基本上達到了蘇軍60年代初摩步團的防空掩護能力,但伴隨防空缺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軍先後研製和裝備了88式、04A式和07式三代自行高射炮。客觀的說,這三型裝備中,88式雙管37毫米自行高射炮因性能落後,沒有大量列裝。而在87式雙管25毫米高射炮基礎上發展而來的04A式四管25毫米自行高射炮因不具備行時間射擊能力,只能採用交替掩護的方式,即使加掛了「紅纓6」防空導彈後,也只不過是解決了一個有沒有的問題,根本談不到好不好。

PGZ-07自行高炮是我國新一代35mm自行高炮,主要負擔部隊野戰防空,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真正解決了我軍野戰隊部伴隨防空問題的是國產07式雙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下文稱07式雙35自高),單純從火炮本身的技戰術性能來說,07式雙35自高是非常不錯的,該炮具備射速快、初速高、彈丸飛行時間短、毀傷能力強,可發射國產定距彈及「阿海德」等新式智能彈藥,有效斜距離達4千米,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並搭配有由3D相掃雷達、雷達/紅外/電視跟蹤器組成的複合跟蹤制導系統,放眼全世界也是一流水平。

但將它放到我軍合成旅的防空體系中,它仍是不完美的,因為它和與它搭檔的「紅旗17」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之間存在著和當年蘇軍相同的問題:火力脫節!

二、俄式伴隨防空體系之優勢

客觀的來說,就旅及旅以下分隊的伴隨防空能力來說,我軍目前仍略遜於俄羅斯陸軍,雖然我軍裝備的07式雙35自高在火炮性能上遠勝於「通古斯卡」彈炮合一武器上的2A38型雙管高射炮,但由於沒有配備防空導彈,所以07式雙35自高對於5千米以外目標的毀傷能力遠遜於「通古斯卡」彈炮合一武器系統上的9M311防空導彈,而這正是蘇俄摩步/坦克旅(團)屬野戰防空體系的優勢所在,即近程防空導彈搭配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並輔以肩射防空導彈,形成緊密銜接的三層防空火力網。

9K31(SA-9)是一種高機動低空短程紅外尋的地對空導彈系統。車載平台為BRDM-2兩棲輪式裝甲車。每輛發射車在炮塔兩側各配有一組雙聯9M31導彈,導彈密封包裝,圖片來源:前蘇聯國防部

二戰後直到1970年代,蘇軍在團屬防空武器裝備問題上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採用的都是近程防空導彈搭配自行高射炮,前者負責團戰術地幅內重要目標的防空,後者承擔團第一梯隊伴隨防空掩護任務。以1970年代典型的蘇軍摩步/坦克團屬防空連為例,下轄2個自行高射炮排和2個防空導彈排(蘇軍軍語稱為防空火箭排),共編有4輛ZSU-23-4型自行高射炮和4輛SA-9「燈籠褲」防空導彈,其射程為0.9~4.2千米,射高為0.03~3.5千米,可以有效的彌補ZSU-23-4射程近和彈丸威力不足的缺點,後用性能更好的SA-13「金花鼠」防空導彈淘汰了SA-9型,使其防空掩護範圍擴展至5千米。但在實際使用中,蘇軍發現了這對組合還是有很大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火力脫節!

蘇軍的條例條令規定,在衝擊前的火力準備階段,團防空連的近程導彈排要重點掩護團指揮所和火箭兵、炮兵陣地等重要目標,保障火力準備的順利進行。而自行高射炮則靠前部署在負責主攻的摩步/坦克營的後方400處,與營防空導彈排一起負責掩護準備衝擊的摩步/坦克營。而在衝擊開始後,自行高射炮分隊在第一梯隊營中行動,防空導彈排則在距前沿1~3公里的距離上跟進,營屬肩射防空導彈排則加入第一梯隊連後方200米處展開掩護。

9K22「通古斯卡」是一款由俄羅斯研發的炮彈合一履帶自行防空系統。旨在為己方的地面部隊提供全天候的防空力量,其主要目標用來打擊低空飛行直升機或反步兵,圖片來源:俄羅斯國防部

這種防空掩護模式在1960年代還是比較有效的,但是隨著美國AH-64「阿帕奇」和A-10一類的低空高速攻擊機的入役和空射反坦克導彈的射程提高到5~8公里以上,靠ZSU-23-4型和SA-7肩射防空導彈已經不能可靠的掩護第一梯隊的安全,而SA-13地空導彈雖然性能略好,但一方面它擔負著掩護團屬重要目標的重任不能輕易前出,另一方面,SA-13地空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5馬赫,最大射程5千米,除非與ZSU-23-4式自行高射炮混編否則並不能解決第一梯隊防空掩護弱的問題。

可從實際使用中來看,即使二者混編,由於需要涉及到目標分配和彈炮協同問題,效果也並不理想。最終蘇軍認識到要想提高自行高射炮的伴隨防空能力就必須堅定的走彈炮合一路線,所以在1970年代,圖拉儀器儀錶設計局就開始設計新一代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1982年2K22式「通古斯卡」彈炮合一武器系統正式定型裝備蘇軍,蘇軍伴隨防空步入了彈炮合一時代。

通古斯卡上搭載的9M311地空導彈,圖片來源:俄羅斯國防部

「通古斯卡」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的防空火力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9M311地空導彈,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最大射程8千米,最大射高3.5千米,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雖然因其採用「助推-無動力」的二級結構,在助推器脫離前(約飛行1.5千米)導彈只能處於直線無控飛行狀態,無作戰能力,但其總體殺傷概率仍達到了65%!而在導彈最小射程2.5千米以內時,由2門2A38型雙管火炮對目標進行射擊,據俄方資料稱,其毀傷概率高達60%。在後續改進的改進型號中,9M311-M1地空導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10千米。

「通古斯卡」的列裝,使得俄軍旅/團級的伴隨防空火力覆蓋範圍由原來的2.5~5千米擴展到8~10千米,保證了第一梯隊展開時可以獲得較炙可靠的防空掩護,而且還可以與旅內的SA-13和SA-15兩種地空導彈形成較為嚴密的多層防空火力網。

三、再次出現缺位的中國陸軍伴隨防空

反觀我軍新編成的合成旅在這方面卻有所欠缺,旅屬防空營由07式雙35毫米自高和「紅旗17」防空導彈構成,在防空兵力使用上與俄軍多少有些相似之處,「紅旗-17」擔任旅戰術地幅內重要目標的防空掩護任務,07式雙35自高則靠前部署,執行伴隨防空任務。從表面來看,與俄軍摩步/坦克旅差別不大,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和當年蘇軍一樣的問題:火力脫節。

紅旗-17防空導彈發射車,圖片來源:CCTV-7軍事報道截圖

如前所述,受到裝備和掩護目標位置的雙重限制,我軍合成旅的「紅旗-17」防空導彈應該不會過於靠前部署,其部署位置很可能與俄軍的「道爾」類似,這樣一來,靠前提供伴隨防空掩護的就只有07式雙35自高和「紅纓」系列肩射防空導彈了,這就意味著和當年的蘇軍一樣,我軍的合成營也面臨著「5千米困局」,在面對射程8千米以上的空射反坦克導彈或是空地導彈時會顯得尤為吃力。

靠防空自動化指揮系統協調指揮「紅旗-17」防空導彈來解決這一問題是不現實的,首先是由於部署位置相對靠後,即使發現了突然出現的敵方目標,等導彈射出時,敵機可能已經完成了攻擊,也就是說,為旅屬重要目標提供防空掩護和靠前部署為第一梯隊提供伴隨防空掩護這兩個任務是不可兼顧的,只能選擇一個,但實際上哪個重要還需要選擇嗎?

可如果「紅旗17」防空導彈的部署位置相對靠後,那麼第一梯隊合成營的作戰縱深就變得極為有限,因為「紅旗17」防空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2千米(參考俄制「道爾」),只要合成營離開其防空掩護範圍就有可能被敵空中力量的重創。除非將「紅旗-17」地空導彈分隊與07式雙35自高一同編入第一梯隊,但這樣一來會使合成旅本就有限的防空力量進一步分散,有可能給敵機偷襲旅屬重要目標的機會,造成更惡劣的後果。

從這個角度來說,為國產07式雙35自高配套一型類似9M311的防空導彈是提高我軍合成旅伴隨防空能力的有效手段。單純從戰技術角度來說,以我國的軍工實力,山寨9M311或是更新的57E6YE都不存在什麼技術難題,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導彈的制導體制問題。在07式雙35自高的基礎上加裝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是可行的,但並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種制導體制決定了在導彈命中目標前,需要雷達一直保持對其跟蹤和制導,不利於多目標交戰,即使是最新式的57E6YE防空導彈理論上也不過能同時攻擊4個目標。如果能換用小型主動雷達制導頭或是熱成像制導頭,將有效的提高導彈的多目標交戰能力,同時配合35毫米定距彈或「阿海德」等智能彈藥,可使一輛07式雙35自高對同一目標實施三次攔截,不僅提高了防空效能還在客觀上節約了寶貴的兵力。

採用DT-30「騎士」全地形車作為牽引車輛的「鎧甲」SA防空導彈系統,外觀上採用了雪地塗裝但沒有安裝2A38M防空炮。其搭載的57E6Ye防空導彈可以打擊1.2千米-20千米內的目標,射高為15米-15千米,圖片來源:俄羅斯國防部

更為重要的是,在07式雙35自高的基礎上研發的新一代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將有可能代替原旅屬防空營中的「紅旗-17」防空導彈,實現旅內的防空武器的制式化。根據俄軍的測試,同樣在機動中射擊空中目標,在成績相同的前提下,使用57E6YE防空導彈的「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消耗的導彈比「道爾」防空導彈少17%!考慮到57E6YE防空導彈的火力覆蓋範圍比「道爾」防空導彈還要遠出8千米,其性價比優勢將更為明顯。而且從武器裝備的戰技術效能來說,07式雙35自高配套的定距彈和「阿海德」彈藥均具備了攔截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配屬在旅戰術地幅內時,其防空攔截效能也要高於同一位置的「紅旗17」防空導彈。

從我軍合成旅的未來發展考慮,在07式雙35自高的基礎上研發新一代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也是有利的。我軍合成旅編製內的防空導彈火力覆蓋範圍只有12千米,不利於合成旅在脫離集團軍防空掩護範圍後獨立執行作戰任務。如果合成旅防空營用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淘汰07式雙35自高後,空出的位置有可能要由射程達40千米以上的中程防空導彈分隊來填補,這將使我軍合成旅的防空火力覆蓋範圍達到原蘇軍摩步師的水平,加之我軍在裝甲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的雙重優勢,將使我軍合成旅真正具備獨立抗衡敵軍一個摩步師的能力,這將賦予我軍合成旅空前的使用戰術靈活性,真正具備了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能力。

即使不編入中程防空導彈分隊,在合成旅防空營普及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後,可在原編製員額不變的前提下,使防空武器的數量增加至少一倍!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07式雙35自高的基礎上研製新一代彈炮合一系統將極大的提升我軍合成旅的野戰防空能力和獨立作戰能力,筆者期待著這一天儘快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每日軍情:美新型重型直升機發動機提升巨大 泰國首批28輛VT-4主戰坦克到貨
近距離拍攝中國護衛艦駛離倫敦:祖國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後盾
美新一代重型直升機發動機試驗完成,功重比提高80%
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模型清晰外觀「不經意」公開
中國一重要新戰機即將問世?近期隱身技術密集展示是前奏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