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年少時讀此詩,只通其字義,只知詩中著意描寫了詩人在空山深林中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王維捕捉到了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彷彿是用簡淡的筆墨,細緻入微地畫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令人神往。

如今若是以禪道佛語解讀此詩,又是一番新感觸。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你在乎的是空山,還是人語?

若是山中真的沒有人,又何來人語響呢?

雖眼觀空山,但耳聽人語,此時的王維如同凡夫,心無所定,仍未見性。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在一瞥之間,光影再次照進深林,鋪在了青苔上。那瞬間,萬物的亮度、濕度、顏色都發生了變化,大卡世界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生、不知不覺地滅,此時沒有時間的假象,沒有人與我的分別,剩下的是自性顯現。

相信王維在那一刻已經有所領悟,頓入空寂。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這詩里,有禪韻的深遠,這禪意,是王維寄於詩中畫境的靈魂。詩的妙處在於我們一讀再讀,又如何能完美準確地解讀筆者的內心呢?詩之不可解,渾如禪之不可說。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然中華五千年才人輩出,為何獨獨王維被稱以「詩佛」?

「詩佛」的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縱觀精通詩畫、工於音律的詩人王維的一生,佛之於他,或是宿命。在王維生活的時代中,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參禪悟理、學庄信道是王維一生在做的事情。《舊唐書》說他「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

王維少年時獨具聰穎,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而且工於草書隸書、嫻於絲竹音律、擅長繪畫,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他的名氣讓他過早地踏上仕途。

然而名利場上不會那麼詩情畫意,險惡、坎坷、不順、遭受貶謫的仕途之路讓他放棄了對宦官生涯的殷殷期盼。正是歷經了仕途上的繁華到幻滅,王維得以成「詩佛」。

王維是聰明的,他知道要在佛學中沐手清心,尋找般若。於是,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

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

他便與他的知心好友過著悠閑自、半官半隱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遠離塵世的清冷日子賦予了王維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當人間煙火氣息不再,當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當人與世間萬物共同進入了一種宗教的境界,王維的佛學修養則必然體現在了他是詩、畫中。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畫作《山居秋暝》

佛家講看破紅塵,就是說要放下對世間萬物的追求,把目光從塵世中解脫出來,達到無我、忘我的境界,最終得以修得超脫境界,心懷大千世界。

快節奏的生活往往壓得現代人喘不過氣,對物質的追求讓我們深陷在物慾的漩渦中不停旋轉,我們和世間的一切發生碰撞、衝突和糾結,所以我們身心疲憊、痛苦不堪。

我們潛心向佛,我們總是在問:如何得以解脫?何以到達「無欲無求」的境界?

然,尋求這個答案何嘗又不是另一種「欲」?

雖然我們無法像古人一樣隱居山林,然我們可以在塵世中減少自己的「欲」。

一首音樂、一杯茶,在鬧市中尋求內心的安靜;

一串佛珠、一本經書,在塵世中感受佛教藝術的魅力。

從佛教角度,重讀王維詩《鹿柴》

當你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時,當你領悟了佛家中的「照見五蘊皆空」時,即便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磨難,也能化逆緣為順緣,泰然處之。寧靜、和諧、澹泊、清遠,不遠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元閣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健康總運程,讓你明年平平安安,健康長壽!
2018狗年犯太歲的四大生肖感情是卿卿我我、電閃雷鳴還是何去何從?
一寸紫檀一寸金,佛度有緣人——檀香氤氳,因佛結緣
10月9日,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注意!這幾大生肖最值得深交,快看看你身邊有嗎?

TAG:慈元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