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領域大國博弈激烈,為什麼2030年被視作關鍵「賽點」

人工智慧領域大國博弈激烈,為什麼2030年被視作關鍵「賽點」

在人工智慧領域,雖然中美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相近,但是中國仍然需要提前考慮頂層設計和具體產能分布的問題。

人工智慧在當下引發了一波研究熱潮。日前,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與上海市大數據應用研究會聯合承辦的「大數據智庫與國家治理: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學科專場」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召開。來自各學科的專家學者就人工智慧對未來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機遇、風險與挑戰進行了深入討論。

人工智慧為何突然火了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原總參四部副部長郝葉力指出,大數據、人工智慧+網路安全的時代已經到來。人工智慧不是一個新事物,人類第一次提出人工智慧是在1956年。為什麼現在突然獲得爆髮式發展?一個原因在於,現在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已經和前20年完全不同了。它是高度的大規模並行計算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跳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讓人工智慧真正煥發出青春,真正提高了能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這是未來的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應對其帶來的國家治理問題,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國家治理的網路時代,我們應該直面挑戰,統籌布局,把中國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網路強國,把網路建設視為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應培禮表示,人工智慧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法律,引起法律教育、立法執法方面的變化。「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將「互聯網+法律」的大數據平台建設放在了重要位置,華東政法大學已設立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接下來將會在政治學研究院下設人工智慧實驗室,開始探索法律服務方面的人工智慧開發。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趙鼎新指出,大數據的作用是提高自身認知,其在國防、反恐方面的意義是無窮的。他認為,社會學跟政治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一刀切,而事實上,大數據是針對不同的變數,通過做取樣問卷調查得出小數據。因此,調查成功的經驗往往不是大數據,而是大數據里更有用的小數據。

中科院計算機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教授指出,計算機經常做一些跟產業有關的事情,但是真正做得好的,基本都跟生活有積極關係,比如,人臉識別等技術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但他認為,現實生活和數字生活不能一概而論。現實生活的原子、分子,包括現在的大分子,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但是在虛擬世界,人們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與物理世界有著本質的不同。他舉例說,ofo從來沒有做過自行車,但通過共享單車,一下子把快要倒閉的自行車廠都激活了。這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模式的變化,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化。很多人常常會問,為什麼上海出不了大互聯網公司?因為數字世界的生存法則跟現實是完全不同的,在它那裡數據就是「糧食」,你有沒有足夠的數據去餵養它,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機遇和優勢在哪裡

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汪偉民教授指出,人工智慧的應用是爆髮式的,帶來的收益很大,挑戰也很大。在大數據時代,國家安全邊界面臨失控的問題,但同時大數據也提供了更有效的應對手段。在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將主導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戰場,目前世界各大國都有在人工智慧時代爭奪技術高地的規劃。他認為,2030年是大國之間的下一輪戰略博弈的時間點,這也是中國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時期。在人工智慧領域,雖然中美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相近,但是中國仍然需要提前考慮頂層設計和具體產能分布的問題。與此同時,人工智慧發展也面臨著三個困境:倫理困境、法律困境和社會治理困境。而如何解決這些困境,將決定人工智慧發展的方向。人工智慧如果由弱人工智慧發展到了強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的時代,就會對社會治理造成非常大的挑戰。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以「人工智慧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為題,對中美人工智慧發展狀況進行了比較。他指出,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超過其它國家,形成新的單極霸權,比如其牢牢掌握晶元技術。但中國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也有諸多優勢,譬如中國最重要的優勢是擁有龐大而活躍的市場以及豐沛的人才儲備。此外,中國的共生論以及人本文化相較於西方的末世論以及超人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所以西方給出的答案往往是困惑的,而中國從傳統文化和自身實踐出發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人類文明才是控制機器人的鎮妖寶劍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劉擎教授以「新風險社會的治理困境」為題,提出了人工智慧給社會帶來的治理挑戰與困境。他認為,智能機器人再智能也只是一種機器。當前人工智慧的智力水平還比較低下,但一旦達到人類智能,人工智慧就會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和治理困境,傳統社會的風險是由自然環境帶來的,而現在的社會風險是人類自身帶來的。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引發了新安全困境、個人組織化治理的困境。例如,技術的進步導致社會分化、失業、技術歧視等問題。他以2016年美國大選因演算法使同質人群集結投票為例,指出人工智慧發展也會帶來政治極化問題。此外,在未來,因為人機互動的頻繁,將出現新的治理「殘疾」問題。治理可能會存在一些盲區,一些非數據化的社會問題要麼被遮蔽,要麼被忽視。對上述問題,必須給予足夠重視。

上海交通大學殷衛海教授表示,人工智慧是最為銳利強大的雙刃劍,它可能極大地提升人類文明,也可能成為人類文明最大的異化。他認為人工智慧在解決能源、環境、醫療等瓶頸問題上有重要的貢獻和價值,也將會對人類社會的就業、安全、心理健康、哲學、社會穩定這五個方面造成威脅,因此必須儘快建立發展戰略,完善法律法規政策。他指出,人工智慧終究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人類文明才是控制機器人的鎮妖寶劍。要想讓人工智慧成為人類歷史的劃時代之作,必須揭示理解人工智慧的本質、價值和威脅,建立起系統的強大的價值標準以及應對戰略。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王永全教授認為,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是相互交叉的技術領域,而當下人工智慧的爆發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犯罪預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利用數據的搜集和處理,犯罪預警系統已經能夠通過處理地區的數據,進而對某地區的犯罪進行預防。他也提到人工智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工智慧能夠促進犯罪預防技術手段的提升,另一方面,這些手段也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行不法活動。他還從法律規制上考慮了未來機器人犯罪的罪行量定的問題,指出人工智慧時代的犯罪預防,應該由原來早期的打擊向預防轉變,而且要利用大數據進行驅動和引導。

上海市網信辦政策法規處處長孫傑指出,大數據時代政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數據結構性的失衡,數字化公民和公共數據服務。在大數據時代,政府的社會服務工作中心從以前的公共服務向公共數據服務轉變。但是目前來自政府部門的數據資源開放度、關聯度、共享度是不夠的。為此,政府職能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轉變:機構設置綜合化,即進一步減少機構的設置數量,建立一個綜合部門進行綜合化管理;行政審批智能化,即審批鏈條內的每一個鏈條切成模塊,每個模塊之內設置一個類似問答的機制,每個模塊的材料可以實現自助服務,所有的審批流程都是機器進行;基於大數據思維的事前監管。數據安全將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他建議從加快戰略主數據儲備、數據安全防護和數據安全法治化三個層面發展大數據,從而進一步促進相關研究的細化,讓大數據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數據時代到底是什麼發生了改變?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海洋認為,最大的改變就是數據成為了資源。數據資源是對人類行為規律和特定偏好的體現,通過掌握人類海量數據並深度挖掘,得出個體的偏好,甚至知道人們想要幹什麼。而「數據+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完備的模式,推動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他指出,數據是非消耗性資源,具有共享的性質。但是,大量的數據搜集將面臨隱私問題,以至於進一步造成權力的轉移,使得獨角獸公司具有極強的數據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公關職能。同時,通過回顧全球治理規則的演變,他論證了數據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已經帶有全球競爭的色彩,其特性也將影響國家間的合作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題圖來源:東方IC欄目主編:王珍圖片編輯:邵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李晨范冰冰新片票房慘敗,製片人喊話抹黑者: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恆大金碧天下星光璀璨 兒童公益電影《世界上另一個我》國內首秀
大改造進行時,五角場華麗蛻變中!老楊浦說,它曾「默默無聞幾十年」?
延續中日關係正途,安倍要做三件事
想過被銀河、極光和2200萬顆星辰包圍嗎?自博館「星空之境」展讓你領略蒼穹之美

TAG: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