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會生氣么,會氣多久呢?

你會生氣么,會氣多久呢?

你會生氣么?

你會對什麼人生氣?

你會氣多久?

生氣後你會反思么?

反思之後你會更生氣么?

迎面而來的一堆問題可能會讓你應接不暇,那麼,讓我簡化一點:

你為什麼對你的愛人生氣么?

這一個經典問題。

我們可能會對很多人生氣,但是對別人生氣的頻率及程度遠不及對自己愛人的生氣。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生自己愛人的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會生氣。關於這個問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講過,生氣的本質是你的需要不能夠被有效的滿足,這個時候你很可能就會生氣。比如:當你期望回到家豐盛的飯菜落空時、當你紀念日滿懷著希望卻落空時、當你一身委屈傾訴卻落空時、當你。。。。。你生氣了。

但我們學過心理學,我們知道,在情緒與需要兩者並不是直接的關係,而是存在一個自我的解釋這個中介變數。這就是著名的認知ABC理論。

我們學過認知的ABC理論,我們知道讓我們生氣的其實不是事件A本身,更多是我們的事物的看法,即B,我們認為我們被忽視了、被遺忘了、被拋棄了,因此,產生了負性情緒即C。如果你意識不到是我們的認知導致了情緒,糾結於事件本身,那麼無論你做過多少痛徹心扉的反省,下一次面對同樣的事件,你仍然是重蹈覆轍。

我當然不是說不讓你生氣,讓你採用精神勝利法做縮頭烏龜,而只是希望你能認識到讓你生氣的究竟是合理的認知還是不合理的認知。

不合理的認知,即非理性認知方式(irrational, illogical personality)是以負性思維或不合邏輯的觀念來看待人或事物的一類個性特徵。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會將一般人認為正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壓力源,拿著雞毛當令箭,看不到光明,「一定,必須、應該」掛在嘴上,變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常見的不合理認知有以下幾種特點:

1、絕對化的要求:總是主觀、片面地看待事物,認定某件事必定會發生或必定不會發生,常用「必須」或「應該」等字眼。

如:

他是我的XXX,應該無條件的站在我這一邊。

我對他這麼好,他就應該對我好。

2、極端化思維又稱糟糕至極:認為任何事物都要按自己意願發展,否則就太糟了,甚至可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觀念常常與當事人要求絕對化有關係。

如:

事情變成這樣子,真的是糟透了,我絕對接受不了。

做什麼事情都不如意,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公平了。

3、過分概括化:評價事物喜歡以偏蓋全。對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一件事就認為一切都完了,應受處罰,故容易自責自罪,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焦慮抑鬱;對別人,如果別人有了差錯,就認為對方整個人很壞,一無是處,從而一味責怪別人。

如:

這件事情他能做一次,他就能做一百次。

一件事情做錯了,做再多好事也改變不了。

這些不合理的認知,你有沒有發現,在親密關係中特別容易出現?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把對方當成了我們自己,對方變成我們自己的延伸。一件事情,我不願意做,你去給我做,你不給我做,我就生氣。我連你都安排不動了,你這是在挑戰我的權威。

所以,夫妻的關係本身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遇到事情,雙方有商有量,這是相處解決問題之道。但如果一方就是持有了絕對化的思維方式,追求我贏你輸的結果,那麼,這種相處方式必定是以一方的忍讓來結束的。

有人說,夫妻就是互相忍讓。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忍讓換不來幸福,更確切的說換不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幸福。

如果在你的思維方式中,你發現了不合理認知的影子,也許是時候該發生改變了。當然,系統的變化還是要依靠系統的諮詢來完成。

但對於處於問題中心的我們自己,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開展自救。其中展開自救的方式,就是學會換位思考。這種換位思考,很重要的就是一點就是共情,那麼如何共情呢?我幫助大家提煉了幾個要點:

1、閉嘴:忍住反駁對方的衝動,衝動是魔鬼。

2、動情:我能理解你的情緒,你現在一定很生氣。

3、惜因:因為我做了什麼事情(將事情講述一遍),所以你很生氣。

4、解困:你看如果這樣的話,我做什麼能夠補救呢?你看這樣做行不行?

5、傾心:這個待到對方情緒緩和後,再將自己的感受與對方進行分享。

我將這五點進一步的用諧音的方式提煉為:罪情因困心。意指罪惡的情緒因為困於我們的內心而形成。

希望對你有用!

任濱海,山東淄博人,大學心理學教師,興趣:讀書、旅遊、思考!

授課:《心理健康的維護》、《壓力的疏解》、《優秀員工的塑造》、《親子關係的培養》、《我要的愛——婚姻》、《課程教學設計》等,歡迎約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海聽心 的精彩文章:

婚姻的維繫靠什麼——夫妻的相處之道!

TAG:臨海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