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壓力太大 醫生也患抑鬱症

壓力太大 醫生也患抑鬱症

本報記者 李盈 楊興波 攝影報道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當今社會,精神健康已經開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精神健康出了問題也要找醫生。」然而,醫生群體的精神健康,卻一直是個被忽視的問題。

9月21日,山東一位年輕醫生自殺,留下遺言:「下輩子不再做醫生。」報道分析,這位年輕醫生的自殺就與工作壓力太大有關。

相關研究顯示,臨床醫生與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一般群體差。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身科主任畢斌介紹,醫生群體是精神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之一,醫患關係、工作壓力、職業上升壓力等,是影響醫生群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他建議,醫生群體應該提高這方面的意識,「覺得心理壓力大的時候,主動尋求幫助;在進行常規體檢時,最好增加心理健康檢查項目。」

壓力太大,心情糟糕 醫生也易患上抑鬱症

曾菲皺著眉,坐在醫院門診大廳的銀白色合金鋼椅上,等待叫號。她穿一條黑色長裙,妝容精緻,捲髮披散在肩上。等得時間有點久,她細高的鞋跟無聊地在地上有節奏地打響。

她很少有這樣的體驗。平日里,她是坐在診室里的那個人。她在一家三甲醫院當內科醫生,每天從早到晚被病人圍著,嘴巴不停地說話。在診室,她每天穿著白大褂,從來沒有時間化妝,更不穿高跟鞋。

直到不久前,她感覺自己病了,「壓力太大,心情糟糕,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曾菲才想到來省二醫看身心科門診。她被診斷為輕度抑鬱症。

據畢斌的觀察,醫生群體中,跟曾菲情況類似的醫生不少,但是很少有醫生願意主動來求醫。他介紹,相關研究顯示,在我國,醫生群體的心裡健康狀況較一般群體差。「對於醫生來說,身體其它方面覺得不舒服,可能會主動找同事去看看。可是,精神健康出了問題,就很少有人願意求助。他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因為精神壓力大,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常態。」

吳洋的情況比曾菲更糟糕,不久前,他被診斷為焦慮症和抑鬱症,住進了省二醫。吳洋是一所綜合醫院的行政人員,醫學專業畢業的他,正在準備考執業醫生資格證。

雖然沒有在一線工作,但是作為醫院的行政人員,吳洋也有很大的工作壓力。吳洋所在的醫院,剛剛成立不久,很多行政事務沒有理順,全院的行政人員只有三個人,他和同事們經常要加班。「有時候,從早到晚12個小時都要對著電腦寫材料。到了最後,看到電腦上的字都噁心。」

新醫院剛剛成立,他告誡自己,做事一定不能出錯,一份材料要反覆檢查兩三次。他每天就埋在一摞一摞的材料里,跟文字鬥爭。久而久之,他的性情開始變得急躁。有一次,發現一份重要材料錯了一個標點,他急得當著同事的面扇自己耳光。

回到家,沒人敢惹他。「他是個炸藥包,我和他媽媽跟他說話都要小心翼翼,一句不對勁就爆炸。」吳洋的妻子說。為了避免衝突,吳洋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就想一個人待著,特別怕吵、怕鬧。」吳洋說,有時候,他也覺得自己這樣很不好,1歲多的兒子,他基本上沒怎麼管過,連抱都很少抱,「可是沒辦法。」

作為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吳洋意識到自己是精神健康出了問題。可是,他一直不願意去看。「覺得不好。」這次住進省二醫進行治療,完全是出於偶然。

不久前,吳洋作為醫院的骨幹青年,被送到省二醫進行職業培訓。培訓過程中,他又開始焦慮。「課堂上我就發現,老師講的東西我跟不上。」他說。剛到省二醫的第一天,他就悄悄給妻子打電話,說想回家。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下,他才主動找到畢斌,做了檢查,然後入院治療。「他的情況算是比較嚴重的,如果繼續下去,說不定會威脅生命。」吳洋的主治醫生說。

精神亞健康,身累心累 醫生應該主動尋求幫助

畢斌介紹,對於醫生群體的精神健康狀況的關注和研究,目前還並不普遍。醫生群體的精神健康狀況也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調查統計數據。不過,在畢斌看來,「很多醫生的精神健康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

國慶假期最後一天,劉欣終於可以休息一天。晚上,她做好晚飯,等著丈夫回家,「怎麼也是過節,起碼一起吃頓飯慶祝下。」可是,丈夫一進門,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進了卧室。「我不吃了,太累,先睡會兒。」

劉欣和丈夫同在一家縣級醫院做臨床醫生。醫生是輪班制,她和丈夫很少有機會輪班時間一致。通常都是她走了,丈夫回來。這一天,她好不容易休息一天,想跟丈夫一起吃頓飯,可是丈夫並不領情。雖然生氣,劉欣也理解丈夫。「他白天搶救個病人,一直沒得空休息。」劉欣說,她有時候會想,多虧自己也是醫生,不然他和丈夫可能早就離婚了。

可是,理解並不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她和丈夫在家裡很少有交流,「如果不是剛剛出生的兒子,家裡就死氣沉沉的。」她說,「在醫院跟病人說話說得太多,回家真的不想多說一個字。所以,我們都很少吵架,吵架太費神。」

劉欣的丈夫是內科醫生,面對的大多是中老年病人。他需要非常耐心地給病人們解釋用藥事項。「有時候一個病人要說上一二十分鐘。」這樣的醫囑,他每天不知道要重複多少遍。工作之前,劉欣的丈夫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可是,當了這麼多年醫生,劉欣發現,丈夫在工作中的脾氣變好了。「你不能吼病人啊,有氣也要咽回去。現在的醫患關係這麼脆弱,醫生必須要忍。」

劉欣是一名管床醫生。她形容,每天上班像打仗一樣,「收病人的速度要快,反應也要快。有時候一天要收十幾個病人,收完病人又要寫病歷,連飯都顧不上吃,下班都到了夜裡一兩點。」

而下班後,也並不能輕鬆。「白天在醫院收的病人病情輕還好,如果收了重症病人,下班也要提心弔膽。隨時看著手機,病人一有什麼情況,立馬往醫院跑。」她搖搖頭嘆氣,「真累,身累,心累。」

為了職業未來,偶爾有空閑,她還要看書學習,準備各種專業考試。「完全沒有時間娛樂,肯定會非常的壓抑。」

有時候,忙了一整天,一個人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常常會覺得,「生活真的沒什麼意思。」她感嘆,醫生是一個付出跟回報不成正比的職業,「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既然當初選擇了這一行,就這麼做下去吧!」劉欣說,雖然自己和丈夫只有30歲出頭,可是她覺得他們的心理已經老到五六十歲了。「我們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了吧!」

為了緩解壓力,劉欣和她的同事們會去購物。「買衣服,就會開心。」然而,開心只有那麼一會兒,一到上班時間,各種煩躁壓抑,就又找上門來。

劉欣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醫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畢斌認為,「醫生群體是精神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之一,醫患環境、工作壓力、職業上升壓力等,是影響醫生群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醫務人員的精神健康,關係到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更直接關係到醫療質量和水平。

畢斌建議,醫務人員的精神健康應該受到重視,「醫生覺得自己壓力大,要主動尋求幫助。多給自己一些休閑娛樂的時間,緩解壓力。同時,醫院在為醫生做常規體檢的時候,還可以增加心理檢查項目。對醫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早發現,早治療。」他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涅槃重生」
關注精神健康,你離抑鬱有多遠?
產後得了抑鬱症,婆婆奪走孩子,趕我出門,我卻對她千恩萬謝!
每周鍛煉一小時能夠有效預防抑鬱症
病痛孿生兄弟:抑鬱症與慢性疼痛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