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見過的文物就不存在?有些文物,即使見了,您也不相信它的存在

沒見過的文物就不存在?有些文物,即使見了,您也不相信它的存在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宋史》有記載,原文是這樣:「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故事出自官修史書,一般來說,是不會存在太多爭議的。

可是,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作客山東衛視《我是先生》,為觀眾傾情表演自己的歷史課堂,聲稱自己所做的事業「就是去偽存真,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哪怕歷史真相併不是那麼美好」,同為節目嘉賓的收藏大家馬未都提出了不同看法。

馬未都說:歷史並沒有絕對的真相,相較於追究歷史真相,教師更應該教給學生的是歷史存在的道理,即正確的歷史觀比歷史細節更為重要!

插一句,馬未都雖然在收藏界赫赫有名,但真實學歷只上了小學四年級,趙冬梅教授卻是北大博士生出身。

所以,趙博士顯然不能認同老馬的話。

由是,老馬訕訕一笑,隨口拋出一個問題:司馬光砸缸是不是歷史真實?

老馬提的這個問題,在趙博士看來,的確是小學四年級層次的問題,所以,笑了,親昵地稱老馬是「馬同學」,為了展示自己的博學,故意不提《宋史》的記載,而提了一本宋人筆記《墨庄漫錄》,說《墨庄漫錄》早就記錄有這故事了,所以,這故事當然是真的。

老馬詭異地笑了,隨即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司馬光是用什麼砸的缸,是石頭?為什麼不是鋤頭?

趙博士臉上還在笑,笑「馬同學」鑽牛角尖,笑無理取鬧。

但是,老馬的臉突然一變,非常嚴肅地斷言:司馬光砸缸並非歷史真相,因為從文物證史的角度說,宋朝尚沒有能力燒出可以淹沒一人(直徑約一米左右)的大缸!

趙博士花容失色,猛然意識到自己太低估這個小學四年級層次的問題了,倉皇四顧,胡亂說了一些圓場的話,黯然告退。

但是,一石擊起千層浪。

關於「司馬光砸缸」是否屬歷史事實問題,引起了網上一片熱議。

其中,比較有分量的人物,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於賡哲、北大博士熊長雲、知名文化學者吳鉤等等都站出來討論此事了。

於賡哲和趙冬梅一樣,都上過央視《百家講壇》說教,學識淵博。他說:「有關馬未都所說宋代燒不出能淹死小孩的瓮,螺旋真理在知乎已經有回答,請看宋代壁畫摹本。那個瓮淹死小孩沒問題。另外,杭州白馬巷南宋製藥作坊出土過口徑1米,深0.8米的水缸;宋代窯址的釉缸普遍都在50厘米口徑×50厘米深度以上。揚州唐城在灶台遺址邊出土過深達1米的大缸。如此簡單的問題。」

吳鉤則說:「馬未都先生已經不是第一次將他未看到的出土文物認定為不存在。他曾斷定:『中國所有的木工工具中,刨子出現得最晚,……沒有證據證明16世紀以前中國人使用過刨子,沒有刨子就沒法平木。』他說錯了,今人已在一艘宋元沉船中發現了平推刨子實物。」

熊長雲說的比較小心謹慎,他說:「根據《宋史》,司馬光砸的是『瓮』不是『缸』。缸是敞口,瓮是小口,形制不同,小孩若身高不夠,的確很難施救。這正解釋了司馬光不撈人直接砸瓮的合理性。馬未都是古器物專家,以後世訛傳的『缸』,去質疑『司馬光砸缸』此事之不真,顯然入了『累層古史』的『瓮』。」

……

事後,老馬似乎也有幾分懊惱,專門錄視頻發布來解釋此事,他說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缸的體型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漸張開。由於應力向外,所以很難燒制。而瓮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燒制時應力向內,沒有後來的缸堅固。說「司馬光砸缸」是缸瓮不分和順口訛成的。

的確,燒瓮比燒缸容易多了,尤其是陶瓮。

1973年,曹家泊鄉宋代遺址曾出土一宋白瓷大瓮,通高90.6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37厘米,腹徑85厘米; 2004年濟南縣西巷出有大型宋代陶瓮現身,瓮的底徑超過了60厘米;金沙遺址博物館也收藏有一隻反映古蜀王國文明大型陶瓮,高61.5厘米、口徑33.5厘米、腹徑67厘米、底徑28厘米的大陶瓮;宋代磁州窯燒制的大陶瓮實物更是屢見不鮮。

而《宋史》中關於裝載人、覆蓋人的瓮也見於《岳飛傳》和《牟子才》。

眾所周知,大英雄岳飛出生尚未滿月,黃河水泛濫,家鄉發生洪災,是其母抱其坐一瓮中得以身免的。

可以看得出,老馬在《我是先生》節目中對趙博士的反駁是有些衝動和草率了。

如吳鉤所說「馬未都先生已經不是第一次將他未看到的出土文物認定為不存在」,把自己沒看見過的就認為不存在,這是很狹隘、很可笑的。

實際上,中國古代黑科技中,有很多就算您親眼看到了,還是不敢相信它們的存在的。

比如說,山西晉祠的鐵人,就是其中一例。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始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歷代都有補充修建。

晉祠會仙橋金人台四角各立一個「護祠金人」,為生鐵鑄成,高約七尺。

西南隅的那尊是北宋紹聖四年(1097)鑄造(其餘三尊為後代補鑄),該鐵人造型雄健英武,鎧甲鮮明,胸腹膝腿等處鑄有清晰的文字,全身無鑄造披縫,露天放置,經歷了近900年的風霜雨雪,仍晶瑩明亮,永不生不銹,被譽為最早的「不鏽鋼」。

對於金人的歷史,有五種版本解釋:

一、《晉祠志》中記,鐵人是善男信女為祈求「風調雨順」而集資鑄造的。

二、傳說是村民為預防水患,集資立金神以鎮水的。

三、西北隅鐵人身上有銘文,說是鑄「護祠金人」,並作為聖母侍衛的。

四、晉陽為中國北疆邊陲重鎮,百姓鑄鐵人以寄託神靈武士保衛故鄉。

五、金兵佔領太原並虜去宋朝二帝,築此台慶賀勝利,故名「金人台」。

與宋紹聖年間鑄造的鐵人相比,後代補鑄的其他三尊明顯體現出了鑄造手藝的差距,長年風侵雨蝕下,銹跡斑斑。

專家分析,宋代鐵人之所以不生鏽是因為裡面含有鎳鉻等成分,但宋人究竟是怎麼鍛治的,至今仍是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沙龍 的精彩文章:

大清最後一位馬上提刀建功的王爺,威風八面,卻死農家少年之手
此人寫反詩,僅二十八字,鼓起數十萬人造反,其本人卻接受了招安
太平天國悍將,橫貫六省,震懾京畿,死後身世成謎,至今尚無定論
別被《三國演義》給騙了,失街亭後,馬謖並未投案領罪,也未被誅
「燕然未勒歸無計」並非文人的臆想,《封燕然山銘》石刻已被發現

TAG:歷史大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