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雁南飛的季節,無比懷念赤壁隨陽山裡的秋收!

大雁南飛的季節,無比懷念赤壁隨陽山裡的秋收!

雁南飛,憶秋收

/陳泉辛

每年農曆的九月份,正是大山裡層林盡染,枝頭紅葉翩翩的季節。偶爾聽流行歌手刀郎那充滿磁性的歌聲:「雁南飛 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這一首歌是拍攝於1979年,由斯琴高娃主演的電影《歸心似箭》的主題曲,是李俊導演親自寫的一首抒情的歌曲。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我想了八十年代,想起了一些關於我童年的故鄉的事情。於是,帶著對故鄉的眷戀,我回了一趟老家。遊走於鄉間的田壟,只看見田野的水稻已經收割,草叢中秋蟲唧唧,密林上空,抬頭偶見一群大雁目標一致地向南飛,它們排成整整齊齊的人字形,在天空嘹亮地叫著,好像在莊嚴地宣告:秋天來了。這時有農人在山間的梯田裡刨紅薯,一幅鄉間特有的勞動場景,極富詩情畫意,把我的思緒帶回到十幾年前的秋收季節。

一季水稻,待到立秋之後,水稻、玉米、豆類等單季作物都成熟了,等待著農人揮鐮收割。其它菜園裡面的冬瓜、南瓜、紅辣椒也相繼被採摘入庫了,剩下的農事就是挖紅薯了。在赤壁隨陽老家,由於山林多,耕地少,糧食不夠吃,山裡人就把稻穀和紅薯當做主糧。每年種一季稻穀,插一季紅薯,有勞動力的大戶人家,還會見縫插針,在空地上播種一季冬小麥,如此春播秋收,循環往複,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熬過來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裡土地肥沃,土質鬆軟,非常適合種植紅薯。山裡的紅薯不僅個兒大,水分足,單季產量也非常高,而且這種農作物從不挑土壤,在任何土質情況下,都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聽年邁的老父親講,他說在過去的大饑荒年代,紅薯山裡人賴以果腹的主糧。因此,人們把紅薯當作命根子一樣看待。那些年,山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大面積種植紅薯,現在看來是有一定原因的我的故鄉在鄂南林區,那裡山高林密,全年的氣溫偏低。因此,山裡人每年只種植。因為在過去,山裡人靠天吃飯,每年種一季稻穀,種一季紅薯,如果稻穀歉收,就用紅薯來彌補口糧的不足,免得挨饑荒。

童年時代,我記憶最深的是每年的霜降過後,老虎岩的一些山地里的紅薯就徹底成熟了,這就意味著山裡的大秋收就開始了。挖紅薯是所有的農活中比較辛苦的事情,持續時間比其他農作物的收割要長。每年的這個季節,來自北方的大雁紛紛往南飛,村子裡的男女老少就在這個節點,一齊上陣,婦女拿著槍擔、鐮刀,到地里把紅薯藤蔓從根部整齊收割了,放在田埂上晒乾水分,挑回家來,當做冬天餵豬的豬食了。做完這一切準備工作,男人們就得赤膊上陣,一個個扛著挖鋤、挑著土篼或者是籮筐,沿著狹窄而蜿蜒的山路,一溜小跑來到梯田的紅薯地里,吐了口唾沫星子,搓揉著結滿老繭的雙手,掄起挖鋤,一畦畦的紅薯,在富有經驗的大人們準確的落鋤下,被一窩窩刨出來,連著幾根稀稀拉拉的紅薯茬,拎起來抖落黏貼在紅薯身上的沙土,往紅薯堆里扔,這些剛剛出土的紅薯,大的一窩兒結著有七八個,小的也有兩三個,挨挨擠擠。紅薯的品種有多樣,我們山裡人把帶紅瓤的叫做紅心薯,把帶白瓤的叫做「廣東薯」,其中「廣東紅薯的產量最多,一畝地產上千斤也是比較常見的。在我們家,父親力氣大,把紅薯刨出來之後,全部扔到一起,我和媽媽把紅薯帶出來的泥土擦拭乾凈,然後一一碼放在土篼或者籮筐里,看著堆成小山似的果實,一家人感到特別開心。緊接著,我們把紅薯挑回家裡,晾在院子裡面,待紅薯表層的水分散發之後,儲存於柴火房的地窖里,需要吃的時候,人就用木梯下到地窖里,隨時取用。

每年的秋天,故鄉是特別豐盈的,大山也特別的慷慨,你看呀!那一畦畦的紅薯被我們刨完後,父親開始驅牛犁地,在犁鏵翻過的地方,一些刨剩下的紅薯重新被翻了出來,我和姐姐們則緊緊跟在父親後面撿,一個上午也能撿幾十斤。在過去缺糧的年代,它可是我們賴以果腹的口糧呀!撿完掩埋在新翻土壤下面的紅薯,我累得躺在田埂上的雜草叢中,仰面朝天,金風送爽,碧空澄澈,沒有什麼任意悠遊的雲彩在穹蒼上,只有那秋天的使者,一群群的大雁南飛,彼此鳴叫著從群山飛掠而過……老黃牛在地里覓食著零零落落的紅薯茬兒,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此時,故鄉的群山、天空、雁群、老黃牛、梯田……構成了一副美輪美奐的田園秋收圖,令人心醉。

大雁南飛之時,便是山裡豐收之日,也是各種各樣的紅薯宴隆重擺上人們餐桌的時候。故鄉有民諺云:「隨陽有三寶,竹筍、臘肉、廣東薯」。紅薯全身是寶,紅薯茬可以喂牛,藤蔓和紅薯葉用來餵豬,深埋在地下的果實可以製作成紅薯粉、紅薯丸子、粑坨、紅薯糕、薯片等等美食。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山村裡還沒有電燈,家家戶戶入夜就開始點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婦女們用鍘刀把紅薯藤蔓一把把的切成段,然後裝在籮筐里,待天氣晴好時,放在禾場上的竹簟上晒乾,以備寒冬臘月山裡扯不到豬草的時候,用來餵豬。

山裡人最擅長利用紅薯做零食,小時候農村經濟欠發達,孩子們不到縣城的百貨商店也很難賣到可口的零食,但是,山裡人懂得就地取材,把紅薯洗乾淨,煮熟,切片。把一個個鮮活的紅薯做成了孩子們都愛吃的紅薯糕,放在火塘上的灶鍋炒熟,香氣四溢。在農閑時節圍爐夜話的時候,拿來款待客人或者犒勞自己,其樂融融。

故鄉的美食與秋天有關,自然而然與那非常靈性的鳥兒秋雁有關。記得童年的每一個深秋的夜晚,總有那不知疲倦的大雁列著長隊,鳴叫著從陳彩麟村子上空飛過……此時,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伙房裡的大灶台上熱氣騰騰的,人們根據對每一種食材的了解,開始準備農曆新年的招待客人的美食。

鄰村的堂姐夫金海哥是線紅薯粉的好把式,為人熱心腸,每年都有農戶請他幫工。在生產隊隊長家裡,只見他先將紅薯粉倒進一隻偌大的木盆內,再適量放一點研成細末的明礬,再用山泉水細細拌勻,接著用手使勁揉捏。然後,放在一個木瓢做成的漏斗裡面,細細的粉絲像極了一條條透明細線,從漏斗的細小的孔隙里漏出,落在底下的大鍋里,灶膛里山柴火勢很旺,灶鍋里開水咕嚕咕嚕的翻滾著,粉絲漏到大鍋里,立即就變成晶瑩透亮的粉條。大人們趕緊用長長的竹筷趕緊把剛剛凝固的粉絲撈起來,用籮筐挑到禾場上的長竹竿上晾曬。半夜時分,人們做完這一切,便開始和家裡人一起分享成果了。老臘肉燉薯粉條是山裡的一道知名美食,每當這個時候,人們把紅薯粉條和老臘肉一起放在鼎罐裡面燉煮,末了再放些蔥、蒜苗和胡椒粉等佐料,做一鍋熱乎乎的臘肉粉條湯,味道十分鮮美。大人和小孩圍坐在火塘邊,端著碗吃得酣暢淋漓,一連吃幾海碗都不嫌多。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進行改革開放,山裡人的日子紅火了,人們漸漸地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許多山裡人外出經商或者打工,家家戶戶建起了樓房,部分村民家裡購買了轎車和電腦。紅薯也只有少數有勞力的家庭栽種了一些,山裡人過去的口糧,一下子變成稀有難得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每年引得一些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城裡人開車過來購買嘗鮮,成了饋贈親友的土特產。

如今,離開故鄉二十幾年了,每當秋季來臨,偶爾聽到大雁的叫聲從天空傳來,我便想起了故鄉鄂南隨陽山區熱火朝天的秋收,勾起了我對故鄉濃濃的思念。

本文刊發表於2017年《楚天聲屏報·咸寧周刊》。

陳泉辛簡介

陳泉辛,1972年生,湖北赤壁人,高級諮詢師,湖北省青年聯合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迄今為止,在《詩刊》《中華詩詞》《飛天》《延河》《詩林》《詩潮》《朔方》《星星詩刊》《邊疆文學》《海外文摘》《散文選刊》《散文百家》《中華辭賦》《岷峨詩稿》《中國鐵路文藝》《陝西文學》《叄花》《長江文藝》《中國鄉土文學》《世界漢詩》《江河文學》《長江叢刊》《揚子江詩刊》《人民長江報》《中國建設報》《中國建材報》《中國旅遊報》《中國楹聯報》《西藏日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深圳特區報》《大河健康報》《湖北作家》等全國120多家國家、省、市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600多篇。獲得湖北省作家協會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作品入選《中華詩詞家名典》《中國精短散文1949-2015》《湖北詩歌現場》《當代中華詩詞庫》《中華詩詞·湖北卷》等多個選本,有部分作品被網易、新浪網、搜狐網和新華網等國家權威性媒體選載。著有《陳泉辛詩選》《返璞歸真集》《海雲齋吟稿》等詩詞集及散文集。

歡迎關注東湖國學論壇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湖國學論壇 的精彩文章:

TAG:東湖國學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