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茹振鋼:不斷突破「天花板」,讓中國小麥育種技術領先世界

茹振鋼:不斷突破「天花板」,讓中國小麥育種技術領先世界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庄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上百項耀眼光環的背後,是一個「抬頭滿臉土、低頭兩腳泥」的花甲老人。黨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即將從金色的麥田走向金色的北京人民大會堂。

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茹振鋼在人工氣候實驗室查看小麥長勢。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茹振鋼是享譽全國的百農系列小麥的「總工程師」。他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播種面積佔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1/10, 累計推廣近3億畝,增產小麥121.1億公斤,增產效益達300億元,被譽為「黃淮第一麥」,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為了掌握麥苗抗凍性、抗寒性的第一手資料,三九嚴寒他裹著軍大衣,蹲在無遮無攔寒風肆虐的麥子地里,查看苗情,選優去劣,一蹲就是一晌;為了摸透麥子耐高溫、耐乾旱的習性,夏日酷暑,他頭頂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對小麥品系逐個篩查;為確保科研數據的完整準確,幾十畝的實驗小麥,他一株株手工脫粒,一干就是個把月……長年奔走在田野中的茹振鋼變得又黑又瘦。「抬頭滿臉塵,低頭兩腳泥」是人們給他最貼切的描述。看著他如醉如痴的憨態,農民們讚歎:「繡花也不過如此!這樣的專家真少見!」

茹振鋼(圖左一)

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矮抗58、百農418……茹振鋼將小麥產量從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600斤、800斤、1000斤、1300斤……「矮抗58」的優良品性已經使黃淮地區的小麥產量達到了很高水平,如何突破「百尺竿頭」的「瓶頸」,進一步提高產量呢?

他說,高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弱光,低緯度地區的小麥耐強光,把「高低緯度」地區的小麥進行重新「組裝」,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幾經努力,「百農4199」這種高光效小麥新品種終於培育成功。跟普通小麥相比,新品種的穗光效提高了近40%,葉片的光合作用也提高了10%以上。2016年5月,在修武縣15畝高產公關示範田,百農4199畝產高達822.9公斤!

為了給糧食生產儲備新成果,他又向「世界100年、中國60年」沒有攻克的難題——BNS型雜交小麥發起「衝鋒」,終於選育出具有「不育徹底、轉換徹底」穩定育性特徵的BNS型小麥溫敏雄性不育系。

目前已成功配製出4個雜交小麥強優勢組合,經過大面積試種,均表現出高產、穩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特點。2016年,其中的一個組合在河南修武縣實現畝產898公斤,為我國小麥增產儲備了更先進的品種和技術。

茹振鋼不僅成就了一批世界領先的育種技術,也為育種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種子」。他帶領的小麥科技創新團隊擁有38名農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甚至材料工程學等專業的中、高級人才,打造了一支帶動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科研主力軍。他無償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奉獻給科研團隊和實驗室建設;他義務籌集100多萬元作為青年教師創新基金;拿出自己的130萬科研獎勵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拿出幾十萬元個人收入資助貧困學生……

去年在雜交小麥研究的衝刺時刻,學校考慮到茹振鋼科研任務繁重,沒再給他安排教學課程。他一夜沒睡,跑到主管領導那裡堅決要求給他安排課程。他說:「不讓我站在三尺講台跟年輕學生交流,正如不讓我到田間地頭去傾聽農民朋友的心聲,我會很快失去科研的養分,『枯萎』的。」 在他的心裡,小麥和學生一樣重!

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張召忠:當俄羅斯的S-400和美國的「薩德」在沙特相遇,中東看來要變天啊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的「老鐵」@科技日報
導師獲諾貝爾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科學之路,惟信念堅定與砥礪前行
因為這個新發現,40年無抗結核新葯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