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查德·諾獎·奧斯卡·塞勒

理查德·諾獎·奧斯卡·塞勒

本文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姚瑤、曹澤熙

當地時間10月9日午間,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Richard H. Thaler成為今年得主,獲獎理由是Thaler對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

「Thaler的貢獻在於讓經濟學更為人性。」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委員Peter Gardenfors在網路直播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曾入選具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先導意義的「引文桂冠經濟學獎」的塞勒終於榮膺諾貝爾獎。可是,他的學術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一路走來有不少質疑和批評,但卻最終憑藉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摘得經濟學界的最高獎項。

Thaler還曾在獲得獲得2016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空頭》客串過,在電影中,他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中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並非「優等生」的諾獎得主

塞勒希望能探索人類不合乎經濟理性假定的各種行為,他提出的行為經濟學也改變了社會科學。

理查德·塞勒

在塞勒的學術生涯中,他長年被視為學術叛徒──而且情況頗為嚴重,有些影響深遠的論文當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曾有學者指出,塞勒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博士論文提出不少想法與作法,如今廣獲英美政府(與全球各國)採用,但是當時他的指導教授羅森倒不太看好他:「我們先前對他沒多少期待。」

當塞勒取得聲譽卓著的芝加哥大學教職時,諾貝爾獎得主、同時也是芝大經濟學教授莫頓?米勒(Merton Howard Miller)相當不滿,他被問到為何沒擋下人事任命案時說:「每代人都會犯下自己的過錯。」法律經濟學的奠基者暨聯邦法官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某次旁聽塞勒的演講,最後卻大吼:「你們根本完全違反科學!」場面一度相當難堪。

經過了30多年,行為經濟學已經從當初一小撮人所熱衷的「歪門邪道」(這是塞勒自己的說法),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有許多學者前仆後繼為這個學門建立起更紮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塞勒亦在2015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過去,包括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經濟學大師都坐過這個位子,他曾多次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

塞勒非常頑皮,並且清楚洞悉人性的弱點,他認為「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們從結果來看,雖屬不當行為,卻也無比理性。

塞勒博士的造反有理,雖然他自己承認懶惰且不擅數學,對哲學議題不太有耐性,但是他觀察力相當敏銳,可以憑實際觀察獲得可貴洞見。

研究「常人乾的蠢事」

論文被引用達年度之冠

塞勒把調查結果給指導教授羅森看,羅森叫他別再浪費時間,但是他仍沉迷於這個議題。

根據塞勒最後提出的論證,人們對這兩題的不同答案反映出「稟賦效應」,此為當今行為經濟學的核心:

同一樣東西,自己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高,別人才有時會覺得價值較低。如果要你放棄一項權利(例如免於冒生命危險的權利),你要求的報酬會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錢購買這項權利,你肯花的金額則少得多。稟賦效應隨處可見,包括馬克杯、糖果、彩票、舒適環境(例如乾淨的空氣),還有各式各樣的法律保障。

塞勒開始搜集反常現象,最後列出他所謂的「清單」。這份清單反映理性經濟人(經濟學家常討論的一個虛構物種)與真實人類(我們這個物種)之間的差異。

舉例來說,丈夫在聖誕節收到了太太送的克什米爾昂貴羊毛衫。他當時曾經在店裡看過,但是狠不下心購買。不過既然是禮物,他就很高興地收下了。然而,這對夫妻的所有財產都是共有的,兩人都沒有可以自行支配的金錢來源!

你付了1000美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兩個月後卻罹患了網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過你還是忍著痛繼續打,因為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但是當朋友邀請你到另一個球場免費打球,你會因為手肘疼痛而婉拒。

然而,塞勒不知道這份清單有何用處,畢竟「常人乾的蠢事」不是上得了檯面的學術論文標題。

1976年,塞勒與指導教授一起去加州參加研討會,遇到一位名叫費施霍夫的年輕心理學家,對方跟他提起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這兩位在經濟學界罕有人知的心理學家。塞勒拜讀了他們的論文,裡頭詳細整理出不符傳統經濟理論預測的各種現象,他讀到了之後「心跳開始加快,彷佛正經歷一場拉鋸賽的最後幾分鐘。我只花了30分鐘就從頭到尾讀完這篇論文,但我的生命自此徹底改變。」

重點是,康納曼和特維斯基並未宣稱人類是「不理性的」。恰好相反,他們極力主張我們的經驗法則通常運作良好,經驗法則只是偶爾失靈,結果導致系統性誤差。

塞勒與持懷疑態度的經濟學家爭論這套見解,一而再遇到對方提出他口中的「看不見的手」。

基本上,傳統經濟學家的論點認為,即使個人會犯錯,競爭市場與看不見的手仍會解決問題,最終修正錯誤。但是塞勒說,這些經濟學家即使用上雙手,依然無法讓這個理論變得完備。「看不見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否則他們沒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場將人類轉化為理性主體的結論。」他確實知道以複雜的經濟理論來看,由於市場壓力之故,即使個人不理性,價錢可能終將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認為「這套說法確實聽似合理,甚至還挺有說服力。但它恰巧是錯的。」

1980年,塞勒發表第一篇行為經濟學的論文,標題為「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大幅採用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論點,強調稟賦效應,卻屢遭大型期刊退稿,後來才獲一份名為《經濟行為暨組織期刊》的新刊物採用。如今,這篇論文是他極常獲引用的論文,目前引用次數高達4096次,在2014年居於首位。塞勒從此開始往前飛奔,寫下一系列論文,根據列表闡述真實人類與理性經濟人的差異,其中許多篇躋身經典,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

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新得主

他讓經濟學更人性

Thaler生於1945年,1974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Robert P. Gwinn金融和行為科學教授。Thaler的研究領域主要為行為經濟和金融學,以及個體決策的心理學過程,處於經濟和心理學的交叉領域,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先鋒經濟學家」

綜觀Thaler的研究會發現,他挑戰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前提即理性的經濟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他認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實際都是容易犯錯、存在偏見的個體,所做出的決定可能是非理性的,與假設的標準理性模型存在差距。

Thaler和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Cass R. Sunstein合著的《助推:我們如何做出最佳選擇》(Nudge)為2008年全球最暢銷書籍,主要探討的是經濟中的個體往往深陷難以計數的偏見和非理性中,作出荒謬的決策,兩位作者建議政府應該用「助推」的手段幫助民眾做出優佳決策。

比如,政府頒布法令禁止人們食用垃圾食品不算助推,把低價的新鮮水果便捷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主動地選擇健康食品,這才是真正的助推。政府需要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對政策進行優化設計,引導人們在教育、投資、衛生保健、抵押貸款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做出讓人們更健康、更富有、更快樂的決策,對社會乃至全球很有助益的選擇。

《助推》書摘:我們應該看到,表面上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行為。

一個屢試不爽的法則便是『做大事也要拘小節』。細節問題之所以能夠影響大局,在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細節往往能夠使用戶的注意力向某個特定的方向轉移。

關於這一點的一個經典例子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的男洗手間,裡面的每個小便池內側都雕刻有一隻黑色的蒼蠅。男性在方便時似乎總苦於找不到一個可供瞄準的靶子,因此常常搞得四周一片狼藉,而他們一旦發現了一個目標,便會專攻那一點,從而提高了準確性,並減少了飛濺。想出這個點子的埃達凱布默介紹說:『這提高了男性行動的精確度。男性一看到蒼蠅,便會產生瞄準的衝動。』埃達凱布默是一名經濟學家,他主持了史基浦機場的擴建。結果發現,小便池上的蒼蠅使飛濺量降低了80%。」

Thaler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贏者的詛咒-經濟生活中的悖論與反常現象》,「贏者的詛咒」現象經常會出現在拍賣市場中,即拍賣的奪標者往往並不能實現預期的收益,甚至會遭受損失。

該書探討了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各種反常現象,例如,「為什麼在某次拍賣中所謂的贏家卻變成了實際上的輸家——因為他們花費了太多錢,而遭受到「贏者的詛咒」;為什麼有些賭徒輸了一整天,卻在希望渺茫的最後一局孤注一擲;為什麼購物者寧肯在一件家電上省錢,卻不願在另一件類似的電器上花同樣少的錢」,也就是經濟主體的實際選擇及行為與基於自利經濟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設的一般經濟學理論所作預測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現的主流經濟學理論辯護對這些系統性不一致現象的解釋力卻非常有限。

書中對博弈論、勞動力市場的行業工資差異、拍賣市場、人類的偏好和選擇、金融市場、博彩市場等領域表現出的合作現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義、人類在儲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在2015年出版的作品《「錯誤」的行為》當中,通過家族理財、電視競猜節目和Uber公司等案例,試圖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在日漸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決定。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買財富 的精彩文章:

說投資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重要!買大私募好還是小私募好呢
高毅資產邱國鷺談「影響股價漲跌最重要的兩點」

TAG:好買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