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提議設「熊孩子」專用車廂,你怎麼看?
我們可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不問自取亂拿東西,坐電梯的時候亂按樓層,不經同意翻別人的東西...這些正是所謂的「熊孩子」。
最近,「熊孩子們」被名嘴孟非「盯」上了!
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
看來,孟非經歷了一場「熱熱鬧鬧」的高鐵之旅,飽受「熊孩子」的困擾。這惹怒了孟非,所以才公然發微博討伐「熊孩子」和「熊家長」。
孩子的吵鬧聲有時候確實比較刺耳,當他們高興地大叫時,那聲音可以說是「震耳欲聾」,他們的哭聲也會讓人感到撕心裂肺。
那麼關於孟非對「熊孩子」的這個反應,我們應該怎麼看?
小路從孩子、家長、社會這3個角度來談一談這件事!
孩子只是孩子
高鐵是公眾場合,每個人都有責任保持安靜,盡量不打擾別人。旅途勞累,孩子發出噪音確實招人煩,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對於較小的孩子,他們對一些事情的認知尚不充分,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的表達出來,這是小孩子純真的地方。對於較大的孩子,他們表現出的吵鬧行為,可能是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或因感冒發燒而引起的情緒暴躁。
所以,不要對「熊孩子」有偏見,
無視孩子的生理特徵和成長規律。
家長教育的缺失
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的行為,也是家長教育不周的表現。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對社會中的行為規範尚不能理解和實施,家長在教育時會比較費勁,所以,我們會接收嬰幼兒的噪音。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他們能夠聽懂家長說的話,對社會行為也有一定的認知,導致他們哭鬧的原因往往是家長的嬌慣和教育方式的錯誤。
所以,要重視家庭教育,
對孩子的社會道德進行規範。
社會的認知與責任
社會對公民的道德行為有規範和制約作用。作為社會中一員的學校,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關鍵作用,教書育人是學校的責任。學校不只是學習理論的地方,也是培養人類道德的地方。現在的學校應該多增加道德方面的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有什麼權利,應該承擔什麼義務。
所以,學校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孟非因為「熊孩子」的煩擾說的這番話,可能帶有情緒。但作為有著3000多萬微博粉絲的公共人物,微博上的每一句發言都可能引起輿論效應,情緒化的意見一旦發表,可能會造成輿論場的撕裂,也會給公共秩序的治理造成干擾。
GIF/157K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我們對一些事情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時,並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而是從所謂的政治、大國等角度去談論,就像孟非所提到的讓中國去模仿西方國家設置母嬰專用車廂,這都是不正確的想法。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模式,都是在發展中摸索適合國家的發展方式。因此,我們對待一些這樣的行為,要充分的去理解,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在這批評和指責。
GIF/157K
家長們一定要教育好孩子,
讓孩子在公眾場合成為一個懂事的乖寶寶!


※大自然中蘊藏著數學知識!這本書告訴你真相!
※為什麼德國教育被廣為傳頌?因為他們讓孩子玩這個!
※換季時節,又到兒童患病高峰期,家長怎麼做?
TAG:啟路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