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如何打造一個智慧門店?

如何打造一個智慧門店?

假期過後,大街小巷的門店裡恢復到了往日的模樣,開始為接下來的雙十一做準備。這一兩年間線下購物的體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女性消費者看來尤甚,以往還要在專櫃悄悄記下貨號,回家在網店上比價,如今導購已經會主動告訴你天貓和京東哪裡的價格更便宜。

在歷經爭端之後,新零售這一概念似乎讓電商和線下門店和解了。隨之而來的則是門店2.0版本——智慧門店。

電商開設的線下店、App掃碼下單、用AR技術在鏡子上試妝……這些智慧門店彷彿把《回到未來》中的景象帶到了現實。傳說中的大數據營銷更讓所有產品越來越貼合消費者的心意。更重要的,從很多品牌公布的財報看來,智慧門店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盈利。

這麼一看,智慧門店好像是一劑靈藥,讓門店迎來了又一春。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在體驗、大數據、盈利這些概念背後,智慧門店真正的支點。

體驗的支點:智能硬體的附加價值

單純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來,智慧門店的新奇體驗是讓他們走出家門的主要原因。自然也就成了門店客流量的來源之一。

這些新奇的體驗大多來自種種智能硬體,比如馬克華菲推出的智能大屏:為商品配置類似於身份證的RFID,通過屏幕感測器感知到用戶試穿,在屏幕中同步呈現模特試穿效果、產品介紹、評價、推薦搭配等等。又比如耐克把和蘋果聯手打造的Nike+移植到了門店中,消費者可以穿著鞋子在跑步機、籃球場上運動,面前的大屏則會顯示出相關數據。

體驗背後,其實是智能硬體帶來的門店功能變革。就像Muji賣咖啡、商場引入各種IP展覽一樣,單純的購買行為,已經不足以讓人們走出家門。用良好的光線和可愛的布景滿足自拍需求、用刷臉支付、智能穿衣鏡等等產品的新奇功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其實導購的推銷未必會比穿衣鏡上的文字介紹更遜色,但後者可以給消費者提供在購物之外的附加價值。

其實這樣的模式哪有新零售所謂的「新」呢。幾年前在餐飲界,由海底撈帶頭掀起的肉麻式服務也是一樣的概念,在一個人們熟悉的場景里,用附加價值吸引流量。說到底,在體驗背後的支點,還是智能硬體技術的發展。相信在這一波以體感、AR為主的硬體風潮過去後,未來我們還會看到全息投影等等更加先進的技術進入門店中。

大數據營銷支點:數據連通對轉化能力的加持

提到大數據營銷,大部分人不會陌生。電商網站上的種種個性化推薦就是最典型的體現。但在線下智慧門店中,大數據營銷絕不僅僅是把電商平台上銷量靠前的產品擺在貨架上。

在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大數據之前,門店都是如何陳列商品的?顯然不是胡亂排放,實際上陳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受門店位置、季節、品牌定位等等多種元素影響。一些以過分追求細節的日本品牌,甚至會分析用戶在門店內的行走路線,以此來判斷陳列是否合理。

在過去有關陳列的數據分析往往由諮詢公司統一完成,屬於視覺營銷的範疇,除了大品牌或重點門店外,一些小品牌和邊緣化門店很少能有根據數據優化陳列的機會。同時當電商發展繁榮之後,門店顧客的動作越來越難以捉摸:我們很難了解到,顧客在店內徘徊很久卻沒能購買的原因是因為陳列不夠吸引人,還是去線上下單了。

而在智慧門店的大數據營銷中,重點不在於把線上的數據結果直接遷移到線下。而在於打通了門店和線上渠道之間的數據,結合兩端的運營經驗,再提供算力和線下感測器,讓門店可以清晰的看到陳列、會員體系、營銷活動等等每一個動作帶來的線上/線下客流和轉化率的變化。

女裝品牌拉夏貝爾就曾在照顧說明書中寫到,將重金打造新零售信息系統,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會員管理系統,以此完善會員畫像、支付數據等等。在卡西歐位於杭州湖濱銀泰的智慧門店也提出過,運營半年後有近10%的消費者在離店之後於天貓下單。

盈利能力的支點:從供應鏈到成本把控

目前品牌們集體對智慧門店表現出歡迎的姿態,顯然是因為能從中獲益不少。可仔細考慮,會發現建立智慧門店的成本並不低。

從大屏、掃碼、刷臉等等硬體/技術的引入,到系統的定製開發,再到繁複的數據處理等等,不得不說是一次昂貴的轉型。有些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智慧門店甚至還要從選址開始,把觸角伸到陌生的線下市場。究竟是這些動作真有如此之強的獲客能力,還是在零售業飛速發展之下不得不進行的轉型?

其實在很多品牌提出的依靠智慧門店盈利背後,與其說是獲得了更好的營銷能力,不如說是更好的把握了供應鏈,這一點在服裝類快消產品和生鮮品類中表現尤甚。

以耐克為例,以往常常出現電商節時線上店鋪售罄,線下庫存淤積。智慧門店對線上線下渠道的打通可以幫助庫存調配,同時依託天貓提供的物流能力,可以實現物流售後、線下提貨等等多種購物模式。

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等等主打生鮮產品的門店也是一樣,依靠線上線下雙渠道的鋪設和先進的物流經驗,保持產品的品質,最重要的,是從數量和高效的庫存周轉上降低成本。以此增強盈利能力,而非僅僅將智慧門店用於營銷引流之上。

不難發現,智慧門店在大數據、智能體驗等等魔幻概念的包裝下,本質還是引流、轉化、降低成本。實體行業的一個特徵就是,不管怎麼發展,總不會離開最起碼的商業邏輯。

說線下門店獲得了電商、互聯網的賦能變成了智慧門店,似乎有些有失公允。線下門店銷售從來不是止步不前,一開始引入供銷系統、到後來的O2O、再到今天的智慧門店,線下門店一直都在以積極的姿態和整個零售產業一起變化。

在變革之中,如今的智慧門店也只是一個雛形,也一定會和收款機一樣成為未來線下門店的標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企業似乎都想把金融作為變現方式,是好是壞?
觀眾說無聊,參展方說賺錢難,漫展到底怎麼了?
攜程做出「緊急整改」;iPhone 8 第十爆
阿里雲棲大會即將舉行;共享雨傘有傘獲3000萬元天使融資
矽谷碼農也為房價愁,巨頭公司無奈爭相造城留人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