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寧:女性科學家在哪裡

顏寧:女性科學家在哪裡

「我見過10位比我年輕出色的女科學工作者,但是沒有一個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這使我常常會問,我們的女性科學家在哪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在10月7日於東華大學舉行的第八屆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上發問。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與管理學院院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方新也指出,社會的「性別平等」並沒有完全達成,這也影響了女性科學家的成長。

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高學歷畢業者中,女性佔50.2%,首次超過男性高等教育畢業者;到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52.7%,在畢業的研究生中,女性佔51.4%。女性科學工作者人數約6300萬,佔總科學人口的40%以上。中科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王志珍表示,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來越多,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不過,我國有高級職稱的女科學家只佔25.7%。在2015年新增的131位兩院院士中,共有12位女性,達到9.16%,是比例最高的一次。近年來有關部門正在聯手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2011年,女性申請「女科學家基金」的年齡限制從35歲提高到40歲,中國科協也開設了中國年輕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獎項,並且將原先年齡的上限從40歲提高到了45歲。

不過,許多調查顯示,女性科學工作者的地位並沒有達到和男性平等。

例如,從2005年開始,中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就作了一系列專門針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調查。這份對於5000位女科學家和2000位女博士的調查顯示,「女科學家需要的能力」中,除了有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能力,應用多種技術、裝備、現代工具的能力等和男性科學家同樣的能力,還要有超越社會對女性價值定位的能力。

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女科技工作者、女企業家代表參加了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本次論壇。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數據也同樣證實了性別平等並未達成。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不平等無處不在,女性科學工作者的比例仍然不夠高,更導致了現實中不平等的存在。」中日韓女科學家論壇的發起者之一、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韓東大學教授、梨花女子大學名譽教授Heisook Lee舉例說,她在使用人工智慧的翻譯軟體,發現這些軟體每次遇到中性的首席執行官、醫生這類詞時,都會使用代詞「他」。本該男女區別對待的一些科技創新設計,如3D列印設備、汽車,甚至藥物等也並不考慮女性需求。「研究早已證明,藥物對女性的副作用與對男性的副作用完全不同,但在研製時並未考慮。1997年-2000年期間,美國市場共有10種藥物被撤出,其中有8種藥物是因為對女性嚴重的副作用才撤回的。」

日本女子大學教授Akane Miyazaki則稱,日本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有50%的科學工作者是女性,但是在一些工程領域,這一比例只有5%,在化工領域約為7%,女科學家的「剪刀差」非常明顯。

對此,方新表示,在中國,學生時代男女比例差不多,但是越往後發展,高級職稱的男性佔比遠遠高於女性,到院士這一層面,女性只佔6%左右。從年齡來看,在30歲博士畢業起步時,男女比例基本一樣,40歲逐漸拉開差距,50歲以上差距越來越大。

在方新看來,女性的價值導向也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里,首先是個人的選擇,如婚姻、生育、職業經歷等,其次才是研究能力。認為家庭和事業要兼顧的女性遠遠超過這麼認為的男性。這既是為什麼在高層科學家中男性遠遠多於女性,也是為什麼女性的成長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的重要原因。」方新說,通常人們認為,女性在某些研究領域是有弱點的,但是從許多「傑出女性」的經歷來看,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兩性之間的弱點有多大差別。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新型男性節育技術或成為現實
微生物所正黏病毒科Thogotovirus屬病毒演化研究獲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揭示線性泛素鏈合成機制方面取得新成果
傷口癒合,只需不到60秒?
美疾控中心:美國40%癌症病例與超重肥胖有關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