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每人身上自帶一個「養胃穴」,不用可惜了!
很多慢性胃炎患者平時沒覺得有哪裡不舒服,但一受涼、飲食不當、壓力過大,或情緒不佳,胃痛、噁心等癥狀馬上就「現身」。《黃帝內經》提到「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提醒,想要脾胃聽話,平時就要把它伺候好,好好養胃。
指導醫生:廣東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李小燕
我們都知道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而中醫一貫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原則,下面讓李醫師介紹三個慢性胃炎的調養方法。
1、葯膳——毛桃薏米排骨湯
食材:五指毛桃100克,排骨2條,薏米100克,紅棗4個,生薑5片
調味料:鹽、胡椒粉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主要與外邪犯胃、飲食內傷、情志失調有關。
李醫師介紹,五指毛桃可以益氣健脾、補虛和胃,薏米健脾利濕,大棗補氣,胡椒、薑片溫中散寒,而排骨有潤腸胃、生津液的作用。
因此,毛桃薏米排骨湯特別適合脾氣虛患者食用,最好在起床後或空腹時服用。
2、按摩——足三里、腹部
敲擊、點按足三里
李醫師介紹,足三里是消化系統保健要穴。
患者採取坐姿,右手握拳,用拇指的指關節敲擊足三里穴100次;或用雙手拇指頂部由淺及深點按足三里50次,手法不妨重一些,直至出現酸、麻、脹感。
持續3-5分鐘後,胃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摩腹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自然呼吸;
雙手疊掌,男子左手掌心貼腹,右手在上,女子相反;
以肚臍為中心,男子先雙手順時針摩腹50圈,再逆時針摩腹50圈;女子則相反,先逆再順。
注意淺表摩腹,手法輕柔,不要帶動皮下組織。
3、艾灸——中脘、足三里
中脘穴位於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艾灸時,每次選2-3個穴位,點燃艾條,保持其離穴位約5公分,以感到溫暖不燙為宜,每次15分鐘,每天 1-2次,10天一個療程。
李醫師指出,艾灸時注意彈去艾灰,防止掉落燙傷皮膚。
TIPS:胃炎者少吃寒性水果、少喝綠茶
在中醫看來,慢性胃炎的患者脾陽偏虛,所以慢性胃炎患者要注意保護脾陽,平時少吃點寒性水果。廣東人喜歡喝茶,但最好不要長期喝綠茶,容易傷脾。
李醫師建議,不如改喝紅茶,因為紅茶性溫,和胃暖脾。但她也指出,脾胃病機複雜,若胃寒熱夾雜就要辯證醫治了。


※教你個包菜好吃的做法,保肝養胃,預防肝硬化,胃潰瘍!
※每天吃一點這些食物 輕鬆護胃養胃
※四款秋季養生效果最佳的養胃粥
※山藥的3種做法。補脾養胃好食材!
※這樣喝水最養胃!喝水養生記住這4個數
TAG:養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