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南宋、南明,為什麼南渡後的政權堅持的時間越來越短?
衣冠南渡,語出劉知己的《史通》:「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盪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華夏文明產生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但伴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和政局變遷,中國歷史上有3次大規模的人口、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史稱「衣冠南渡」。
第一次是晉末的永嘉之亂
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南朝宋
這是中原政權和華夏文明的首次南遷,也是中原漢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南遷。晉室南遷後,史稱「東晉」。
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取代晉朝建立宋朝,自此南方的政權宋、齊、梁、陳並稱「南朝」,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
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一統天下。
如果從宋朝算起,南朝堅持了169年,如果從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算起,南方政權堅持了272年。
第二次是宋末的靖康之亂
公元1127年,金國攻陷東京,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亡。
宋室南渡
同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承大宋皇位,史稱南宋,後以臨安為行在,這是中原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南遷,也稱「建炎南渡」。從南宋開始,江南地區取代中原成為了化纖文明的經濟文化中心。
從此中國金和宋南北對峙,公元1234年,元滅金。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一統天下。
從趙構南渡開始算起,南方政權堅持了152年。
第三次是明末的清廷入關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南京,崇禎自縊,隨後吳三桂帶清兵從山海關入主中原。
北方被清朝攻陷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史稱「南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衣冠南渡,然而也是堅持時間最短的南方政權。
南明本來是有希望中興的
如果算到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從緬甸捕殺,南明只有十八年。
如果算到公元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南明也僅僅39年。
為什麼隨著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政權能夠堅持的時間反而越來越短?
1、三次北人南下其實是不同的
第一次晉室南渡時北人在文化上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終東晉一朝掌控朝政的都是王、庾、謝、桓這些北方大族。整個南朝也只有建立的陳朝的陳霸先是南方本地人。
南方對北方人南下的接納是無法選擇的,而中原人的南下也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經濟文化正是在南朝時期開始了飛速發展。
華夏衣冠
第二次宋室南渡之前的北宋,北方依然是天下經濟文化中心,南方雖然崛起,但對中原士人的南下並不抵觸,這一次的南下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使南宋成為蒙古鐵騎下堅持最久的政權。
南明其實某種程度上很難稱之為衣冠南渡,因為時間太短,而且南方士人對北方人的南下的心理是很值得玩味的。從東晉到南明,南方其實越來越不接受中原人南下了。
2、北方武力越來越強,南方隨著文化的強大武力卻越來越弱
從十六國~北魏~遼~金~元~清,時間在流逝,游牧民族也越來越強。
南宋的堅持
從遼開始,北方政權不再只是簡單的類似匈奴和突厥那樣的游牧政權了,遼本身就是「一國兩制」,漢地即以漢制治理。
而中原政權從宋朝開始大興科舉,從此進入文官社會,「重文抑武」,「以文統武」,隨著武將地位的下降,漢代以軍功封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華夏文明從此不再尚武。
3、南朝、南宋和南明自身的差距
兩晉南北朝時期,從十六國到北魏,北方從混亂到統一,客觀上為南方政權爭取了時間。
東晉~南朝期間,有公元320年的祖逖北伐、公元349年的褚裒北伐、公元353年的殷浩北伐、公元354年~369年的恆溫三次北伐、公元359年的謝萬北伐、公元384年的謝玄北伐、公元400年的劉裕北伐、公元430年元嘉北伐、公元505年的蕭衍北伐等等。
晉的北伐
東晉和南朝的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一直在北伐,克定中原的努力一直都在。
而兩宋時期,遼和金在北方一直存在,對宋朝的生存壓力是一直存在的。
南宋時期,有岳飛的北伐、孝宗時期的北伐、開禧北伐等,但之後宋室便轉入守勢。
至於南明,與東晉有司馬睿,南宋有趙構相比,南明始終沒有一個統治核心。
南明延續了明末的黨爭,無休止的黨爭,即使在外敵當前也一樣。
李定國
南明唯一的希望是兩厥名王的李定國,而隨著孫可望的叛變,清廷對南明了如指掌,李定國最終無力回天。
PS: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族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後來建立南唐,也被稱為衣冠南渡。其實在史學界,一般僅認為晉末和宋末兩次為衣冠南渡,安史亂後和南明則常在文學上被稱為衣冠南渡。南明時間太短,安史亂後則只是在唐政權內部的南移,與晉室南渡和宋室南渡不同。


※四海遊蹤:紹興行之書法聖地——蘭亭
※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東晉隸楷《爨寶子碑》書法欣賞
※成功需要經歷足夠多的失敗
※如何用一句話記住人物和作品?
※中國古代最精銳部隊(五)——東晉「北府兵」之戰無不捷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