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紫砂壺的成型:你的紫砂壺是全手,半手,拉坯還是灌漿壺?
總是好奇紫砂壺是怎麼做成的?
所以,紫砂壺的成型
同它的泥料特性一樣,深受壺友們關注!
不因工繁而減物力
不因器小而省人工
紫砂壺的成型方式主要有:
全手工
壺的各個部分全部分別用手工做出,再靠坯手的經驗和審美能力來把它們分別整形,最後仍用手工粘接成一個整體。
模具擋坯
把壺的各個部分分別先用手工做出雛形,然後把它們放入預製的模具裡面,用模具擋在雛形坯體外整形,最後再用手工粘接成一個整體。
灌漿
亦稱「注漿」。把不完全是紫砂的陶土,製成漿液灌到模具里,漿體幹了後拆除模具再修坯,噴漿。
另有手拉坯成型法(熟練者一天可以拉200~300個),雖可制壺,但泥料絕對不是紫砂,成型後外表也要噴漿。
最受歡迎的
當然就是全手工的成型方式了
那麼,什麼是「全手工成型」呢?
全手工成型,無論是圓、方、花、或者筋囊,先將泥塊切成不同的泥料(俗稱「泥路絲」),再把這些泥料捶打成符合所制器形要求的泥條和泥片,然後用規車等工具劃成適宜寬度的泥條,旋出口、底及圍片。
制圓器,則是把圍片圍好,圈接成筒狀,再以一手襯托在筒內,以另手執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制方器,則先按產品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用脂泥鑲接成型。
成型後,表面要精細加工,刮平修正,使結構更加嚴謹,輪廓分明得體。做好的壺坯要陰乾,讓坯體內的水分自然揮發,否則窯燒時會炸裂。
陰乾大概要兩三天左右。器坯陰乾後裝匣缽進窯燒制。
手工成型的基本手法:
圍身筒成型法
打身筒成型法
鑲身筒成型法
合身筒成型法
這4種是手工成型的基礎手法:
圍身筒成型法——適用於圓器。根據設計的茶壺直徑,加上燒成時的收縮係數,乘圓周率,並加上兩端接對的富餘量以及身筒的高度,把泥片打製成長方形的泥條。將泥條在轉盤上圍成圓筒或錐形筒,把兩端疊合,用鰟鮍刀斜向一次切開疊合處,用脂泥將對接的切口粘連好,身筒就圍好了。
打身筒成型法——在圍身筒的基礎上,一手襯在身筒內,另手握著木拍子拍打身筒,先底部逐步收口粘接底片,後口部逐步收口粘介面片,形成空心壺體。
鑲身筒成型法——適用於方品,操作程序是先按產品設計要求的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形規格要求用脂泥粘貼鑲接,直至完整地拼鑲好一件方形或多邊的小泥盒子,然後一如打身筒的辦法配製和連接其他附件。
合身筒成型法——適用於上下兩等、大小相同的器型,如「合歡」壺、「合盤」壺等,操作程序是把劃好的泥片,先用虛坨等工具分別拍成上下需合圍的深淺半球形,然後將上下兩半部分用脂泥粘合。
「全手工成型」的流程主要有:
打泥片,圍身筒,打身筒;搓制壺流、壺鈕、壺把;制壺蓋;開壺口;修光、精加工;落印款。
全手工成型,不僅要掌握泥坯成型技巧,還必須利用紫砂材質特性,充分在作品中營造出藝術氛圍。
再來看「模具擋坯」成型方式
擋坯成型,
也稱「半手工成型」,俗稱「模具成型」
把拍打好的泥片攤置於石膏模型內,由里向外擠壓成型,然後拆開模型,取出坯體再修整。無需打身筒,鑲泥片技藝。
一般來說,擋坯成型除採用「流把模」、「身筒模」外,其他也是用手工去完成的。或流、把、蓋用手工製作,身筒用模具製作;
或身筒用手工完成,流、把、蓋用模具製作;
或流、把、蓋、身筒均用手工製作,最後用范型模具整形,校準。
擋坯成型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手工難以或不可以成型時
為保證外觀更精緻時
面對大宗訂單,需要趕量時
只為飲茶或者把玩,擋坯壺也未嘗不可接受,收藏最好還是選全手工的。
全手工成型的壺,整形受力於外,壺體外表的砂粒排列會因受力而生變化;擋坯成型的壺,整形受力於內,壺體內壁的砂粒排列會因受力而生變化。
所以,泡養過程中,全手工成型的壺更易泡養。
灌漿成型
灌漿成型也稱「注漿成型」。
首先把泥料和水玻璃(硅酸鈉溶液,在建築行業中普遍用做黏合劑和補漏劑)放在球筒裡面打製成為200目左右、幾無顆粒的泥漿。
然後將泥漿加熱、加石蠟,灌注入石膏模型中。
冷卻後將石膏模脫開,便有了壺坯,鑲接上壺流、壺把後,脫蠟,即成透氣性很差的坯體。
注漿成型後,一般要再噴漿外飾。
灌漿成型法不能用於優質紫砂壺制坯
注漿成型,是在瓷器生產中廣泛採用的一種制坯工藝,1958年「大躍進」,為提高生產效率,宜興國營紫砂業引進來試製紫砂壺坯。
為了既降低含水率,又增加流動性,要在用於注漿成型的泥漿中,加入適量的硫酸鈉和水玻璃溶液「解膠」。但是解膠劑對紫砂泥漿不起作用,要使紫砂泥漿流動只有加水稀釋,稀釋到含水量超過陶土泥漿的38%左右。水分一多,脫模後收縮極大,多為廢品。
紫砂的鱗片狀分子結構,決定了紫砂料注漿形成的壺坯表面有一層浮泥,很難加工修整。施釉陶瓷坯體,粗成型後稍作修飾即成;紫砂粗成型後精加工才開始了費時費力,採用注漿成型並不能提高工效。
現在有用注漿方法做的茶壺,不用紫砂料,加註玻璃水,成型後噴塗一層紫砂料漿,燒成後呈色雖然像紫砂,但實際已變為熾器,斷面有玻璃相,不透氣,失去了紫砂壺儲香透氣的優良特點,已不屬於紫砂器範疇。
了解了紫砂的成型工藝,大家最關心的一定還是其價值判定
其實,決定作品價值的不在於成型方法,而在於製作者的製作理念、藝術造詣、藝德人品。
拍打、鑲接可達到理想效果的器型就拍打、鑲接成型
拍打、鑲接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器型,製作模具、擋坯輔助也無可厚非。
但灌漿和手拉坯成型的壺肯定不是紫砂料。
認真看到這裡的壺友們一定是真的對紫砂文化感興趣。
看完了這幾種制壺方法,大家都深刻的感覺到了:每一把壺,都是工藝師們的心血所成,一定要善待你手中的每一把壺。
「當年車馬慢」
——傳統工藝秉承的是一份文化,
一份匠心,
用手的溫度,
將心血灌注於每一個作品,
精心做出來的每一把紫砂壺
是有自己的精氣神在裡面的。
不似批量生產出來的,
看似工整卻無生趣。


TAG:易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