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飲茶才正確,怎樣的茶具配得上好茶
茶和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它們的差距之大絕不僅僅在於口味不同,甚至是連食用時候的動作,都大不一樣呢。對於酒來說,如果你大口大口地喝,絕對沒有人會笑話你,非但不會笑話,而且還會贊你一句:「好,爽快」。沒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這是有豪傑氣的表現,你看這《水滸傳》中的英雄們,一說起喝酒吃肉,那可都是用「斤」來論的。
但是茶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誰大口大口地喝,那便是牛飲,尤其是對於那些上等的名茶,牛嚼牡丹、囫圇吞棗,更是大忌。茶,絕對是要細細品茗的,就好像《紅樓夢》中的妙玉所言:「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這種觀點,可不是曹雪芹獨創的,《雅堂筆記》有一篇《茗談》,也說過:「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止渴。」這便是很好的旁證。
不過,什麼東西都是有例外的,茶道界也不例外,唐朝的盧仝極喜飲茶,嘗汲井泉煎煮,因自號「玉川子」,所以,後人常以「玉川」代稱茶。可是,就是這位茶葉的代言人,卻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飲茶理論,他不僅大口地喝茶,而且還一喝就是七碗,遠遠超過了標準。
盧仝在自己的詩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瞧瞧人家這茶喝得,直如縱酒一般,真是豪情萬丈啊,倒也是別有風味。不過,他這種豪情天縱的飲茶風格,並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所以在《雅堂筆記》中才會說:「若玉川之七碗風生,直莽夫爾。」
不過,這種做法,倒是很對我的胃口,所以,我也和他差不多,吃茶的時候,嘿嘿,用的可是大個兒的搪瓷茶缸啊。喝起來的聲音,那可是「咕咚咕咚」的,一口氣,就是半缸茶水。然後一抹嘴唇,嗯,怎一個「爽」字了得。
既然茶是不能大口飲用的,於是,如何讓飲用的速度變慢,便成了一種學問,於是各種細緻精巧的茶具便應運而生。
一說起茶具,自然會想起做工精良的紫砂壺和細瓷茶盅來。其實,茶具之複雜,種類之繁多,又豈止是這兩樣呢?
從一本論述茶道的書籍中,我得知,茶具按照其功能,分成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和其他類。
每種還都是一個大類,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小器具。
就拿這置茶器來說吧,本來,我以為它就只是指茶葉罐子而已,看過之後才知道,原來還包括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茶則」、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茶匙」等各種其他器具。
品茗器比較好理解,自然就是茶杯了。滌潔器我也能明白,就是喝完了之後,用來清洗的工具。那麼這個理茶器和分茶器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我真是聞所未聞。
原來,所謂理茶器指的是茶夾、茶針、茶槳之類調理茶葉的器具。而分茶器專門指茶海,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哎呀,這可是有點小家子氣了吧,難道品茗之人都是如此斤斤計較於多喝一口茶還是少喝一口茶的嗎?
總而言之,茶具種類之繁多,名目之繁複,讓我這個門外漢看得直咋舌。於是,我不由得覺得,還是我手中的大茶缸好,讓我遠離了酸腐的書生氣,平添了幾分英雄氣。於是,不由自主地,我又捧起茶缸,喝了一大口。


※明代,普洱茶開始命名
※端茶竟是送客的意思,你知道這個奇葩習俗是怎麼來的的嗎?
※這種粉沖茶喝口味好,還能降尿酸!
※給大家介紹一下,喜茶新開了一家粉色主題店
※自古書家多茶客,從來茗韻有墨痕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