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是什麼,是花朵的香氣

詩是什麼,是花朵的香氣

2017-10-10 18:47:55文匯報許暘

「我想了解在這個世界上的自己和他人。」面對主持人「你為什麼寫詩」的問題,87歲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他看來,人並不是生來就了解自己的。通過作詩,他知道了自己是誰、該怎麼去愛,而了解他人也是完整自我的重要步驟。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你為什麼寫詩」論壇上,阿多尼斯、大衛·哈森、舒婷等知名詩人分享了他們對詩歌的認識和思考。

1930年生於敘利亞的阿多尼斯,18歲開始發表詩作,迄今為止共創作了50餘部作品,榮獲了包括布魯塞爾文學獎、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學獎等多個國際大獎,被譽為現代阿拉伯詩歌的代表。阿多尼斯在論壇上的發言,令不少中國同行頗有感觸。「如果說語言是一枝花,那詩不是肉眼看見的花朵,根莖,葉子,而是它的香氣。欣賞一首詩歌不能只注意花瓣,而要細心品味其獨有的芬芳。」在他看來,人和物、物和詞之間都存在著潛在的聯繫,每一首偉大的詩篇都是全新的語言,創作詩歌就是一次建立新關聯的過程。

詩歌意味著什麼? 阿多尼斯在 《詩之初》 中寫道:「你最美的事,是動搖天地。你最美的事,是成為辯詞,被光明和黑暗引以為據。你最美的事,是成為目標,成為分水嶺,區分沉默和話語。」詩不是詩人抒情的工具,而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基石。「詩歌使我重生,給了我再次審視這個世界的機會」———

他甚至將詩比作了他的再生母親。

在他看來,詩人是距離愛最近的群體。商人為了利益聚集在一起,人們為了討論過去聚集在一起,唯有追求愛和美的詩人,他們「為了未來,為了希望,站在了一起」。詩與愛,都是人類通往未知旅途中的伴侶。詩人寫詩,讀者讀詩,這些都是尋找自我、探索未知的方式。

「薄暮時分,黃浦江畔,水泥變成了一條絲帶,連接著瀝青與雲彩,連接著東方的肚臍與西方的雙唇。」幾年前曾來滬的阿多尼斯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一百年來,無數詩人在上海尋找靈感,並把它們刻成文字,今晚阿多尼斯將在浦江游輪上領取「金玉蘭」詩歌大獎。上海國際詩歌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趙麗宏透露,未來該獎將定期在全球範圍內評選頒發,讓上海感受來自世界的詩意。責編:劉昀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太空氣體極端運動形成巨大黑洞「種子」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讓清華教授都蒙圈的詞
必益教育發起名師高徒百萬公益獎學金計劃
《空天獵》中的「幻影2000」有什麼來頭
探索宇宙的中國慧眼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