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正」:此處指無為、清靜之道。「奇」:即「奇巧、詭秘」,此處指出其不意。「取天下」:即「治理天下」。「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這段話為根據。「忌諱」:即「禁忌、避諱」。「彌」:即「愈加」。「利器」:即「銳利的武器」。「滋」:即「滋生」。「伎巧」:即「技巧、智巧」。「奇物」:即「邪事、奇事」。「自化」:即「自我化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民而取信天下。我怎麼知道應該這樣做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遵紀守法;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淳樸。』」

老子認為,日益增多的法令教律、新技術和新器具,都是具有「有為」的東西,破壞了純樸自然;而只有清靜無為,才能使老百姓自然歸化,社會就自然安定。這裡必須指出,老子反對工藝技巧的這一觀點,是消極落後的,必須加以批判。

話說元朝政治人物不忽木(1255-1300年),康里(即漢高車國)人,又名時用,字用臣,元世祖侍從燕真之子。

其祖海藍伯,曾是克烈王可汗之臣,在克烈部滅亡後,就率幾千騎兵朝西北賓士而去,不肯接受元太祖鐵木真派得招降。但不知到怎麼回事,他的10個兒子都被元太祖所俘虜。其中燕真最小,年方6歲,元世祖因為同情而養育了他,後派他侍衛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藩邸,長大成人後從征討伐,立下很大功勞。可惜的是,元世祖即位後,燕真就去世了。

不忽木

不忽木是燕真的第二個兒子,資質超群,舉止安詳文雅,很受元世祖喜歡。命令給事裕宗東宮,拜太子贊善王恂。後隨國子祭酒許衡學習,每天記下幾千字,常常得到許衡稱讚,認為他有三公和輔相器。不忽木歷仕元世祖、元成宗兩朝,歷任中書平章政事、昭文館大學士、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

不忽木家中素來貧窮,他親自用灶做飯,妻子織布來奉養母親。一次奉命出使,回來後母親已經亡故了,他大聲地痛哭以致嘔血,數次暈倒不起。不忽木非常節儉,日常多為儒者穿著,不追求華麗的裝飾。知人善任,經常推薦提拔賢能之士,丞相哈剌哈孫答刺罕就是他所推薦的。不忽木平時沉默寡言,到皇帝面前討論事情時則吐辭洪暢,引義正大,以天下之重為自己的責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忽木執法公正,人無異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本人廉潔而正直。桑哥當政,對不忽木貌敬而實忌,曾唆使西域商人詐為訟冤,送給不忽木美珠一篋,不忽木拒絕接受。不忽木做了一些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如至元十九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2—1284年)間,他曾出使河東道,遇見饑民死徙相屬,就下令發廩賑濟,數萬人賴以不死。

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中後期,因管控不力,相繼發生了理財大臣阿合馬、盧世榮等人的貪贓枉法事件。至元28年(1291年)春,右丞相桑哥也因結黨營私、貪贓受賄被革職法辦。誰來繼任相位更為合適?忽必烈想起了見識不凡、沉穩敏瞻、廉潔公正的不忽木,擬任不忽木為右丞。

忽必烈對他說:「我過去偏聽桑哥,以致天下不安,現今雖然後悔,已來不及了。我結識你於幼時,讓你隨我一起修學,正是為了今日之用。這一次,朕意已決,請勿多讓。」不料,不忽木推辭說:「朝廷中比我資格老的勛爵還有很多,今若破格用臣,恐難服眾。」忽必烈問:「那麼誰可當此重任?」不忽木回答:「太子詹事完澤可以。此前查抄阿合馬家,發現一本收受賄賂的簿冊,唯獨沒有完澤的名字。桑哥為相後,完澤曾說過,此人當權,必敗國事,現今果如其言。因此,我認為完澤足可勝任。」

就像鮑叔牙讓位給管仲、公孫枝讓位給百里奚一樣,不忽木讓相位於完澤這件事,史書多有好評,大家都說他襟懷大度,饒有古風。這樣的評價,通常都是基於個人層面,著眼點是私德。其實,不忽木的讓賢,是顧大局、識大體,是對國家與社稷高度負責的表現,出發點是公德、大德。古代那些能臣良將,面對個人升遷際遇,向來有兩種基本選擇,或是見賢思讓,或是當仁不讓,且都不乏先例,很難說讓與不讓孰優孰劣。關鍵的問題在於,哪種選擇更能利國利民。

完澤在《元史·列傳第十七》中,位列不忽木之後,傳記也只有區區500餘字,而不忽木的傳記卻長達5000餘字。篇幅長短也許說明不了太多問題,但細看之後你會發現,完澤的履歷平淡無奇,毫無過人之處。既然如此,不忽木為何還要讓位於完澤呢?綜觀史書,不忽木這樣做,至少基於三點考慮:一是自己非蒙古族裔出身,躋身高位容易引起朝臣非議和內訌;二是守成時期最忌折騰,需要完澤這樣的勤謹務實者治國理政;三是自己不居相位更有迴旋餘地,照樣能夠從從容容地參政議政。這幾點,無一不是站在大局上考慮問題,更顯得難能可貴。

元世祖曾對他說:「太祖有說,君主治理天下,如果右手拿東西,必須用左手接住它,這樣才能穩固。現今朝中,你就是我的左手。」每當侍宴機會,世祖一定要不忽木陳述古今政事的要點,世祖每拍腿嘆息說:「我恨你生得晚,不能早點聽到這些話,但是我們子孫會幸福的。」元世祖臨終時,把一塊白璧給了他,說:「有一天帶著這個東西來見我。」

元成宗即位後,朝廷商議大事多採用不忽木的話。太后也認為不忽木為先朝舊臣,禮貌甚備。大德四年(1300年),不忽木疾病複發,成宗派遣醫生醫治,無效。這時,不忽木上奏說:「臣懦弱平庸無可取之處,愧對於皇帝的眷愛與恩澤現在,我快死去了,要永遠辭別這政治清明的時代了。」便把酒杯斟滿痛飲而亡,時年46歲。成宗聽說後感到十分難過,士大夫都失聲痛哭。武宗時期,追贈為純誠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謚號為文貞。

不忽木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陳垣先生稱他為「純儒」。他廉正守職,執法公允;不畏權臣,敢於直諫;反對聚斂,體恤百姓,在當時深孚眾望。

終其一生,當得上「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君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此文請點贊留言,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仙台國學天地 的精彩文章:

TAG:仙台國學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