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讓人發現生活「非同一般」

詩讓人發現生活「非同一般」

國慶長假期間,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舉辦詩歌論壇,9位中內外知名詩人彙集於徐匯區圖書館,與讀者面對面地分享「詩歌與人生」的那些事。

不止是詩更是生活

來自中國台灣的顏艾琳是一位熱愛搖滾的詩人,她愛詩,是因為詩歌能幫她發現熟識生活中的「非同一般」。「我出生於台南鄉間,3歲時有一天我站在田埂上,看著青蛙、麻雀,突然問自己『為什麼我是人』。」於是,她的詩作《光陰之駒》《黑暗溫泉》成為了一個個問號的回答,繼而引出無限的追問。

楊煉則用詩來「尋找」去世42年的母親。62歲的他出生於瑞士,成長於北京,常年旅居海外。「我的媽媽是上海人,而我是半個上海人。」前一陣子,楊煉無意中打聽到母親曾住在高福里。9月5日那天,他突然想去找找那棟長樂路294弄里的房子。「我凌晨沿著淮海中路一路走過去,馬路空空蕩蕩,遺憾的是最終還是錯過了。但是當時我感受到了母親的氣息,我好像離她很近。這條馬路似乎帶著我穿越了時空。」他說,「這天的情景一直盤繞在我的腦中,我最近便在醞釀一首詩。」

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藝術總監巴斯·夸克曼用詩歌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而詩歌節也反作用於他的生命軌跡。他曾想成為一名視覺藝術家,偶然被一首小詩深深地打動,「貌似不起眼的詩歌展現的是廣闊無垠的天地」。詩歌讓他與世界結下了奇緣。

新詩的未來在哪裡

中國新詩的走向在論壇上備受關注。今年正逢新詩百年。已有百年歷史,為何還叫新詩?青年詩人、北大教師姜濤指出,這是因為新詩的發展「仍未成熟」。新詩與舊詩的區別不在於白話與非白話,也不是時間遠近的概念,而是價值與活性的概念。新詩的概念是對於詩而言,必須有不斷的創造。他尤其同意文學家廢名的觀點:「中國的新詩,即是說用散文的文字寫詩;舊詩的內容是散文的,其詩的價值正因為它是散文的。新詩的內容則要是詩的。」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認為,用現代漢語寫新詩的形式或能對精神層面的呈現發生很大的變化,完全不同於古典詩歌,「這些精神語言再創造的可能性空間非常大」。本報記者 肖茜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凱特·溫絲萊特加盟《阿凡達》續集!和卡梅隆再合作
這隻受傷大鳥不簡單!寶山一倉庫發現二級保護動物鵟
打發無聊的方式很多,有人偏選擇辛苦
特朗普前任現任爭搶「第一夫人」 「白宮版甄嬛傳」上演
韓國憲法法院定於今日對總統朴槿惠彈劾案作出判決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