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各種構圖法則搞蒙了?英國攝影大師總結了四條構圖原理

被各種構圖法則搞蒙了?英國攝影大師總結了四條構圖原理

構圖本質上就是組織,使畫框里的所有圖像元素有序化。這是基本的設計,攝影在這方面的基本要求與其他圖像藝術完全一樣,而風險也是一樣的——紙面上的技巧顯得武斷、教條。

攝影中的設計原理在某種程度上與油畫或者插畫中的略有不同,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較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但是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這些都是客觀的設計原理,換句話說,它們與各人的欣賞口味沒有關係。

它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照片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什麼某些影像組織方式會有某種可預計的效果。

兩種最基本的原理是對比和平衡。對比強調的是照片中圖像元素之間的區別,無論是影調的對比、色彩的對比、形態的對比還是其他。兩個相互對比的元素能相互加強。平衡則是隱含在對比之中的關係,是對立元素之間的主動關係。

如果達到了(比如色塊之間的)平衡,影像就會有一種平衡感。否則,影像就失去了平衡,會留下視覺張力。兩種極端,以及之間的各種平衡,在攝影中都有相應的作用。

眼睛尋求和諧,雖然這並不能成為一條構圖規則。避免完美的平衡可以創造出更為有趣的影像,並激起攝影師所想要的反應。

有效的構圖並不總是按照熟悉的比例製作和諧的影像,雖然這樣做看起來很舒服。最好的設計是功能性的,它首先要求攝影師對照片的潛能和最終效果要有清晰的想法。

最後,設計必須接受限制:觀眾對攝影的了解。觀眾也許對設計手法一竅不通,但是看過大量照片之後,會了解一些慣例。

例如,一般認為準確的對焦點標明了照片的興趣點和注意點 ;某些構圖方法可看作是常規的,所以被假定為標準方法,攝影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遵從或者挑戰它們。

一.對比

20世紀設計理論的奠基工作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其焦點就是鮑豪斯。在鮑豪斯,Johannes Itten主持了基礎課程,他關於構圖的理論基於一個簡單的概念:對比。在明暗、形狀、顏色甚至於感覺之間的對比,是構成一幅圖像的基礎。

Itten要求鮑豪斯學生做的第一組練習之一,就是發現和描繪各種可能的對比,其中包括:大/小、長/短、光滑/粗糙、透明/不透明等。這些都是藝術訓練,但也非常適合攝影訓練。

Itten的目的是「通過個人觀察喚醒對主體的鮮活感受」,而他的練習則是進入和探索設計領域的手段。下面我們將他的練習根據攝影的要求略作修改。

充滿激情的教育者Itten要求他的學生從三個方面來處理對比,「他們必須用自己的感覺來體驗、用智力來客觀描述、用綜合能力來實現這些對比。」也就是說,每個學生都必須首先脫離具體影像來設法獲得對每一種對比的感受,然後列出體驗這個對比的各種方法,最後拍攝照片。

例如,對於「多/少」,第一印象可以是一大堆東西里,有一件在某方面有些不同,因而脫穎而出,也可以是一大堆東西旁邊有一件同樣的東西,單獨而孤立地出現。這是各種各樣的可能中的兩種。

1.很多

為了最大程度地表現數量感,這張魚乾的照片將晾曬架充滿畫面,周圍不留空,這樣就顯得魚擴展出了畫框邊緣。

2.單一

為了強調這條被廢棄的小船的孤立,作者使用廣角鏡頭來增加透視感,並將小船與遠處的湖岸分離。構圖時排除了其他無關的注意點。

3.柔和

加利福尼亞莫諾湖附近的沼澤草地,細密的紋理在精心選擇的逆光視角下顯得更為柔和。

4.沉悶

緬因州Shaker村,低反差影像完全源於當時的光線:晨霧。

5.強硬

平淡的光線、乏味的城市環境、遠攝鏡頭的拉近效應,共同構成了這張艱澀、強硬的建築尖頂照片。

6.高反差

晴天高高的太陽,陽光穿越清晰的空氣,產生了這個強烈反差的光線效果。拱形岩石產生了深深的陰影。

7.液體

水和其他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是在固體背景上的水滴或者瀑布。但是在這張照片里,游泳池裡陽光照射下的水面波紋圖案,使得我們可以拍攝純粹的水。

8.固體

硬質光線、粗糙而乾澀的紋理,堅如磐石的強硬感覺。遠攝鏡頭將這些峽谷壓縮成了像一堵牆,充滿了畫面。

9.固體/液體

將兩種對比組合在一張照片里,這張靜物照里是一個鋼製超導設備在液氮冷卻槽內,在影室的相對高溫下冒出了氣泡。

10.柔軟/堅硬

一片火烈鳥的粉紅色羽毛飄落在被陽光烤裂的土地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Rio lagartos保護區。

11.嬌弱/傲慢

日本的櫻花節是觀賞櫻花的好時節。然而,這張照片里的東京櫻花,背景卻是艷麗的臨時圍牆。對日本人來說,這個對比更讓人心碎,因為背後文字的意思是「廉價」!

二.平衡

構圖的核心概念是平衡。平衡是張力的結果,是對立的影響力相互匹配以提供均衡和協調的感覺。視覺的基本原理是眼睛總是會設法尋找某種張力的平衡力。

平衡是和諧,是結果,是直觀感覺到美學愉悅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平衡可以來自照片里的任何圖像元素。

舉例來說,如果照片里有兩個重點,畫框中心就成為我們觀察這兩個點的位置的參考點;如果另一幅照片里有一條斜線,具有很強烈的指向某個方向的運動感,眼睛就會感到需要一個相反的運動感覺;在色彩關係里,連續的同時對比效應讓眼睛尋找互補的色調。

在討論照片里張力的平衡時,通常會使用物理世界裡的一些概念來類比:重力、槓桿、重量和支點。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這種物理類比,將影像設想為一個平衡於一個點的平面,就好像一桿秤。

如果我們在影像的一邊增加了一點東西—偏離中心的地方—那麼平衡被打破了,我們會覺得有補償的需要。無論我們在談論的是影調、色彩、點的布局、或者其他什麼東西,目標都是尋找視覺「重心」。

有兩種不同的平衡類型。一種是對稱或靜態的,另一種是動態的。對稱平衡下,張力的安排都是居中的—每樣東西到照片中心的距離都相等。要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可以將照片的主體正好放在畫框中心,在我們的類比秤里,它正好位於支點,也就是平衡點。達到靜態平衡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兩個相等的分量放在中心的兩側,保持相等的距離。

第二種視覺平衡處理的是不相等的重量和張力,而這樣的平衡能夠使影像更加生動活潑。在秤上,大的物體可以與小物體達成平衡,只要小物體離支點足夠遠。

相似地,小圖像元素可以順利地平衡一個主要元素,只要它擺放在靠近畫框邊緣的地方。相互制衡正是絕大多數平衡的實現機制,這當然也是一種對比。

靜態平衡與不平衡

使用秤來類比,想像一張照片在中心點平衡了。在這張尼泊爾Swayambunath佛塔的眼睛近攝照片中,簡單布局是對稱的,因此正好在支點平衡,兩邊的力均勻平穩。但是,如果我們移走一個元素,這裡為了練慣用數碼作了處理,重力的視覺中心偏移到了左邊,平衡被打破。自然的傾向將把視線移到左邊。

除此之外,一個甚至更加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真的需要平衡。眼睛和大腦當然需要均衡,但是藝術或者攝影的任務並非提供均衡。新印象主義畫家Georges Seurat說「藝術是和諧」,但是正如Itten指出的,他把藝術的一種手段誤解為目標了。如果我們認可好的攝影是創作能帶來寧靜、滿足感受的影像,那麼結果將會非常沉悶。有表現力的照片決不是永遠和諧的。

我們現在該考慮一下在不平衡的構圖中張力如何起作用,雖然眼睛和大腦尋求平衡,但是輕易獲得平衡就能獲得滿足的假定是錯誤的。影像的趣味性與觀眾必須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而完美的平衡留給眼睛的工作很少,所以動態平衡通常比靜態平衡更有趣味。不僅如此,缺乏均衡的情況下,視覺還會設法獨自己建立均衡。

越是不對稱,觀眾越期待一個不對稱的理由。至少從理論上說,觀看這種影像的人會看得更為仔細,以尋找理由。需要提醒你的是,這些異乎尋常的構圖很容易被當作很牽強、很做作。

最後,所有關於平衡的考慮都必須顧及很多影像的圖形複雜性。在現實生活中,多數照片都會包含多個層次的圖形效果。

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處理的是兩個不相等的主體或者區域。就像小砝碼只要放得遠離支點就可以與大砝碼達成平衡,影像中的大小元素只需要在畫框中仔細布局也可以達成平衡。這裡要注意右上角的內容—漢字—提升了它的視覺重要性。

左右對稱

就像這條從前方觀察的希臘漁船那樣,有些類型的主體天然地沿某條軸線對稱,建築經常屬於這一類型,很多生物從正面觀察(比如人類的臉)也是這樣。對於對稱構圖來說,精確特別重要,因為即使最微小的偏差也會立即顯露出來,而且看起來像個失誤。

三.動態張力

我們已經看到了,某些基本圖像元素怎樣比其他元素更有力,比如斜線。某些設計結構也具有更多動態:節奏產生動勢和活力,物體偏心布局產生張力,因為眼睛會嘗試自行建立平衡。

然而,除了考慮影像平衡與否,我們還可以從動態張力的角度考察它。這基本上是使用了各種結構內在的能力,以保持眼睛的警覺並使之從畫面中心向外圍移動,這與正規構圖的靜態特性正相反。

將動態張力引入照片來吸引注意力看起來很容易也立竿見影,因此有必要謹慎些。就像在單張照片中使用濃烈、醒目的色彩效果很明顯,但是反覆使用就可能變得矯揉造作。

同樣地,這種激活照片的方法也可能很快變得乏味。同其他第一印象強烈而顯而易見的設計技巧一樣,它缺乏持久力,其效果通常很快就消耗殆盡,於是眼睛轉移到下一張照片了。

然而,取得動態張力的技巧相當直接,就像這裡的例子所示,雖然不能簡化成一個公式,理想的組合是一組向不同方向斜線、相反的線條、任何引導眼睛走出畫面的結構手段,最好是相反方向的。但要避免使用比如封閉的圓形結構,可以使用比如具有強烈影響的旁觀者、視線等。

鑄鐘場

畫面里視線和正面物體表現出來的方向造成了視線的分離。人臉向左,他的站姿也暗示了這個方向。裝滿融化金屬的料斗面朝外偏右。視覺上這兩者相互拉扯。

橡樹巷莊園

分開的線條和趨向是動態張力的關鍵。這裡,大樹的分叉及其強壯彎曲的陰影有很強烈的外趨向,被 20mm(等效焦距)廣角鏡頭誇張地表現出來。建築的變形和位置使它看起來在向左移出畫框。

棉花堆

上圖兩位蘇丹婦女在喀土穆南部熟練而優雅地整理、踩踏剛採摘的棉花。廣角鏡頭誇大了畫框邊緣附近影像的幾何變形,從一組連續拍攝的照片中挑選出來的這張作品最具有力量和動感—線條和手勢將注意力同時往左右兩邊拉扯。

四.主體與背景

我們習慣於接受背景的概念。換句話說,通過我們的常規視覺體驗,我們假定大多數場景里有我們觀看的東西(主體),也有主體站立或者依靠的東西(背景)。主體在前,背景在後。主體很重要,也是拍攝這張照片的理由,而背景在那裡是因為總得有些東西來填補畫面的空餘部分。

對於大多數照片來說,這基本上是正確的。我們從照片中找出些什麼作為目的,這常常不是一個或者一組離散的物體,也許是一個人、一個景物、一組建築、某樣東西的一部分。

在興趣焦點背後的是背景,在很多設計良好的傑出照片里成為主體的補充。我們常常在拍攝之前就知道什麼是主體,主要的興趣點早就決定了:一個人物、也許是一匹馬、或者是一輛車。如果可以控制照片環境的話,下一個決定很可能就是選擇背景:即決定場景里的哪些部分可以最好地襯托主體。

隨意翻看一下本書中的大多數圖片,你會發現這樣的決定隨處都在,以至於幾乎不值得提及。

然而,有些場合下攝影師可以選擇視野中的兩個部分哪一個作為主體,哪一個作為陪襯主體的背景。

通常如果影像裡面存在歧義,現實的細節很少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從這方面講,攝影一開始就不如繪畫,因為攝影很難消除其內在的寫實性。特別地,觀眾都知道照片反映了某些真實世界,所以都會尋找真實的線索。

關於主體/背景模糊關係的最純粹例子是中文和日語中的書法,其中筆畫之間的留白與黑色文字起到同樣的積極、連貫作用。當模糊達到最大時,交替感知就出現了。在一個瞬間,

暗調提到前面,而在另一瞬間又隱到後面,兩個交錯的影像來回漲落。產生這個效果的前提相當簡單,首先是畫面中有兩種色調,它們的反差越大越好,其次是兩者佔據的面積盡量相等。最後,照片內容中關於誰在誰之前的線索越少越好。

這裡的重要性不是怎麼創作虛幻的照片,而是怎樣運用或者迴避主體與背景之間的模糊關係。這裡展示的兩個輪廓的例子使用了與書法一樣的技巧:真實的背景比真實的主體明亮,從而顯得向前突出;面積幾乎相等;第一眼看上去的形狀並不明顯。

然而,只要稍微多看幾眼,形狀就能識別出來。這裡主體與背景之間模糊的關係不是用來創造抽象的幻影,而是給畫面增添視覺張力和興趣。

窗口

這張照片是穿過兩扇夯土窗框拍攝的蘇丹北部努比亞人的庭院。在強烈的直射陽光下,明暗之間的反差極大。仔細裁減畫框使明暗區域的面積相等,產生了主體-背景的混淆,因為通常人們感覺亮部比暗部向前突出。

緬甸僧人

在這組圍繞主體拍攝的照片里,主體是一個在緬甸佛塔邊念經的僧人,輪廓後面是一座寶塔的金色圍牆。從左至右,這組照片從直接、顯而易見的過渡到有些模糊,最後的裁減在明暗面積上相等,由於背景很亮,產生了視覺交替,增強了抽象感。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攝影水平

又有了新的提升!

以上經驗全部出自

邁克爾·弗里曼

(Michael Freeman)

英國人,國際頂尖攝影師

為多家國際雜誌出版社供稿

有《時代:生活圖書》、《德國國家地理》等

《美國攝影地區新聞》的長期供稿人

一個U盤精通攝影前後期

回復關鍵字學習更多攝影知識

1、分別回復人像 風光查看相關題材拍攝技巧

2、分別回復HDR 全景 多重曝光 黑白後期 照片修飾 學習PS 人像後期 風光後期 摳圖 調色 RAW PS插件學習相關後期知識

3、分別回復D810 D750 D7200 D7100 D7000 5DS 5D4 5D3 70D 80D 650D 700D 750D 7D2 a6000 a6300 a7 a7r2 黑卡 富士 a6500 m3 m6 d7500 77d等相機型號關鍵詞,可以學習相關相機操作與設置方法、技巧。

最新圖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機友攝影 的精彩文章:

速成!一秒摘掉不會拍照男盆友的帽子
無論你拍什麼,用這種構圖都能出好作品!
構圖的規則與常見錯誤
拍什麼,怎麼去,如何玩,吃點啥,全攻略
怎麼拍、旅行路線、交通、住宿、餐飲一應俱全

TAG:好機友攝影 |